x*********o 发帖数: 208 | 1 索达吉堪布
问(15):汉传佛教的天台、华严等宗派,都是以般若中观的性空见作为大乘佛教的基
础思想,而以《涅槃经》中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作为大乘佛教的
圆满教法。可是在藏传佛教中,似乎是以中观般若见为最高正见。而按照汉传佛教来看
,般若的性空见和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知见。我想知道的是,藏传佛
教在中观见的指导下,是如何将两种不同层面的内涵统一在般若中观的性空见中?
答:藏传佛教的所有教派一致公认,显宗中的最高正见为中观见,若以为汉传佛教的最
高正见为唯识宗的见解,只有藏传佛教才将中观见当成最高见解,这实在是不懂佛教教
义的表现。唯识宗的见地与中观正见孰高孰低的判断,并不以汉地、藏地的地域之分而
见分晓,判定二者谁最究竟的唯一依据只能是佛经经论。正是在教证、理证的推导下,
藏传佛教界才将中观见奉为显宗的最高正见。而藏地的中观传承皆禀自善解佛陀密意的
龙树菩萨,龙树菩萨是释迦牟尼佛亲自授记过的当在自己涅槃后完全通达佛法奥义并能
弘扬圣教的大菩萨。世尊曾亲口在《楞伽经》中授记说:“南方碑达国,有吉祥比丘,
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于世弘我教,善说无上乘,证得欢...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2 龙树菩萨於此段论文中,亦如同 释迦世尊说有个「常」而「无能败坏」的「诸法实相
」,又称为「如」丶「 法性」或是「实际」,本书第三章中已有详尽的举证及说明「
诸法实相」即是如来藏心。佛陀是依此「常」而「无能败坏」的诸法根本「如」而说三
法为法印的,因为一切有为法无常印丶一切法无我印丶涅盘寂灭印皆依此「真如法性」
而有丶而建立故。
龙树菩萨又明确地责备「恶取空者」说:若不见此真实本际的「常」法,而仅见其所生
的一切法无常丶苦丶空丶无我丶不净,则是妄见者。龙树菩萨接着又说明:所谓般若中
道智慧所依的「实相印」,是依於此真如法性而舍离世间常见的颠倒见,同时亦不执着
於世间无常相,并不是说舍离常见而执着於无常法者可以称为法印,乃至於寂灭法亦如
是。因为众生不离四颠倒,将识阴的变相当成常住不坏之实相,故执此五阴为常,故
世尊破此常颠倒者,而於诸经说蕴处界一切无常,然有一分断见外道执言取义,反着无
常以为真实,拨无因果,认为一切法空丶无常,成为此执无常见者,因此 龙树菩萨於
此论中更为说明此执。并且於论文中更明确地说:般若波罗蜜中,是破执着於无常等见
,而非破从来「不受不着」的真如法性。当实际证得了...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 索徒等喇嘛教徒实际等同于“主张一念不生时即是成佛”的六识论常见者,落于外
道恶见断常二见之中。当年错悟的卧轮禅师亦宣说“对境心不起”同类恶见,已遭六祖
惠能破斥。诚如 克勤祖师所云:“若向脚跟下,一念不生全体显露,则净裸裸、活鱍
鱍。”祖师的意思,并不是说意识一念不生时,即是空性真心的显见,而是说当意识练
到一念不生时(编案:其实是净念相继),在这个参禅的关头时节,福德因缘成熟的学
人,便能够在一念相应之下,证得那个本来就一念不生而非修行后才一念不生的第八识
真如,是现观与五蕴自己相随自在的真如心第八识;一见之时即是全见,全体显露而不
是只见牛尾才见牛后腿那样一分分逐渐看见全体,所以一见之下更无拖泥带水,当下现
证全体真心净裸裸、活鱍鱍,是第八识真如心本来就没有任何贪瞋而自性清净、不假修
行,也是时时刻刻运行不断而“活鱍鱍”的,不是想象之法,所以才一见之下就看见第
八识真如心的本来自性清净万德庄严,这不是落在意识境界中可以思惟而知或模仿得来
的。
所以,祖师说:“傥或思量拟议即没交涉,所以道一念不生前后际断即名为佛。”
倘能于意识一念不生时,意识前际断时,一念相应,得证...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 四圣谛法门就是第一个叫作“苦圣谛”,第二个叫作“苦集圣谛”,第三个叫作“
苦集灭圣谛”,第四个叫作“苦集灭道圣谛”,为什么四圣谛要称为“圣谛”呢?这个
圣谛的意思是说,这个谛,它的意思就是说,它是法界里面的“谛实”之理,什么是谛
实之理呢?就是说如果把圣谛的内容,跟法界的事实来验证,可以验证出,这个是法界
里面确实的道理;不管你在东方、西方世界,你去验证这个道理,它都完全成立的;乃
至在十方的世界去验证,它都一样成立,所以叫作谛实之理。为什么它叫作“圣谛”呢
?圣谛的意思就是说,这个谛实之理,它可以让一般的众生,超凡脱俗;可以让一个众
生,让一个凡夫,从凡夫的状况,因为修学四圣谛的道理之后,他就可以成为解脱的贤
圣;因为它可以让一切的众生成为贤圣,所以就叫作圣谛!所以修学四圣谛,就是要让
众生能够超凡脱俗,可以成为解脱道里面的贤圣。
四圣谛里面的道理:第一个苦圣谛是说,我们在法界里面,大家在三界六道中轮转
的时候,要来观察法界里面─在三界六道之中─它是有苦的;而且这种苦,它是里里外
外都是苦;所以在讲苦圣谛的时候,就是要从粗糙的来观察到细微的。所以在苦圣谛里
面有三苦、... 阅读全帖 |
|
G****t 发帖数: 1799 | 5 文章来源:多识仁波切
侮蔑佛陀为“鬼神”,佛法为“鬼神之法”的做法,是自己砸自己的招牌
萧平实又说:“结手印,诵咒是鬼神所说法。”
“手印”是一种象征性的语言。除了萧平实这样的无知的狂徒,谁也不会把“结手印”
当成密宗的特征。看来萧平实连汉传佛教的寺庙都未曾进入过。如果进过寺庙,不会看
不到寺庙中三世佛、八大菩萨等雕塑佛像,如果看到各种雕塑佛像,不会看不到,各种
佛像所结不同手印。萧平实如果长眼睛,不会看不到这个铁的事实。既然“结手印”是
鬼神所传的法,那么显宗佛教的佛像手印也是“鬼神所传”的法了。
又如凡是修定坐禅的人,都依毗卢七法的坐势打坐。在毗卢七法中就有双手结定印之法
。如果“结手印”是鬼神所传之法,那么毗卢七法中也有鬼神之法了?萧平实声称他们
也在习禅打座,肯定是不用毗卢法了,若依毗卢七法而坐,就会有习“鬼神之法”之嫌。
又“密咒”不仅密宗经典有,而且《般若》、《华严》、《阿含》各个经典中都有,如
《般若心经》中说到:“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其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在《大般涅槃经》中说:“善咒者以咒力故,能令如是老毒龙金翅鸟等,恶象狮子虎豹
豺...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6 四、大乘佛法的不共之处
印顺虽以提倡大乘佛教自诩,但认为阿含是佛陀的本教,所有的佛教经论必须要到阿含
中找到一点暗示才首肯,实则是矮化、浅化和曲解大乘佛教,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
原著第三章佛理要略,仅列世间之净化,世间之解脱两表;而菩萨道一表,则列之第十
一章第三节末,意许锡兰传大乘非佛说,以大乘为小乘学派分化进展而出。·····
·或余他处所谓五乘共法与三乘共法,而特大乘法则竟未为承受。故虽特尊龙树亦不能
完全宗奉,而有‘已启梵化之机’之微词;所余大乘经论不为所尊重,复何足讶!其附
摄大乘于小乘,不容有超出小乘之大乘,自当与大乘佛菩萨立场有异”。[3]太虚明确
地指出印顺的立场不是大乘佛菩萨的立场,而是温和版的大乘非佛说。
印顺认为菩萨精神,包括“忘己为人”、“任重致远”和“尽其在我”等内容。他在“
敬答议印度之佛教”中为自己偏扬空宗贬斥他宗辩护时,认为龙树菩萨的空宗才真正代
表菩萨精神。“菩萨乘为雄健之佛教,为导者,以救世为己任者,求于本生谈之菩萨精
神无不合。以此格量诸家,无着系缺初义,《起信论》唯一渐成义,禅宗唯一自力义:
净之与密,则无一可取,权摄愚下而已。”[5]
原来大...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7 成佛之后是不是也要受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题目呢?其实有稍微有积极努力学习
佛经的人,不免会从一些经文,比方说《大智度论》里面,会看到有所谓的佛之九难。
这个九难指的是什么事情呢?九难指的是佛世,佛在世的时候所遭遇到的九件难事。其
实这个事情可能不只九件,但是以这个九件比较大一点,比较具有代表性;所以,后人
有把这个九件事情把它列在一起,变成所谓的佛之九难。
这九难的内容是什么呢?比方说,第一难是有所谓的孙陀利的梵志女毁谤 佛陀,
也毁谤五百阿罗汉;又譬如说,另外比方说是提婆达多从山上推山石下来,去压伤了
佛陀的大脚趾;又或者说,佛陀有一次踩到了木头的尖刺,刺伤了脚;又或者说,在佛
世的时候有所谓的毘楼璃王,他兴兵去攻打 佛的自己的国家,那么把这个国家给灭了
,也屠杀了不少的国人,那为了这个事情,佛陀也因此而头痛;又譬如说,比较著名的
是 佛陀受了一个叫作阿耆达多的婆罗门,受他的邀请前去,可是到最后却只能够吃到
马麦;又譬如说,佛陀在经文里面会说祂有背痛,冷风吹的时候更是会背痛等等的。那
这些列起来大概就有九项的难处。
关于这些难处,比方说刚才有讲到的其中一个难是说,佛陀踩到了木...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8 禅宗西天第十二祖
在这儿我们可以来谈一谈本论的作者——马鸣菩萨。马鸣菩萨asvaghosa大约生活在公
元一世纪。在我们之前的节目,曾经提到了在 佛灭度之后,大乘教团主要是以各地的
在家人为主体,以俗家传授和佛塔为中心的组织;由于主要是在在家人之间的传授,它
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层系统。它与小乘部派佛教以出家僧团寺院存在的形式是完全不同
的,所以大乘佛法一直到了龙树菩萨之后,才再度的盛行于印度。马鸣起于正法时期末
期,龙树生于像法时期。”也就是马鸣菩萨是在龙树菩萨之前的大乘祖师。
在记载上说:“马鸣起于正法时期的末期,龙树生于像法时期。”一般认为 马鸣菩萨
是在 龙树菩萨之前的大乘祖师,他出生于波罗奈国的王族,原本修学印度教的数论派
,在中天竺出家为外道沙门,世智聪辩、善通论议,他尤其擅于文艺、声明、诗歌。当
时他在他自己的手杖上刻著:“天下的有智之人,若有能胜过我者,我就把头砍下来。
”结果真的没有人能胜过他。有一天,禅门十一祖富那夜奢听说 马鸣贡高我慢,说五
蕴之中有真实我,所以祖师就前往,想要为 马鸣说无常、苦、空、非身、无我的教法
。结果 马鸣菩萨回答说:“一切世间的言论我都能够... 阅读全帖 |
|
m*****n 发帖数: 3575 | 9 不过信佛人,你对我的嗔恨如果来自我污蔑“佛即是蛇”,那恐怕你在汉传的普遍版本
中,不清楚佛教的本来面目。
我只以“天龙八部”为引子,来问为啥佛教的护法是龙呢?龙和蛇是什么关系呢?让我
来引用真实的原版的佛教内容给你:
佛教文化中的蛇
【释迦牟尼】
在第六个七天,风云大作,雷电交加,蛇王牟迦林用身体围绕佛身七匝,撑平9个头为
佛陀遮风挡雨。后世比丘为纪念这段历史,寺院都有立此九头或七头蛇神之塑像。传到
中国后,中国人崇尚龙,此形像也就慢慢的转变为龙。泰、缅、越等地还是保留此蛇王
的形象。另外,坊间流传一个传说,指七头蛇魔被佛陀及各凶悍的金刚萨垛等菩萨的神
力与慈悲打败后,承服为佛陀的守护神,经常在菩提树下为释迦牟尼佛遮雨挡煞。所以
小乘佛教尤其缅泰寮越柬的佛庙常有七头蛇守护佛陀的造型。
…………
印度文原本并无“龙”,那伽(Naga)起初是巨蛇,后来演变成龙,至今龙蛇皆可使用
这个词。佛教传入中国后,印度的龙(蛇)也为中国的憎众所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神蛇、异蛇又增加了新的元素,当初工匠们为了华人好龙恶蛇而把许多原本蛇的造型加
以改成龙,四大天王西方广目天王手中所握先蛇后龙即是一例。印... 阅读全帖 |
|
x*********o 发帖数: 208 | 10 索达吉堪布
有人认为藏地修密者,别解脱戒并不清净,这种观念实是很大的误解。藏地虽然密法兴
盛,但僧人所行持的主要还是清净的小乘戒律。明朗仁波切也曾根据续部说:在吃毒不
致中毒时,方可行持密宗行为。无论何种续部与论典,都没有对凡夫俗子开许双运、降
伏、饮酒等。《时轮金刚》云:“凡夫人不能作瑜珈士的行为,瑜珈士不能做大成就者
的行为,大成就者不能做佛陀的行为。”阿日大班智达云:“无论声缘乘、菩萨乘与密
乘都未开许自相烦恼(即未有方便法所摄之贪嗔痴等)。”
藏王赤松德真当时作了规定:“藏地僧俗今后见解依龙树菩萨,行为依静命大堪布。”
麦彭仁波切也曾说:“希有萨霍堪布之行为,无等龙树菩萨之见解,彼二一味传承所印
持,愿盛前译胜者之教法。”在历史上,旧密的祖庭拉萨桑耶寺曾集会七千余持清净小
乘戒律的僧众,历来也经常有聚集数千持小乘戒僧众的寺院。1982年法王如意宝在整顿
四川、青海一带藏区的佛教时,教诫说:“夜空的星星虽然繁多,但启明星只有一颗,
除大瑜珈师和大成就者外,所有僧尼必须以别解脱戒律为首,破别解脱根本戒者不得与
僧团共住。”在如今的密法中心喇荣五明佛学院,六千余僧众也皆是持清净的小乘...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8336 | 1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GoLost (GoLost), 信区: Wisdom
标 题: 佛教与印度现代社会——尼赫鲁论佛教及其影响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Oct 22 11:31:23 2014, 美东)
朱明忠
中国社科院亚太所
佛教与印度现代社会是什么关系呢?尽管今天印度的佛教徒只有五百多万,仅占总
人口的0.7%,但是,佛教思想和文化对印度社会的影响却是不可低估的。这不仅因为
印度佛教在其兴盛的一千多年中间对印度的思想和文化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且因为
在其沉寂的数百年中,它的许多思想也被印度教所吸收和容纳,从而变成了印度教文化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佛教的思想文化融汇于印度思想文化之中,是其不可缺
少的组成因素。
佛教对现代印度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只要阅读一下印度现代政治家和思想
家们对佛教及其思想的评述,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例如,甘地极力赞扬佛教所倡
导的非暴力思想,把佛教戒律中的“戒杀”信条加以改造,并吸收西方的人道主义,创
造出他自己的“坚持真理学说”和非暴力主义,以之... 阅读全帖 |
|
s********d 发帖数: 443 | 12 第四章 原来是你
离禅林不远的一座大殿里,两位老者和一个女人站在门口,其中一位老者是拉格西
里大祭司,另外一位是飞廉妖王,女人则是朱鸾一族的老祖--纱。
“他成功了!”
“没想到真让他完成了。”
三位老祖同时发出一声轻叹。
“现在怎么办?要不要把真相告诉他们?”纱有些犹豫不决。
“这有意义吗?就算得到天道青睐、就算他拥有这样的本事,但是胜算仍旧太低。
”飞廉老祖摇了摇头。
“是吗?”拉格西里大祭司显然不这么认为,嘴角露出一丝满含深意的微笑。
“你好像另有看法。”飞廉注意到拉格西里大祭司的反应,牠可不敢小看拉格西里
大祭司,牠一直有一种感觉,拉格西里大祭司是某位魔门大能的分身,绝对得罪不得。
“天道出招了。”拉格西里大祭司淡淡说道。
飞廉和纱的神情顿时变得肃然,这正是牠们担忧的地方。
好半天,飞廉硬挤出一丝微笑,看了看天,低声说道:“现在天道和这个世界的融
合度越来越高,也意味着它受到的束缚越来越大,从上古开始,历次大劫都没顺它的心
意。”
“真是这样吗?”拉格西里大祭司冷笑一声。
两位妖王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里看到一丝震惊。
“难道不是?”纱连忙问道。
纱的话音刚落,远处一道雷霆直落... 阅读全帖 |
|
l*****k 发帖数: 1059 | 13 首发梦幻泡影吧吧
http://tieba.baidu.c.m/f?kw=%C3%CE%BB%C3%C5%DD%D3%B0%B0%C9&f[s=yqtb
感谢船兄
【第一章】—— 决战前的准备
【第二章】——以劫破敌
【第三章】——大劫转折
【第四章】——谁是赢家?
【第五章】——驱散迷雾
【第一章】—— 决战前的准备
厚密的云层遮盖住整个天空,气氛显得异常凝重,连空气都彷佛凝聚了无限
的杀意。
整个天宝州的北部到处都是妖族的军队,天上、地上,甚至北面海中也都有
军队驻扎,一座接着一座营盘几乎连成一片,被这一圈营盘包围在中间的是新北
望城。
站在新北望城城头眺望着四周,谢小玉说不出心中是什么滋味。
一切都和二十年前是如此相似,同样大军压境、同样敌强我弱,不同的是人变
了,现在的谢小玉已经不是二十年前那个充满茫然、一心只想活下去报仇的少年。
「你在想什么?」旁边传来阑的声音。
阑看上去有些憔悴,这段日子牠的压力太大,每当牠受不了的时候,总是会
跑到这里。
「二十年前这里也曾经发生过一场大战,场面和今天差不多。」谢小玉没有
隐瞒,不过也没全说出来。
「听说过,那是中土的人族和本地的人族之间...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14
骗子要胆子大才能成为骗子。
龙树和世亲就是大忽悠,龙树说华严经是从龙宫里面取出来的,他这么说,别人就没办
法否定。
但根据考据却发现,龙树实际上很可能是从祭祀龙王的庙里面的大乘和尚而得来的华严
经,根本就不是从什么龙宫那么神奇。龙树半真半假的忽悠出了一个从龙宫取经的故事
大乘佛经,由于实际是很多大乘和尚自己编造出来的,所以其源头就难以解释,于是大
乘人就自己编造从什么龙宫,或者天界取出来。又编造什么佛入灭以后,当时众人根基
不适合学习大乘经典,大乘经典都被埋藏了。四五百年以后,有了很多根性成熟的大乘
人,才从龙宫,天界取出来。
这么牵强的故事,也能忽悠人。。。 |
|
A****a 发帖数: 274 | 15 提要:本文从定义、歧义、论证、作用四个方面,对印度大乘佛教龙象龙树"空"的思想
作了深入论析。
关键词:空无自性遮遣法
龙树(公元三世纪左右)是印度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人物,中观学派的创始人。他在
佛学界有着崇高的威望和巨大的影响,被称为是"八宗共祖",他的核心思想"空"几乎成
了佛学的代名词,佛教也因之常被称为"空门"。但龙树的"空"是晦涩难懂的,常常引起
人们的误解,本文拟对之进行概要的分析和论述。
一、"空"的定义
龙树的"空"的思想直接渊源于大乘般若经典,在悟入般若经的精义之后,他造了《
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论著将般若经的"空"义理论化和系统化。"空"
的梵语为sunya(形容词,抽象名词是sunyata),本是指外表臃肿而中间空虚,因而有虚
、没有、欠缺、不真实等意。另外,sunya在印度数学中表示零。1可见"空"在梵文中是
一个含义并不确定的表示否定意义的词。般若经的"一切法空"的思想在当时受到了人们
误解,他们把"空"等同于"无",以为它否定了作为佛教基础的罪福因果和转凡成圣。小
乘学者斥之为邪说,而接受这种观点的"方广道人"则拨无因果,恣意妄为,这些对大乘 |
|
S**U 发帖数: 7025 | 16 六祖坛经没有引用楞严经,没证据显示六祖听过楞严经。六祖坛经只提过法华,金刚,
楞伽经。
龙树是中国八宗共祖,六祖坛经也承认龙树是禅宗祖师,引用龙树中论一样破楞严经真
心常住。
智者大师与楞严经属于传说,非信史。智者大师也是重视龙树。 |
|
r****n 发帖数: 8253 | 17 发信人: runsun (runsun),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中观应成派也承认阿罗汉证法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Aug 25 12:49:20 2010, 美东)
摄大乘论是唯识作品,唯识不承认阿罗汉证法空,如来藏也不承认。
根据我现在的判断,这个事情应该是这样的
先是部派佛教的说一切有部提出三世实有说,认为五蕴是有自性的。这个是大邪见。而
被大乘龙树狠狠的破斥。
但是当时龙树否定的是说一切有部未证法无我,而不是否定阿罗汉没有证法无我,而唯
识经典以及如来藏经典都是龙树之后编造出来的,受龙树思想的影响,再加上那时和小
乘的关系已经相当对立,于是新出的经典就开始说阿罗汉没有证法空只证人我空,一直
延续到现在。
千年冤案,呵呵。。。 |
|
b*****l 发帖数: 3821 | 18 【 在 SeeU (See you) 的大作中提到: 】
声闻经典集的当然都是声闻法。平时圆融时的因明这时候就不用了。
至于初期大乘论师的说法,不要有选择性。看看龙树是怎么说的。
不要动不动就拿龙树作虎皮,或者选择性的消费龙树菩萨
中国或者中国台湾某些佛教徒实在该多读经论,
而不是选择性的拿经论作虎皮。
《大智度论》 龙树菩萨
问曰。若佛嘱累阿难是般若波罗蜜。佛般涅槃后阿难共大迦
叶结集三藏。此中何以不说。
答曰。摩诃衍甚深难信难解难行佛在世时有诸比丘闻摩诃衍。不信不解故从坐而去。
何况佛般涅槃后。以是故不说。
复次三藏正有三十万偈。并为九百六十万言。摩诃衍甚多无量无限。
如此中般若波罗蜜品有二万二千偈。大般若品有十万偈。诸龙王阿修罗王
诸天宫中有千亿万偈等。所以者何。此诸天龙神。寿命长久识念力强故。
今此世人寿命短促识念力薄。小般若波罗蜜品尚不能读。何况多者。
诸余大菩萨所知般若波罗蜜无量无限。何以故。佛非但一身所说。无量
世中或变化作无数身。是故所说无量。又有不可思议解脱经十万偈。诸佛本起经宝
云经大云经法云经各各十万偈。法华经华手经大悲经方便经龙王问经阿修罗王问经
等诸大经。无量 |
|
S**U 发帖数: 7025 | 19 龙树《大智度论》说「有人言」,对大乘经是否经过结集,未作定说。龙树如此说,显
示大乘经有结集并非佛弟子的共识。
阿难共大迦叶结集(声闻)三藏是佛弟子的共识,所以龙树对两者的口气不同。
龙树《中论》,无著《摄大乘论》引用阿含来证成自宗,也是事实。 |
|
b*****l 发帖数: 3821 | 20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陈义孝居士著
一、极乐世界的有无问题
在我们还未针对问题作出分析之前,要请您且先看看,一些关于佛教与科学十分巧合的
数据如下:
●古人普遍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佛却说地不是方的,而是圆的,叫做‘地轮’。
此事后来科学发达了,测知地的确是圆的,叫做‘地球’。
●《华严经》和《梵网经》等记载,华藏世界,如云似海,重重无尽。
近代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以数理证明宇宙是四度空间的连续体,认
为宇宙是膨胀的,而且是极其宏大乃至无穷无尽的!他引用‘相对论’来说明质量与能
量所表现的一个静的宇宙和一个动的宇宙,两者间的错综组合,形成了变化莫测的宇宙
。这与佛教所说的重重无尽的宇宙观,相当接近。
●佛教说,百亿须弥,百亿日月,构成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只是一佛之化土而已。
所谓‘三千大千世界’,即一千个太阳系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
,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现代的天文学家已探测到在银河系中,有著本身发光
如同太阳的恒星近十亿个,依理推测应有三百亿个之多。并在太阳系的空间,还有数不
尽、算不清的星云星系,而且每一个星球都有一或两个卫星月球。这与...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21 第14章 近代传承
一、圆瑛禅净兼弘
进入近现代后,中国佛教神日渐衰微,但传承不断,法脉绵延、敬安、圆瑛、太
虚、虚云、来果、明真、印顺等一批高僧、大德主持佛法,长者、居士大力扶持,光大
宗门,颇有建树。
一、圆瑛禅净兼弘
圆瑛(1878-1953)为中国近代禅门高僧。他宗说兼通,台贤并弘,精研
《楞严》,禅净双修,归宿“三求”,爱国爱教,弘法度生,为中国佛教事业作出卓越
贡献。
圆瑛,俗姓吴,法名宏悟,号韬光、一吼堂主人。福建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
阙氏。因祷于观音菩萨有感,于清光绪四年(1878)生。幼失怙时,由叔父诗瑛扶
养,五房一嗣,备受慈爱。年稍长,感身世孤零,人生如幻,欲出家,叔父不许。18
93年投考本县秀才,次年中取,名列前茅。1895年秋(十九岁)大病一场,病愈
投福州鼓山涌泉寺,礼莆田梅峰寺增西上人为师,剃度出家。次年,到涌泉寺依妙莲和
尚受具足戒,后到大雪峰崇圣寺谒达本禅师,充当钣头菜头,茹苦含辛,清修梵行。
二十一岁,圆瑛回到常州天宁寺,依治开老和尚参究禅宗心法,四年中获益良多,
继往宁波天童...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22
龙树通过严密的逻辑思辨,得出诸法有不生灭的一面,真正懂得为什么世间即涅槃,涅
槃即世间。他将佛陀并没有讲的五蕴和涅槃的互补性给发掘出来了。纠正部派佛教将五
蕴和涅槃彻底割裂的倾向。
但是后世大乘弟子,几乎没几个真正懂龙树。
龙树本人,应该是为了护持佛法,试图将严重偏离的部派佛教拉回原始佛法,但是他所
作的,却造成了大乘佛教的兴起,让佛法更加变质。
我过去厌恶痛恨龙树,但是现在,我同情他。 |
|
r****n 发帖数: 8253 | 23
两年前啊,呵呵。
我最初了解原始佛法的时候,对大乘的创始人龙树确实彻底否定,深恶痛绝。
但是这一年来,随着我对龙树观点的进一步了解,我改变了看法,对他表示尊敬,但是
依然不认同他的一些做法包括观点。
龙树被后代很多大乘宗派拉着做祖师,以光耀门面,这玷污了龙树。
他的大乘,和现在的大乘,完全是两回事。 |
|
Y**u 发帖数: 5466 | 24 ☆─────────────────────────────────────☆
qxdren (清虚道人) 于 (Fri Nov 4 07:28:21 2011, 美东) 提到: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
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
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
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佛说<<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 是据说翻译到中国的最早的经典,传法的人是大阿罗汉, 好像来了两个
大阿罗汉.
☆─────────────────────────────────────☆
freeman08 (平常心) 于 (Fri Nov 4 10:15:54 2011, 美东) 提到:
我理解,前面一大段排比句,都还在描述有所得、有所求的境界。
而最后一句话是无所求、无所得的境界。
以无所得故。
当然是更好。
☆────────────────────────────────...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25 现今的佛教分支派别大致可以分成三个主要的传统∶以东南亚为腹地发展的南传佛教,修行包括四念处、内观禅法等;大乘佛教则指禅宗、净土宗、唯识宗、天台
宗、华严宗等;以及在西藏的金刚乘佛教。上述这些传统目前都在西方国家蓬勃发展。虽然,这些教派各自有不同的强调重点和修行方法(如∶公案的运用),导师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它们全部都与佛陀的核心教旨有关。
原始佛教
释尊悟入四圣谛的那一刻,就是世间佛法的起源。当时释尊的年龄为三十五岁(大约是西元前528年),他体悟到世间的一切都是不圆满、不安稳的,他的觉醒,了解到娑婆世界的所有众生,因为不明了四圣谛,导致必须在永无止尽的六道轮回里,承受不必要的痛苦。于是,释尊决定「逆著时代潮流」,向受苦的众生,宣说灭苦的解脱之道,也就是八正道。
有四十五年的时间,释尊在印度中部的恒河平原来回行脚、布道,传递他深广、超凡的觉悟。有时他直截了当地开示,有时则详尽阐述,而逐渐形成了一个与修行现见四圣谛密切结合的教理体系。这个修行与教理的体系,被称为原始佛教。释尊觉悟与开示的教法,后来透过许\\\多宗派传承下来,并扩展到许\\\多国家。其中还有不少宗派,至今依... 阅读全帖 |
|
l*****a 发帖数: 38403 | 26 这个,有什么地方不一样的?
原始佛教
釋尊悟道的那一刻,就是佛法的起源。當時釋尊的年齡為三十五歲(大約是西元前528
年),他體悟到世間的一切都是虛幻的,他的覺醒就像是從睡夢中醒來般,了解到娑婆
世界的所有眾生,因為無明,導致必須在永無止盡的六道輪迴裡,承受不必要的痛苦。
於是,釋尊決定「逆著時代潮流」,向受苦的眾生,宣說覺醒的解脫之道,也就是教導
佛法。
有四十五年的時間,釋尊在印度中部的恆河平原來回行腳、佈道,傳遞他深廣、超凡的
覺悟。有時他直截了當地開示,有時則詳盡闡述,而逐漸形成了一個綜合精神、心靈與
實效層次的教理體系。釋尊的證道和覺悟的法教,透過無數未曾中斷的宗派導師傳承下
來,並擴展到許多國家。其中還有不少宗派,至今依然十分興盛。
西元前483年,釋尊入滅,佛法正盛行於中印度。當時已有許多在家護法居士;然而,
佛教團體的重心還是在出家眾,包括眾多的阿羅漢(即「應供」,此生成就涅槃者)。
此外,數不清的佛教寺院,一座座矗立在當時的各大城市,如:王舍城、舍衛國和吠舍
離。
佛陀教法的結集
根據傳統說法,首先繼承佛陀衣缽的大弟子是摩訶迦葉尊者,他負責統整佛陀的教法。
在佛陀圓寂...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144 | 27 大乘佛教、大圆满都是讲空性
大乘佛教也好,大圆满也好,都是讲空性。对初学者而言,比较不容易明白空,因为手
一摸,有这个桌子;坐下去,有这个椅子;水喝下去可以解渴;吃饭可以解饥,那为什
么还说是空呢?因为这些都跟心有关系。口渴是心的问题,饥饿也是心的问题,手摸桌
子也是人为的,坐在椅子上,不会掉下去,也是人为的,所有的森罗万象都跟人为有关
系嘛!也就是跟心有关系。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没有一点基本唯识观念的人,没办法体会色即是空。有人说:「色就是色,空就是空嘛
!为什么要说色即是空呢?」,这问题在于色是人去定义的,受想行识五蕴也都是人去
定义的,因为这些都跟人的心有关系,所以说色是唯心嘛!
有坚持就不是中观
大界周遍尊者指出:「中观并非不承认唯识」,唯识中说:这边是东,那边是西,下面
是南,上面是北。而龙树菩萨也承认太阳东边起西边落,但是若问龙树菩萨,太阳真的
是从东边升起来的吗?那龙树菩萨会反问:谁说这个方向是东?谁说那个方向是西?因
此当龙树菩萨反问你时,你就无法回答了,所以所谓的这个方向是东,那个方向是西,
都只是我们二个人共同的假设而已。
同样的,佛也随顺...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348 | 28 我希望你对龙树菩萨深信不疑.你前面引用的龙树菩萨的那四句话是非常重要的教言,如
果你能深信不疑,将对你后面学佛有大益处.
我们再来读一遍龙树菩萨在<<中论>>里的那四句话:“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
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一切法都是因缘合和而生,故其当体即空,故一切法唯假名有,此即中道之义,即诸法之实
相.请注意,因缘法离却其假名,即是诸法实相,而不是在因缘法之外别有一法才是诸法实
相. 同样道理,如来藏,佛性也不是独立于因缘法之外的特别一法. 如果错解如来藏,认
为如来藏是于因缘法之外别有的恒常不变的法,那就违背了上面龙树菩萨的教言. "色即
是空,空即是色",而不是色外之空,空外之色. |
|
w****g 发帖数: 570 | 29 中观与如来藏
印度佛学的空宗,由“般若”开始,至龙树论师发展为中道思想,于焉大
成。中观,即是于修“止观”时依中道思想而行。
前代祖师着重行持,一切理论与实际行持皆有“根、道、果”的关系,并不如今
人,理论与修持彼此脱节,所以用中道为根(基本观点)的止观(修持的
道),便称为中观般若(Prajna)意为智。这种智又有专指,只指能体证一切
法空的智,是故亦可理解它即是“空性智”,或“空智”。
空,是指一切法(世间一切事物及现象)均不永恒,无独立的本质。一切
法生起,都依靠各种必要的客观条件而成立,条件具备则生起,条件不具备则
还灭。是故世间一切法皆可视为“缘起”(因缘具足则生起)。
在思惟层次理解缘起,并不难,可是怎样在实修层次证悟,则实不易。修
止观便是证空性的修持次第。
止(samatha 译奢摩他),是将心念集中于一处。所谓一处,可是一种实物
(如座前设一块石),可以是一种自然现象(如日落的光华,或无云晴空),
也可以是自己观想出来的坛城与本尊,或观想出来的境界(如光轮)。
与止同时(必须是同时),还须作观(vipasyana音译毗钵舍那)。观不是
观想,而是观察、观觉,于一法生起... 阅读全帖 |
|
h********i 发帖数: 87 | 30 欲望是苦
梭巴仁波切/开示
释妙喜/恭译
不随顺欲望便是修行,随顺欲望则非修行;就这么简单。噶当派格西圣口宣说的开示《
启开佛法之门》,他们所修行体验到的是,要断除世俗八法,免除贪执今生的欲望。不
管你是否修行佛法,世俗八法的恶念是一切障碍、问题的根源。一切不如意事,都肇自
世俗法的念头。
当你被告以应当舍弃欲望,你觉得好像是要你牺牲快乐。舍弃了欲望,你就没有快乐可
言,你就一无所有,孑然一身。你的欲望被没收,快乐被剥夺,留下空荡荡的你,好像
泄了气的汽球。你觉得好像身体里面的心被掏空,好像你失去生命了。
这是由于你还没有了悟欲望的过患,没有认清欲望的本质是苦。其实欲望本身是受苦、
病态的心。若欲望薰心,心会产生幻觉使你看不出有别种快乐,真正的快乐。
譬如,当你对一个对境产生欲望,而享用它,你安立这种经验为“乐”。对你来说,这
好像是乐,其实只是苦。当你一直持续那个行为,例如吃东西,你的快乐不会增加,只
会减少。一旦肚子饱了,你的快乐就变成苦苦。在那个行为苦的本质还不明显之前,看
起来好像是乐,不过等到苦的本质显著了,它就变成苦苦。当苦还不明显,被称为“乐
”的感受,好像真的是乐,可是... 阅读全帖 |
|
f****2 发帖数: 311 | 31 有些人虽然精进行持善法,即生中却遭受各种痛苦和违缘,这是消除恶业的好现象。与
此相反,有些人虽然积累了滔天大罪,今生却过得越来越幸福快乐,不必感受任何违缘
和痛苦,但这种暂时的快乐并不妙,这是往昔的点滴善果在现世成熟,之后便会彻底耗
尽,如今所造的恶业虽然暂时没有成熟,但必将于后世成熟,那时就永远没有解脱的机
会了。这就是所谓的“重罪者临堕地狱,福德犹如降大雨”。
就像播下种子后不可能马上收获庄稼一样,造了善恶业后也不可能立即现前苦乐果报,
但无论如何,因果是不会空耗的,以后必定会成熟相应的果报。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道
理,否则很可能在遇到违缘时对因果产生邪见。
关于造业之后必定感果之理,龙树菩萨曾经开示道:“有者所造诸罪业,纵未即时如刀
砍,然死降临头上时,罪业之果必现前。”有些人造了罪业后,虽然不像身体被刀砍后
立即流血那样迅速感受果报,但在死亡降临(或罪业成熟)时,果报必定会毫厘不爽地
现前。《无量寿经》中也说:“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因此,
有些人造了罪业后,并没有立即显现恶果,反而在一段时间内过得很快乐,这些愚人甚
至会觉得越造罪业越幸福,这样的想法完全是不...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32
原来如此
我看的不是大智度论,是某一本书说的一个故事
原来是出自大智度论
这样看来,龙树实在不该乱写戏弄舍利弗
就算是前生也不会有这样不合理的行为。是人都不会这样。
这样岂不是告诉人家,龙树的那个”到彼岸”是不合理的,近乎白痴的吗?
龙树已经把”渡众生”过度扩大,
没想到,到龙树就已经失控。 |
|
f****2 发帖数: 311 | 33 ◎法王如意宝的嘱托:仅仅依靠使用此观音菩萨转经轮,即可获得解脱或往生极乐世界。
◎ 《大水风轮续》云:“瑜伽士修持七年的功德,不如转动一次经轮的功德;于一
大劫当中精进修习六波罗密,不如转动一次经轮的功德;于一大劫中听闻三藏四续的功
德,不如转动一次经轮的功德”
◎梭巴仁波切开释:“在建造了转经轮的地区,一切有情(不只是人,也包括昆虫
等)均不会堕落三恶趣,他们会获得天人身,或往生净土。”
◎菩提狮子上师云:转动经轮功德,转动一周者,即等同于念诵《大藏经》一遍;
转动两周者,等同于念诵所有佛经;转动三周者,可消除自所身、口、意所有罪 障;
转动十周者,可消除如须弥山王般罪障;转动一百周者,功德与阎罗王同;转动一千周
者,自他皆能证得法身;转动一万周者,可令自他一切众生解脱;转动十 万周者,可
速至观世音菩萨海会圣众处;转动百万周者,可令六道轮回海中一切众生悉得安乐;转
动千万周者,可令六道轮回众生皆得拔出苦海;转动亿周者,功德 等同于观世音菩萨。
◎导师释迦佛牟尼佛说:“承此经轮威力故,一切善神护持、救护、解脱一切非时
横死及痛苦,于子、财、享用、衣食、奴仆等...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34
呵呵,龙树要比那六祖好一些,不过却也死在邪见上了。
龙树是通过逻辑,认为部派所说的生住灭的真实性不可能成立,所以推断出了“不常也
不断”
结论是对的,但是整个推断过程却是错的,而且龙树也并不真正懂不常也不断。
龙树把生住灭的真实性给抹掉了,变成了虚幻假立,也就是认为生灭和无常其实是假象
,而真正的真相是不生灭。不生灭和生灭本质是一。
但真相确是,生灭和无常都是真实,不生灭也是真实,它们是实在的两个不同侧面。
无常是非连续性,量子性,粒子性
常是连续性,波动性。
无常和常,连续和非连续本质同一,但却又不能共存。连续否定了断,非连续否定了常
,合起来才是真正的不断也不常。
而解脱,则是舍弃不圆满的非连续性存在,进而彻底转化为圆满的连续性存在,前者是
五蕴,后者是涅槃。 |
|
c***h 发帖数: 2262 | 35
”因缘所生法 ,我说既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为中道。“
我查了这句话的意思,
龙树(Nagarjuna)”中论”(Madhyamakakarika)原来的偈颂
yah pratityasamutpadah wunyataj taj pracaksmahe, sa
prajbaptirupadaya pratipatsaiva madhyama.
梵文的意思是
“我宣说:那些由缘起而来的诸法是空,由于这空是假名,因而这空是中
道”。
意思是 :
这里”空”是用来描述缘起缘灭,没有常住不变的自性(svabhava),就用”空”这
字吧。
而”空”只假名 (随便称呼的一种名词吧?)。
我们不应执着”空”这个字,也不应执着”有”,这就是中道
我有个疑问
龙树菩萨这里的”空”,原始只是指”缘起缘灭”,
这”缘起缘灭” 要如何看待呢?
可以指 生生灭灭“不实”(不坚固)
但龙树菩萨可能又多加了 “没有常住不变的自性(svabhava)” 这样的涵义
这与打破”我”(恒常不变的独立体) 的概念有关了
好像…….似乎……也许……龙树菩萨意在针对打破”我”的观念。
另,
这 “如...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36
若由经典看,增壹阿含经阿须伦品第八,就出现”二谛”这样的词。
但增壹阿含经阿须伦品第八之中,
第1篇就充满印度文学一贯的夸张,完全不像佛陀说的。
第2~10篇,似乎在讲同一件事,
但只有第3篇提到”二谛”,其它篇没有。
并且没有解说”二谛”是什么意思。
杂阿含、中阿含、长阿含里,我找过,也没有二谛及二谛相关词语。
(也可能是我能力不足,没找到杂阿含、中阿含、长阿含里二谛及二谛相关词语)
我个人目前会倾向于认为,这里的”二谛”是后代人加入阿含的。
我个人的经验是,不要太相信增ㄧ阿含,很多是后人加油添醋的东西。
要互相比对杂阿含、中阿含、长阿含。特别是比对杂阿含。
但二谛思惟,源自奥义书。 (wiki)
也就是分为世俗道理的与超越世俗的真理。
佛教在部派时代也接受这种说法。但是我个人较倾向认为佛陀并没有强调这种思维。
佛陀一直都强调四圣谛。
但….二谛思维与四圣谛,似乎并不是互斥的 ????
二谛思维扬光大,应该是龙树的”中论”。
二谛,胜义谛(paramArtha satya)与世俗谛(samvRti satya)
龙树先指出因对「空性」的误解,对方辩友才有xxx观点,
然后提出了著名... 阅读全帖 |
|
x*********o 发帖数: 208 | 37 索达吉堪布
有人认为藏地修密者,别解脱戒并不清净,这种观念实是很大的误解。藏地虽然密法兴
盛,但僧人所行持的主要还是清净的小乘戒律。明朗仁波切也曾根据续部说:在吃毒不
致中毒时,方可行持密宗行为。无论何种续部与论典,都没有对凡夫俗子开许双运、降
伏、饮酒等。《时轮金刚》云:“凡夫人不能作瑜珈士的行为,瑜珈士不能做大成就者
的行为,大成就者不能做佛陀的行为。”阿日大班智达云:“无论声缘乘、菩萨乘与密
乘都未开许自相烦恼(即未有方便法所摄之贪嗔痴等)。”
藏王赤松德真当时作了规定:“藏地僧俗今后见解依龙树菩萨,行为依静命大堪布。”
麦彭仁波切也曾说:“希有萨霍堪布之行为,无等龙树菩萨之见解,彼二一味传承所印
持,愿盛前译胜者之教法。”在历史上,旧密的祖庭拉萨桑耶寺曾集会七千余持清净小
乘戒律的僧众,历来也经常有聚集数千持小乘戒僧众的寺院。1982年法王如意宝在整顿
四川、青海一带藏区的佛教时,教诫说:“夜空的星星虽然繁多,但启明星只有一颗,
除大瑜珈师和大成就者外,所有僧尼必须以别解脱戒律为首,破别解脱根本戒者不得与
僧团共住。”在如今的密法中心喇荣五明佛学院,六千余僧众也皆是持清净的小乘... 阅读全帖 |
|
G****t 发帖数: 1799 | 38
朱明忠
中国社科院亚太所
佛教与印度现代社会是什么关系呢?尽管今天印度的佛教徒只有五百多万,仅占总
人口的0.7%,但是,佛教思想和文化对印度社会的影响却是不可低估的。这不仅因为
印度佛教在其兴盛的一千多年中间对印度的思想和文化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且因为
在其沉寂的数百年中,它的许多思想也被印度教所吸收和容纳,从而变成了印度教文化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佛教的思想文化融汇于印度思想文化之中,是其不可缺
少的组成因素。
佛教对现代印度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只要阅读一下印度现代政治家和思想
家们对佛教及其思想的评述,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例如,甘地极力赞扬佛教所倡
导的非暴力思想,把佛教戒律中的“戒杀”信条加以改造,并吸收西方的人道主义,创
造出他自己的“坚持真理学说”和非暴力主义,以之指导印度人民进行反英斗争和非暴
力不合作运动。此外,奥罗宾多也高度评价大乘佛教的“普度众生”思想,并吸收这种
思想,采构筑自己的“精神进化论”和“神圣人生学说”。他所理想的“神圣智者”或
“超心思的人”都应当像大乘佛教的菩萨一样,不仅自己能够精神化或神圣化,而...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39 又和人谈到runsun, 想到了这个---
某帖中, 曾说过时间, runsun 说是一维, 后来又说是
和空间一样是“同一”的2个侧面。。。
然后说佛教对时空的认知差地很远。。。
贴2个以前看过的, 对于“时间”, 中论是这么说的
其实中论中
觀有無
觀縛解
觀業
觀法
觀時
觀因果
觀成壞
很多现象对我们来说似乎很有逻辑, 其实是时间造成的假象, 时间本身也是假象
===========================================================================
中論
觀時品第十九
龍樹菩薩造 梵志青目釋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問曰。應有時以因待故成。因有過去時。則有未來現在時。因現在時。有過去未來時。
因未來時。有過去現在時。上中下一異等法。亦相因待故有。答曰。
若因過去時 有未來現在
未來及現在 應在過去時
若因過去時。有未來現在時者。則過去時中。應有未來現在時。何以故。隨所因處有法
成。是處應有是法。如因燈有明成。隨有燈處應有明。如是因過去時。成未...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0 内容应该就是从天台宗开始讲起,不过在讲之前还是一样,我们一定要很谨慎地
提醒大家,就是我们在讲这部分章节,乃至于我们在学这部分章节的时候,秉持的概念
应该是怎么样呢?第一个就是,我们谈到了独立宗派,乃至于说以单一的一经一论当作
立宗的根本的时候,我们在谈到这些的缺失的时候,我们的心态上不是为了要较量长短
乃至于诋毁先贤;我们最主要是应该是要体会古圣先贤用他一生修行淬炼出来、所呈现
给我们看的修行的历程,我们应该是要从里面学到对我们自己的修行有助益的事情。因
为在佛门修行,真正在乎的其实是生死大事。所以我们不是要用来较量长短,也不是要
用这些事迹来沽名钓誉,都不是。其实最根本的就是要回复到每一个人的生死大事,这
个才是真正缅怀先人的方式。第二个就是说,我们在每一个讲次里面,我们都会不断的
提醒大家。就是说这个讲次最重要的用意就是要让大家知道:我们不应该再去单独再去
立宗派,实际上应该是要全面性的修证佛法。所以在开讲之前的话,都一定要先提醒大
家。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天台宗。天台宗也跟前面我们所看到的三论宗一样,它都极为尊
崇 龙树,所以甚至有人把 龙树菩萨把祂列为是天台的高祖。当...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1 圣言量(一)
要探讨的问题是“佛说的圣教量经得起考验吗?”
在应身如来入灭之后的佛弟子,已经没办法像在佛世时,常常亲自聆听、受持佛陀
的教诲了,大多就只能够以佛陀所留下来的言教,也就是圣言量或称为圣教量,来作为
修学佛法的依止。
但是因为佛陀在世时的开示,在当时并没有以文字记录下来,只是靠著佛弟子彼此
间的口耳相传,一直到佛陀入灭之后的经典结集,无论是大迦叶尊者和五百罗汉在七叶
窟内所结集的阿含诸经,还是窟外结集的大乘诸经,都是靠著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以“
如是我闻”的言句,一一诵出而流传下来的,后来才逐渐以文字在贝叶上面记录下来。
但是因为大乘法太过于甚深微妙,除非是多劫以来已经供养过无量诸佛的久学菩萨,一
般的凡夫以及二乘人是难以测知其内涵的,所以从历史的流传来看,大乘经典大约是在
佛陀入灭五、六百年之后,也就是在公元一世纪左右,才开始较为普遍的流行起来。有
一些修学二乘法的凡夫,就因此认为只有四部阿含才是佛陀所说的,并且认为大乘经典
不是佛陀所说的,而都是后世的佛弟子所编造,伪称是佛陀所说的法,因此就对大乘经
典的可信度,以及教义的内涵有所质疑,而有“...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4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Zhejiang 讨论区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Zhejiang
标 题: 欲望是苦 (正版)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Mar 6 19:43:42 2013, 美东)
欲望是苦
梭巴仁波切/开示
释妙喜/恭译
不随顺欲望便是修行,随顺欲望则非修行;就这么简单。噶当派格西圣口宣说的开示《
启开佛法之门》,他们所修行体验到的是,要断除世俗八法,免除贪执今生的欲望。不
管你是否修行佛法,世俗八法的恶念是一切障碍、问题的根源。一切不如意事,都肇自
世俗法的念头。
当你被告以应当舍弃欲望,你觉得好像是要你牺牲快乐。舍弃了欲望,你就没有快乐可
言,你就一无所有,孑然一身。你的欲望被没收,快乐被剥夺,留下空荡荡的你,好像
泄了气的汽球。你觉得好像身体里面的心被掏空,好像你失去生命了。
这是由于你还没有了悟欲望的过患,没有认清欲望的本质是苦。其实欲望本身是受苦、
病态的心。若欲望薰心,心会产生幻觉使你看不出有别种快乐,真正的快乐。
譬如,当你对一个对境产生欲望,而享用它,你安立这种经验为“乐”。对你来说,这
好像...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43 欲望是苦
梭巴仁波切/开示
释妙喜/恭译
不随顺欲望便是修行,随顺欲望则非修行;就这么简单。噶当派格西圣口宣说的开示《
启开佛法之门》,他们所修行体验到的是,要断除世俗八法,免除贪执今生的欲望。不
管你是否修行佛法,世俗八法的恶念是一切障碍、问题的根源。一切不如意事,都肇自
世俗法的念头。
当你被告以应当舍弃欲望,你觉得好像是要你牺牲快乐。舍弃了欲望,你就没有快乐可
言,你就一无所有,孑然一身。你的欲望被没收,快乐被剥夺,留下空荡荡的你,好像
泄了气的汽球。你觉得好像身体里面的心被掏空,好像你失去生命了。
这是由于你还没有了悟欲望的过患,没有认清欲望的本质是苦。其实欲望本身是受苦、
病态的心。若欲望薰心,心会产生幻觉使你看不出有别种快乐,真正的快乐。
譬如,当你对一个对境产生欲望,而享用它,你安立这种经验为“乐”。对你来说,这
好像是乐,其实只是苦。当你一直持续那个行为,例如吃东西,你的快乐不会增加,只
会减少。一旦肚子饱了,你的快乐就变成苦苦。在那个行为苦的本质还不明显之前,看
起来好像是乐,不过等到苦的本质显著了,它就变成苦苦。当苦还不明显,被称为“乐
”的感受,好像真的是乐,可是... 阅读全帖 |
|
n*****c 发帖数: 231 | 44 (转载)龙树菩萨揭秘人生的四种未来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26日
来源:2016-05-16 密法之光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533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训练能让我们在死亡来临时内心平静,远离痛苦,甚至能让我们化恶心为善业,做
到内心平静、毫不后悔。然而,只做到不后悔还远远不够,还要能做到死后有一个好的
前途。死亡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死后的生活却是极其漫长的,我们要努力争取死后能
投生到一个光明的地方。
龙树菩萨说,人有四种未来:从光明到光明;从光明到黑暗;从黑暗到光明;从黑暗
到黑暗。
从光明到光明
菩萨便是属于拥有这种未来的人。他们一生身口意的行为,对佛法是如法的,对众
生是有利益的,现在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光明的,死后也会去到光明的地方。
现代社会有这样一种人,生活环境、衣食住行、亲人眷属等各方面都很有福报,同
时,他们的所言所行也都是善良的,一心一意地修行禅法,大公无私地利益他人,这样
的人不但这辈子活得很幸福,死后所去的地方也是光明的。这里的光明不仅是指人天善
果,更主要是指解脱轮回,或是往生净土,或是证得佛果。
从光明到黑暗
世间有一类人,他们过去世做过很多好...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45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什么是空性 问:请仁波切详细开示什么是空性?
【宗萨将扬钦哲仁波切答】
虽然“空性”是佛教最有名的教法之一,但它和“无我”以及“业力”一样,也是
最常破人误解的概念。
人们常认为“空性”就是空无所有,有的时侯则认为空性是没有了什么东西,譬如
说空杯子里没有茶。有些修行人误认为思想暂时停止的辽阔感就是空性,另外有些人则
认为.空性是隐藏在一般现象界或经验之后的某样东西,或某种隐藏次元,只有具定智
慧的人才能看得到。
这些误解是可以谅解的,因为佛法中空性的慨念非常难于了解,而我们唯一具有的
,又不足以表达或描述它。我们使用文字、片语所组成的语言来说话,在我们心中为每
个字和概念都创造了一幅图像,这些图像障碍了我们的沟通。“空性”超越了这些图像
和概念,只有从“没有这些图像”的观点上,才能讨论空性。
但由于我们没有这种影像,所以只要一讲到或想到“空性”,一般都设法先把心里
已经有的图像去掉,以我们假想的“空性”图像取代——这只是另外一张图像而已。因
此,我们的心企图捕捉或抓住“空性”的见地,这本身就是个错误。札巴妾臣曾说:“
若有执着即非正见。”
可以这么说:无见就是正见。伟大的中观论师龙树菩萨曾说过:... 阅读全帖 |
|
G****t 发帖数: 1799 | 46 问:请仁波切详细开示什么是空性?
【宗萨将扬钦哲仁波切答】
虽然“空性”是佛教最有名的教法之一,但它和“无我”以及“业力”一样,也是
最常破人误解的概念。
人们常认为“空性”就是空无所有,有的时侯则认为空性是没有了什么东西,譬如
说空杯子里没有茶。有些修行人误认为思想暂时停止的辽阔感就是空性,另外有些人则
认为.空性是隐藏在一般现象界或经验之后的某样东西,或某种隐藏次元,只有具定智
慧的人才能看得到。
这些误解是可以谅解的,因为佛法中空性的慨念非常难于了解,而我们唯一具有的
,又不足以表达或描述它。我们使用文字、片语所组成的语言来说话,在我们心中为每
个字和概念都创造了一幅图像,这些图像障碍了我们的沟通。“空性”超越了这些图像
和概念,只有从“没有这些图像”的观点上,才能讨论空性。
但由于我们没有这种影像,所以只要一讲到或想到“空性”,一般都设法先把心里
已经有的图像去掉,以我们假想的“空性”图像取代——这只是另外一张图像而已。因
此,我们的心企图捕捉或抓住“空性”的见地,这本身就是个错误。札巴妾臣曾说:“
若有执着即非正见。”
可以这么说:无见就是正见。伟大的中观论师龙树菩萨曾说过:... 阅读全帖 |
|
n*****c 发帖数: 231 | 47 (转载)龙树菩萨揭秘人生的四种未来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26日
来源:2016-05-16 密法之光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533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训练能让我们在死亡来临时内心平静,远离痛苦,甚至能让我们化恶心为善业,做
到内心平静、毫不后悔。然而,只做到不后悔还远远不够,还要能做到死后有一个好的
前途。死亡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死后的生活却是极其漫长的,我们要努力争取死后能
投生到一个光明的地方。
龙树菩萨说,人有四种未来:从光明到光明;从光明到黑暗;从黑暗到光明;从黑暗
到黑暗。
从光明到光明
菩萨便是属于拥有这种未来的人。他们一生身口意的行为,对佛法是如法的,对众
生是有利益的,现在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光明的,死后也会去到光明的地方。
现代社会有这样一种人,生活环境、衣食住行、亲人眷属等各方面都很有福报,同
时,他们的所言所行也都是善良的,一心一意地修行禅法,大公无私地利益他人,这样
的人不但这辈子活得很幸福,死后所去的地方也是光明的。这里的光明不仅是指人天善
果,更主要是指解脱轮回,或是往生净土,或是证得佛果。
从光明到黑暗
世间有一类人,他们过去世做过很多好... 阅读全帖 |
|
H****y 发帖数: 1321 | 48 你就直接说滴水84000虫,是谁观的?佛陀?还是龙树?
看你这个意思,是龙树?
(龙树说是佛陀说的) |
|
Z******O 发帖数: 37 | 49 佛陀示生世间,说法四十九年,其唯一愿望,就是化导一切众生,觉悟本具佛性,如法
修行,出离三界生死,圆成究竟菩提。但以众生的根机不一,故对机所说的法门也不同
。法门虽多,总言之,不外两种途径:一是仗自力而竖出三界,即佛所说自力断惑证真
的通途法门,龙树菩萨称为难行道;一是仗佛力而横超三界,即佛无问自说念佛生西的
殊胜法门,龙树菩萨称为易行道。
吾人学佛的最终目的,端在出离三界生死,因此首先必须认识出离三界生死的难行道和
易行道。其次,必须考虑自己的根机而决定修行的道路。《大集经》说:“末法亿亿人
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故易行道的净土念佛法门是为现在修行人最契
时机的殊胜法门。
佛陀向来说法,都是先有人问了再说的,独有净土三经中的《阿弥陀经》是佛陀无问自
说的,所以《阿弥陀经》是属于佛说“十二部”中的“无问自说部”。这是佛陀普度众
生彻底悲心的具体表现。佛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虽亦大悲心切,特示往
生,然而《无量寿经》愿门广大,《观经》观法精微,未若《阿弥陀经》只须信愿持名
,即生极乐为切要。所以净土三经并行于世,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奉为日课。这说明
《阿弥陀经》所...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