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龙树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r****n
发帖数: 8253
1
你可以说我不懂厌,说我有贪爱,但是请不要说阿罗汉有贪爱。这实际根本就是在谤法
谤佛,也是对你大乘祖师龙树的背叛。
龙树都没胆子说阿罗汉不究竟,而只是批判说一切有部的见解,你就有胆子说阿罗汉还
不究竟了?
佛法所说的厌,也不是厌恶。而是一种观智,是“知非即舍”,是知道五蕴为过患,为
不圆满,而放下了五蕴。在行舍智阶段,这种特征更加明显清楚。
如果是要想着尽力舍弃五蕴,则产生行蕴,反而五蕴舍不掉。
J******s
发帖数: 7538
2
哈,诸法除了涅磐都是生灭的,但是人在修观的高级境界中达到涅磐这个无为法了,
才不生不灭了,其实是体会快速生灭的终极状态,这种状态是过去,现在,未来之外的。
龙树是阿罗汉吗?虽然他被称为龙树菩萨,哈
r****n
发帖数: 8253
3

我没怒阿,语言的激烈不等于我有怒气。
你错得太离谱了,如此荒谬的错误,应该痛斥!
正是如此。
你是根本对小乘很无知。以为小乘说的厌离是排斥,是嗔。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因为
大乘伪经以及大乘邪师们很多都是这样栽赃诬陷小乘的。
厌离是经典里面佛陀不断强调的,佛陀可能故意教人排斥,教人嗔吗?再怎么方便说法
,也不能如此误导人。
如果你了解小乘证果过程的十六观智就会了解,到了行舍智阶段,心是一种很中舍的阶
段,此时是没有任何的排斥之心的,它是证涅槃前很重要的阶段。
相反大乘高喊的不取不舍,无所住,心无挂碍,才是真正的有问题,尤其将五蕴当成涅
槃。
而且实际类似龙树这样的大乘祖师所说的世间即涅槃,根本就不是民粗糙后代大乘人认
为的。你前面的那些解释,完全违背了龙树所说的。
r****n
发帖数: 8253
4

我那文所说的,根本就不是龙树的,也不是如来藏的,完全就是我自己的认识,还什么
曲解龙树?曲解如来藏。
我所说的外在的观察测量行为,你也根本不明白是啥。
这个外在,是指并非其自身,比如物质的波函数状态,本身没有任何可能自己转化为实
在的确定粒子态,它必须要经过非自身的,并且一定是有情众生的观察测量行为,才能
转化为确定的粒子态,这也是为什么佛陀说有为法是缘生的重要原因。也其实是经典里
面所说的三芦相依的道理,粒子态的产生(色法现起),以及观察测量行为(名法现起
),他们都是互相依赖,同时产生的,并非独立存在的。
任何粒子性状态存在的事物,他们都需要依赖于条件才能存在。有观察测量条件,才能
有实在的粒子性事物的产生。此有才能彼有。
而如果是所谓如来藏自身观察自身,变为两极,这才是本体性的邪见。如果再所谓真如
起用,就更离谱了,那基本和上帝没啥区别了。
这里的邪师waichi说基督教上帝就是真如,其实就是借用了如来藏思想而已。
a***n
发帖数: 1993
5

我就是说,你以自己的认识去理解龙树的文字,把龙树世间法有涅磐性解释成你自己的
认识。
并非指谁自身?根据你前面所说的,这里自身指涅磐自身。涅磐和五蕴是同一的两面。
如果观察是涅磐之外,当然也是五蕴之外了。下面又说观察是名法,这又在五蕴之内了
。这不自相矛盾么?
缘起是五蕴包括器世间的缘起,不是五蕴和它之外的什么东西的缘起。
S**U
发帖数: 7025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内观的开发-阿姜念
龙树有引用<十地经>与<摩诃般若经>,都有十地,龙树也分别作「十住毗婆沙论」
与<大智度论>解释。但十地名称彼此间还不统一。哪个经更早就不清楚了。此时十地
之前的凡夫菩萨,还没有清楚的次第。
到华严经完整传出,才将五十二阶的菩萨道定型。
b*****l
发帖数: 3821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我对南传和大乘的态度
不久前的龙树还是个“魔头”,“小混混”,
现在龙树菩萨又成了值得尊敬的大乘人了,真会看人说话阿。
为了传教圈钱真能圆融阿。
b*****l
发帖数: 3821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我对南传和大乘的态度
回答的很有忽悠们的代表性。
龙树本人到底说的是什么,著作都在,不看或者看不懂自然没法了解。
自己连龙树说的是什么都不了解,就可以靠直觉来一会尊敬,一会谩骂,
忽悠的典型特征。

顺法
...................
r*****d
发帖数: 922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汉传佛教界真是群魔乱舞啊
讲个原创笑话:
龙树菩萨因为对佛法弘扬的巨大贡献被尊称为“第二代释迦”。然而自称学佛的个别网友
虽然自认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但经常大骂龙树菩萨。
我思考很久才明白为什么。原来他们想证明自己很“二”!!!
S**U
发帖数: 7025
10
不懂你要说什么。我读过<华严经>
智论说的波罗柰国,又不是摩竭提国。龙树<十住毗婆沙论>解释华严经,是知道华严经的,但是佛在波罗柰国鹿野苑初转法轮,是佛教一致的传说,龙树也承认。只有<华严经>不合其他经论。
r****n
发帖数: 8253
11

如果出世间心本身是五蕴,是实际所指,那么将出现非常多的问题。
1.违背了涅槃一定要是有为法熄灭。
2.违背了五蕴和涅槃的互斥性
3,割裂了五蕴和涅槃的统一性,演变成断见。
对涅槃的实证,绝对不是什么五蕴去体验涅槃,涅槃不能是一个对象,而是类似于水转
变成冰,粒子转变为波,是自身的彻底转变,而不是自身去体验一个对象目标。
假如涅槃变成了五蕴体验识知的对象,那么这等于五蕴和涅槃本身没有联系,如此当五
蕴熄灭以后,就彻底断了,那涅槃毫无意义。就类似于一个人尝到苹果是甜的,但是当
这个人死了,苹果还是苹果,和他根本无关。这个人代指五蕴,苹果代指涅槃。
在这方面,龙树和大乘反而比较正确,龙树批判部派佛教的这个观点,大乘更强调“能
所双亡”。
出现法理上的严重错误,演变成断见。也成为了像法。
而且很强烈的执着于此,那么它实际还是会影响修行的,由于误认为要通过“识”本身去识知涅槃,那么这会导致“识”本身的难以灭除和舍弃。而识的熄灭是极为关键的。
“识”本身是波函数坍塌的直接原因,是抽象转变为实体,“波”转变为“粒”的关键
,佛法之所以要否定神我,强调厌离五蕴,舍弃五蕴,都是为了识的彻底熄灭。
这个...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唯识--百度百科
相宗的根本经典与传承
综述
以下内容皆取自成观大法师撰写之“相宗系列”书籍
要了解相宗(即法相宗,又称瑜伽宗,或唯识宗),也必须稍微了解一下中观派;
因为正如唐代义净三藏在其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中所言:“所云大乘,无过二
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化;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
”由是可知,大乘佛法有两大法脉或学派,一是中观学派,二是瑜伽学派。
中观学派是尊龙树菩萨为始祖,以其《中观论》及《十二门论》为根本论典,其后
传至提婆菩萨,着有百论,即与龙树之二论合称“三论”其传承者为罗睺罗跋多罗、青
目、婆薮、佛护、青辩等。在中国之弘传者则为鸠摩罗什,至唐,吉藏大师而集其大成
,因而开创“三论宗”。此处所说的中观学派是狭义的中观派;此派虽名“中观”实是
以空观(第一义空、一切法空)而涵摄空、假、中三观,故名:中观,又称“空宗”。
其根本经典为般若诸经与三论。
广义的中观学或空宗则包括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因为这些宗派都以中观学派
的创始者及其经典为立宗之主要根据,故在大乘八大宗中,除法相宗与律宗外,其余诸
宗基本上都属于性宗(空宗)所摄(以其相对于“相宗”,切研习之本...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佛法的真精神Zz
☆─────────────────────────────────────☆
Yisu (大头教主) 于 (Thu Jun 23 13:39:00 2011, 美东) 提到:
人生的悲欢苦乐只是心的作用,一切造作也是心的作用,佛度众生,只是要人觉悟
,心上再来个心,了解人生的所以然。觉是感觉环境的幻化,悟是悟到自心的缘妄,外
不被环境所惑诱,内不被妄心所转辗,明白自己天然有个自主独立性体,虽然一时糊涂
妄作,一觉便回到本来。所谓悲欢苦乐,和一切一切,都是梦幻泡影,不再上当,这是
个自主独立的伟大精神。佛不自称是佛的功能,是一切人无贤无愚无大无小自有的功能
。佛法的真精神就在此。
人生欲解决这个大问题,借佛的导力是一二,靠自己的努力是八九,若全然想靠佛
或定要靠自己不依佛法,这都是大迷信,不是佛子。
佛说因果,不是有了佛才有因果,佛说平等,不是有了佛才有平等,佛说众生与佛
,本来不二,不二即是平等,是众生自己本来平等,特地做来不平等。论到外相,自然
有大小高下美丑种种的不同,不同就不平等了,但一切相是缘生缘灭,幻起幻落,同一
不实,这是平等的,所以平等是实,不平等是幻,而世人...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4
☆─────────────────────────────────────☆
runsun (runsun) 于 (Sun Aug 7 02:22:44 2011, 美东) 提到:
bdbd的最近表现,让我不得不想起一个问题。
这个人在当初反对waichi的时候,是否也涉及到类似的这种造谣胡扯的行为,通过造谣
来侮辱那时的waichi。
有,确实是有,而且比较夸张明显。当时有很多人侮辱waichi,通过不实的东西侮辱他。
可是那时候我为什么没有站出来指出她的错误,指出她在造谣,而只是当她最近在攻击
我的时候,我才发现她这个问题非常严重。
我当时忽略了,虽然心中也不认可这样的行为,但是我还是没有直接站出来指出那是错
误的。甚至某些时候觉得waichi如此被骂,也算罪有应得。
哪怕是骗子,是恶魔,也不应该编造不实的东西去侮辱他,那我们自己就和他一样了。
这类行为,只会让waichi偷笑,让那些信waichi的人,更加信waichi。
我当时没有足够的警觉这个问题,没有行动,没有真正去重视,这实在是大大的错误。
☆────────────────────────────────...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嗔心浅探 zt
这个还是要慎之又慎啊。
---------------------------------------------------------------------
嗔心浅探
释圣醒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是对嗔心之名义、种类及其行相乃至过患、
对治方法等作一肤浅的探讨。首先简单地探讨嗔心之名义、种类及
其行相,即对嗔心的大体形象、特征作一简单的介绍;其次探讨嗔
心的过患及其苦报,以揭示嗔心对吾人生活乃至修行所带来的困扰
与重大危害。说明嗔心生起时,不仅会令吾人自损损他,并且也会
摧毁吾人之一切善法功德,吾人之所以失戒坏德、破坏名闻等亦无
不由此而致。其不仅会给吾人的现生之修行带来极大的违缘,更障
碍吾人之究竟解脱,果报更是令人毛骨悚然。所以本文接着探讨对
治嗔心之方法,揭示我执乃是吾人嗔病生起之根源,以示吾人欲拔
除嗔病之根,必须先要修无我观以淡化私我之执,令嗔心不生。又
说明修学慈忍是对治嗔心的最佳良方,修习之不仅是吾人处世之妙
方,也可成办吾人出世之事业,对吾人修行正法乃至究竟解脱皆具
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嗔心功德菩萨戒我执
作者简介:释圣醒,闽南佛学院2007届本科毕业生。
佛法是...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16
呵呵,这个词确实有不少角度。
小乘,我理解就有几个意思,
1. 小乘(根性的)人,
2. 小乘(根性的人认为的)解脱
3. 小乘根性的人,所解读出来的佛经的意思。
几者其实互相关联。
小乘人,因为认识上的局限,或发心上的局限,到某个台阶后,就不想再走了,
觉得这就是到了头。
所以被某些人说,这其实是没到头,还有东西你还不明白。你到的那个地方
不究竟,只能算是一个过渡台阶。
修行者如果这时心里念头一转,想想也对,就算是回小向大。
如果死活不想走了,人家就说,你真是个小乘根性啊。
其实大乘经典和小乘经典,又是另一种分类,
所谓的小乘经典,只是一部分人不能理解经中所含的究竟思想,看不明白,
把自己理解的思想当成是佛经的全部思想。
有些人说小乘佛经没提大乘思想,也许佛经提了,
但是没有详细发挥,他只是看不明白而已。
另外估计有些经是针对某些程度的人说的,只说他们能理解的东西。
也有可能。佛总不能是对牛弹琴吧,对着小学生说大学的内容。
所以经典的内容程度肯定是参差不齐的。为什么流传到了中国后,
有所谓判教之说,就是因为要把不同程度的佛经分分类。
而大乘经典,据说有各种来源,好像玄奘到印度,还碰见... 阅读全帖
J******s
发帖数: 7538
17
呵呵,这个词确实有不少角度。
小乘,我理解就有几个意思,
1. 小乘(根性的)人,
2. 小乘(根性的人认为的)解脱
3. 小乘根性的人,所解读出来的佛经的意思。
几者其实互相关联。
小乘人,因为认识上的局限,或发心上的局限,到某个台阶后,就不想再走了,
觉得这就是到了头。
-----------
This has no relationship with 小乘 nibbāna.
所以被某些人说,这其实是没到头,还有东西你还不明白。你到的那个地方
不究竟,只能算是一个过渡台阶。
修行者如果这时心里念头一转,想想也对,就算是回小向大。
如果死活不想走了,人家就说,你真是个小乘根性啊。
-----------
This has no relationship with 小乘 nibbāna.
其实大乘经典和小乘经典,又是另一种分类,
所谓的小乘经典,只是一部分人不能理解经中所含的究竟思想,看不明白,
把自己理解的思想当成是佛经的全部思想。
有些人说小乘佛经没提大乘思想,也许佛经提了,
但是没有详细发挥,他只是看不明白而已。
-----------
This has no relations...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嗔心浅探 zt
☆─────────────────────────────────────☆
freeman08 (平常心) 于 (Thu Nov 3 20:00:40 2011, 美东) 提到:
这个还是要慎之又慎啊。
---------------------------------------------------------------------
嗔心浅探
释圣醒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是对嗔心之名义、种类及其行相乃至过患、
对治方法等作一肤浅的探讨。首先简单地探讨嗔心之名义、种类及
其行相,即对嗔心的大体形象、特征作一简单的介绍;其次探讨嗔
心的过患及其苦报,以揭示嗔心对吾人生活乃至修行所带来的困扰
与重大危害。说明嗔心生起时,不仅会令吾人自损损他,并且也会
摧毁吾人之一切善法功德,吾人之所以失戒坏德、破坏名闻等亦无
不由此而致。其不仅会给吾人的现生之修行带来极大的违缘,更障
碍吾人之究竟解脱,果报更是令人毛骨悚然。所以本文接着探讨对
治嗔心之方法,揭示我执乃是吾人嗔病生起之根源,以示吾人欲拔
除嗔病之根,必须先要修无我观以淡化私我之执,令嗔心不生。又
说明修学慈忍是对治嗔心的... 阅读全帖
E*********g
发帖数: 185
19
以下录音资料来自于2006年6月16日,时恒阳庵常住众祈请慈法法师解答有关般舟
行法中的问题,以令大家以正知见来指导行法,并在行法中证实正知见。
(1)行般舟时,会感觉很苦,有人说:“修行就是要吃苦的”,对这种回答应怎么认
识?对于般舟行法中的苦应该怎么认识?
答:
祈祷三宝、诸佛、般舟三昧修法的成就者来加持大家的正知正见,以令我们的问题得到
一个圆满的解决。
一切问题是本无问题的,犹如世尊出世说法,实无一字可说,实无一法可言,但为众生
妄执故,妄执现前知见故,所以生种种法,说种种教,针对种种妄执。种种妄执皆由妄
想而生,妄想实无自性故,所以佛说种种法,令众生回入正知见,见无见见,令出离生
死困惑。那么这是一个学佛正知见,在我们汉地正知见的训练是最薄少的。
为什么要祈祷三宝加持我们呢?因为我们的知见根本守护——觉知守护跟诸佛是没有差
别的,往往我们在这个地方是认不得,就会被现前的妄执蒙蔽。蒙蔽就是把你现前这个
妄想当成一个实有,由此而产生妄业妄缘。
刚才第一个问题说行般舟时,痛苦让人感觉很苦,佛早就说过了,苦谛!他讲的不是你
感觉很苦,眼见苦、实苦、智慧苦、证悟苦、光明也是苦的...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20
龙树菩萨所造《中论》内容,以离于断常二边之如来藏般若中道为根本,回归世尊所说
佛法实为一佛乘之正理,论述一切法空之真实义,破斥恶取空及邪执空,是对治外道及
小乘部派佛教诸多不信真正大乘法之小乘论师而作。
因他们不能了知如来藏阿赖耶识(异熟识——四部阿含中说的本识)为生死及因果相续
主体,亦为有余涅槃及无余涅槃之根本;因此,龙树菩萨在论中多数以五阴十八界法之
幻生幻灭、无自性等予以立破,凸显出五阴十八界本身之空相法相,显示阴界处之缘起
性空并非中道。当时为防小乘人甫闻如来藏之名即排斥、拒读,故论中并未以如来藏、
般若、实相等字句正面申论;以此缘故,后代没有般若智慧、不具择法眼之声闻乘部派
佛教论师,一旦修学大乘法的《中论》或《百论》时,即认定《中论》是依阿含而造,
说是以缘起法为最胜、为第一义谛。
S**U
发帖数: 7025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度佛教简史(修订版)
现存的佛教有三个主要的传统∶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以东南亚为腹地发展的南传佛教,三藏是以巴利文记载,教理强调四圣谛与缘起,修行包括四念处、内观禅法等;汉传佛教则包括禅宗、净土宗、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三藏是以汉文记载,教理强调般若与佛性;在西藏、蒙古等地流行的的藏传佛教,三藏是以藏文记载。上述这些传统目前都在西方国家蓬勃发展。虽然,这些教派各自有不同的经典和修行方法(例如参公案),导师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与佛陀的核心教导有关。
原始佛教时期
释尊在菩提树下悟入四圣谛的那一刻,就是世间佛法的起源。当时释尊的年龄为三十五岁(大约是西元前528年),他体悟到世间的一切都是不圆满、不安稳的,所有众生因为不如实知见四圣谛,导致必须在永无止尽的六道轮回里,承受不必要的痛苦。虽然佛法甚深微妙,但是还是有善根成熟的众生能够了解,所以释尊决定向受苦的众生,宣说灭苦的解脱之道,也就是八正道。佛陀第一次说法,就是在波罗奈国鹿野苑中对五比丘讲《转法轮经》,开示四圣谛。
释尊在印度中部的恒河平原来回行脚、布道四十五年,传递他深广、超凡的觉悟。有时他直截了当地开示,有时则详尽阐述,教导如何...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144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中观精要 一
根登曲佩著 白玛旺杰译
我们所认为的一切「是」与「非」,都是依照「是非」在我们心中的显现来确定的。除
此之外,再没有任何一种确定「是非」的其它方式了。因而,当有人问道:「这是否存
在」时,对方回答:「这是存在的」。一问一答,实际上,是甲某在探问乙某:在你的
心中显现出来的是「存在」还是「非存在」。乙某所答的「存在」二字,实际上也是表
达一种思想,即:「在我心中显现出来的是存在」。如此类推,有关「善与恶」,「好
与歹」,「美与丑」——等等。所有提问的根本目的,纯粹是为了探知对方的想法而已
。对方所作的肯定回答,也纯粹是对方,依照自心中产生的想法来确定的。因此,两个
意见相异的人,会因他们各自秉持的观点不同,而将无休无止的诤论下去。至于他们达
到一致的意见时,双方才会善甘罢休。当他们的意见达到一致时,他们将会把所共识到
的问题,归纳到「存在」、「知识」、「真理」等范畴之内。这样,对同一问题持相同
观点的人数越多,该问题也随之越具「分量」,变成「重要」的啦。但是,任何一个与
此相异的观点,将会被斥责为「邪说」或「错乱感觉」,遭到多数人的围攻与唾弃的。
有两种方式可以使相互分歧的意见达成一致:...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144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中观精要 四
中观精要注释﹕
45)具猛力菩萨:此处并非指一个具体的菩萨。而是指任何菩萨在达到一定修炼阶段之
后,所自然产生的自信与智慧。
46)宗喀巴大师:宗喀巴名罗桑札巴(1357-1419),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生于青海湟
中县今塔尔寺所在地。七岁出家,十六岁入藏,闻思修习五论五明,对当时西藏显宗密
乘,大加改革。1409年,在拉萨大昭寺创祈愿大法会,1419年派遣弟子释迦耶喜赴北京
朝明永乐皇帝。亲自倡建甘丹寺,命弟子倡建色拉寺及哲蚌寺。着有《菩提道次第广论
》﹐《密宗道次第广论》等甚多论集行世。
47)中观应成派:(梵音﹕Prasangika,藏音:Thal'gyur ba)。是中观哲学的一个支系
学派。此派遵循古印度论师佛护与月称的观点,解释龙树菩萨缘起性空的中观思想。
48)四项判断:龙树菩萨在中论中破四边生,「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
,是故知无生。」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有详细的阐述,主要破生有自性,成立法无我。
49)中观自续派:(梵音﹕Svatantrika 藏音:Rang rgyud pa )。中观哲学的另一个支
系学派。此派分为随经部行及随瑜伽行,随经部行以清...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144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中观精要》 五
根登曲佩著 白玛旺杰译
所有宗派,包括佛教与非佛教,都在极力地寻求一种与世不同的思想。但是,
被认为宗派最高形式的中观应成派,其思想就怎么会接近世间一般的思潮呢?所谓「绝
对,从绝对意义上是真实的;而相对,在相对意义上是真实的」,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即
是:「石坚硬,水潮湿」。但是,根据「坚硬」与「潮湿」彼此相融不违的观点,石头
在水中,可以保持干燥;水在石头上面,也经常可以保持潮湿。此即「相互不违」之原
则。但是,如果我们按照这种原则的话,充斥于我们思想中的「愚昧无知」,与人所具
有的佛性智慧,平等无二,永远在一起的了。而中观应成派的基本逻辑,则认为眼睛所
看到的事物之外形,与耳朵所听到的声音,是两个不同的现象;鼻子所嗅到的气,与舌
头所尝到的味儿,也是两个不同的现象;最后,连我们心中的每一个想法,也是前后自
相矛盾。在所有意识之外,似乎另外有一条通向解脱的道路。但是,只因为在眼耳,以
及其它意识活动之间,没有相互的影响,就把概念知识奉为衡量真理之标准的话。我们
就没有必要分辨虱子、耗子,猫、狗,以及人类之间的思想区别。因为,他们的感受与
思想,从各自相对的意义来讲,都...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25
宗喀巴大师 造颂
谭影 译颂
堪布索达吉 讲述
----------------------------------------------------------------------
《三主要道颂》

敬礼诸至尊上师!
佛陀至言心要义,是诸菩萨所赞道,
欲求解脱之大道,我今随力而宣说。
于三有乐不贪著,为暇满义而精进,
志依佛陀所喜道,具法缘者净意听。
无出离心无息灭,希求有海乐方法,
由欲有乐缚众生,故先寻求出离心。
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生欲,
业果不虚轮回苦,思维能除后世欲。
修已于轮回盛事,不生刹那之希望,
昼夜唯求解脱心,起时是生出离心。
出离若无菩提心,所持则亦不能成,
无上菩提乐因故,智者应发菩提心。
常被四瀑流所冲,难止业绳紧密系,
投入我执铁网孔,无明大暗所蒙蔽。
无边有海生又生,常被三苦所迫害,
已成如此诸母等,情状思已发大心。
不具通达实际慧,虽修出离善菩提,
不能断除有根故,应勤通达缘起法。
见世出世一切法,从因生果皆不虚,
所执之境本无者,彼入佛陀所喜道。
现相缘起不虚妄,性空离许之见二,
何时见为相违者,尚未通达佛密意。
...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6
There are 3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亲友书》 in Chinese Tipitaka.
1. 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
宋罽宾三藏求那跋摩译
http://tripitaka.cbeta.org/T32n1672_001
2. 劝发诸王要偈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译
http://tripitaka.cbeta.org/T32n1673_001
3. 龙树菩萨劝诫王颂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译
http://tripitaka.cbeta.org/T32n1674_001
G**W
发帖数: 1865
27
『此五阴灭,更不生余五阴,是名涅盘。……又我亦复空,谁得涅盘?』---龙树菩萨
《十二门论》
从八识心王来说明探討什么是无余涅盘 :
首先我们先从八识心王来说明什么是无余涅盘。这要从八识心王来说明,大家可以換個
方向來理解无余涅盘 :
八识心王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先说这前六
识:
眼识能见、耳识能闻、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能觉;然而光是能见
闻觉知,还得要有一个人来做主,没有人做主的话光有這些見聞覺知的功能能做得了什
么呢?
就好像一架摄影机扫描来扫描去,通过电线把讯号传到电视屏幕上,这样一天到晚扫来
扫去,没有一个人去看它到底在做什么,没有人告诉它接下来应该做什么,它就这样一
直扫描下去,这样没有任何意义,它什么都不能做。所以必须要有个能做主的,那就是
要有个人在屏幕上看,当扫描到需要的影像时将它存盘留下。这个能做主的就是你的第
七识…末那识,又称为意根;换句话说,一天到晚在做主的就是你的意根。以上这个七
识都是从如来藏也就是阿赖耶识生出来的,当我們没找到阿赖耶识,根本也不晓得祂是
什么.
前七识是从阿赖耶识出生的,我們如果透过见... 阅读全帖
l**a
发帖数: 5175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瑜伽行派...百科名片
瑜伽行派,梵语:योगाचार Yogācāra
,大乘佛教两大思想流派之一。约晚出于中观派创始人龙树之后200年,时值贵霜王朝
向笈多王朝变迁之际的4世纪。该派创立人传说为弥勒,现代学者认为无著和世亲兄弟
为实际奠基人。无著、世亲均原为小乘说一切有部学者。为此,二人在创立瑜伽行派教
理时,对有部等小乘学说进行了整理和发挥。“瑜伽行”一名来自无著的(亦说是弥勒
的)《瑜伽师地论》,意谓从事瑜伽禅定修习者。瑜伽行派的出现是对龙树为代表的中
观学派的批判和发展。
目录
概括介绍
唯识经论
理论传承
三类八识
四分学说
五位百法
五种姓说
传播概况
展开 概括介绍
唯识经论
理论传承
三类八识
四分学说
五位百法
五种姓说
传播概况
展开 编辑本段概括介绍  从教理上,它认为中观派在揭示世界空性方面极为彻底,
但却忽视了世俗界迷妄之现状的说明。因而瑜伽行派在接过空论之后,又致力于说明世
间的假有。在宗教实践方面。相应地它也注重传统的戒定修持手段。无著所著《摄大乘
论》、世亲所著的《唯识三十颂》 、《唯识二十论...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法藏大师的华严思想初探
一 、法藏大师法界缘起说的组成
通过对上举《华严经》要品的解释,即可显现法藏大师成立华严思想的根本背景,
但从《华严经》整体上独特的“说相”与“结构”看,却是依《华严经旨归》中的“十
门”、《华严策林》中的“九义”,及《五教章》的施设异相的“十异”为主要组织。
这些都是由《文义纲目》、《探玄记》的注释而发展教理组织的程序。但其组织基础,
仍依《华严经》之如来显现为圆成法界的组织论。
所谓如来显现的内容,乃站立在缘起观上而论,故法界缘起,即以正觉的《华严经
》思想为基本,所以成立缘起论为藏大师成就其思想体系的基础。因此,华严的宗旨即
该摄因果二门,因是普贤的行愿,果乃舍那之业用,是以诸界为体,缘起为用,体用全
收,圆摄于一际的妙论。
藏大师对于经义的诠明,特以“十玄门”的“十义十对”扩展而显示十无碍,即是
以“十玄”门为一经的根本思想,将经内所含妙意,以法相圆融的“十因”来树立缘起
的基础而开显妙旨。
藏大师为巩固智俨大师的缘起说组织,乃承其思想以染法、净法、染净合说三种来
树立法界缘起组织。
所谓染法缘起,分为皆集一心门、摄本从末门、摄末从本门、本末依持门等四门;
净法缘起则分为本有、...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162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勿偷盗的重要性
同意您的观点,这些都是。偷盗罪很容易犯,在学习以前末学也经常犯,也不认识是偷
盗罪,还自觉聪明。末学在这里忏悔。愿意和大家再次学习佛经中偷盗罪的定义和过患
,并戒除偷盗的功德利益。愿与大家共勉。篇幅有点长。索达吉堪布用了三堂课宣讲,
但请耐心读下去,对我们生生世世都有极大利益。特别是想要多饶财富的同学一定要看
啊。:-)
先说不偷盗的功德:
“即便不说来世的果报,在即生中也有很大利益:一个人要在世间立足,必须得到别人
的信赖,若能断除偷盗则很容易赢得他人的信赖,这样自己的事业很容易成功。
许多经论中都提到了断除偷盗的功德。如《十善业道经》中说不偷盗有十种功德:一、
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如果一个人不偷东西,众人都
很信赖、喜欢他。三、人不欺负。断除偷盗之人不会受欺负,而偷盗之人则经常受欺负
。偷东西的人总是被人们以审视的眼光看待,甚至他到别人家做客时,主人也会对他特
别防范。四、十方赞美。十方的人和非人都会赞美不偷盗之人。五、不忧损害。不偷盗
之人无需担忧有任何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不偷盗之人在大众之中不会
有畏惧感。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 阅读全帖
j*******1
发帖数: 182
31
第六品 安忍
丁二之戊三、(于菩提心支相违之嗔恚者安忍品)分二:己一、品名;己二、正论。
己一、(品名):安忍。
前一品宣说的为持戒度,现在论文进入安忍度的引导。安忍品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
、断除嗔恚;二、修安忍;三、恭敬有情。在修持菩萨行的过程中,如果不断除嗔恚烦
恼,会招致极大的违缘,给自己造成很大危害。认识到此后,应尽力断除嗔恨心,以种
种方便善巧修持安忍,而且要认识到有情助成佛的功德去恭敬一切有情。本品中有许多
重要的修行窍诀,以此藏传佛教的修行人对本品很重视,有的大德常单独传授此品,引
导弟子修习安忍。因为凡夫人都有一些不共的烦恼,有的贪心重、有的嗔心重等,各各
不同的烦恼习气要断除,必须要依靠一些方便法门去对治,对嗔恨心特别强烈的人来说
,这一品尤为重要。性格不好,容易嗔怒发脾气的人,如果在听习本品时,将安忍窍诀
铭记于心,在日常生活中反复观修,一定能消减、断除自己的嗔恨烦恼习气。对本品所
阐述的窍诀,我有过一定的体会:有时虽然有大圆满、大手印的对治烦恼窍诀,但在某
些情况下,运用本品中对治烦恼的窍诀却非常相应有力。你们有些人在听习前面几品的
过程中,也有一些这样的体会,...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97
32
涅槃不是出入法,不是像定境,關於這點,龙树菩萨說的很清楚, :
『此五阴灭,更不生余五阴,是名涅盘。……又我亦复空,谁得涅盘?』---龙树菩萨
《十二门论》
W*********E
发帖数: 197
33
涅槃不是出入法,不是像定境,關於這點,龙树菩萨說的很清楚, :
『此五阴灭,更不生余五阴,是名涅盘。……又我亦复空,谁得涅盘?』---龙树菩萨
《十二门论》
r****n
发帖数: 8253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乘的墓是怎么掘的
再深入一点说吧,那龙树包括六祖这些大乘祖师,为什么会犯错误。

龙树曾经说过一切法皆有涅盘性,大乘经典也说诸法本无生灭,甚至大般若经说五蕴非
常非无常非乐非苦,这些和原始佛法的五蕴无常,苦,无我鲜明对立。

大乘之所以提出这些奇怪的理论,缘于他们以理性思考和逻辑的角度,部分猜测出了诸
法的“空有二像”的性质。但是遗憾的是,根本就没有搞清楚,反而弄错很多。

任何五蕴,包括色蕴,确实都有涅盘性,都有无为法之一面。也就是说无常的五蕴,也
有恒常的,无为的另外一面,如果将五蕴的概念进行延伸,将对立但是又统一的无生灭
的,无为的另外一面纳入,确实可以说五蕴是非常,非无常,非苦,非乐。

但是万法都有有为和无为的两面,绝不等于只要不执着,无分别,那么生灭就是不生灭
,更不等于所谓无分别就是当下涅盘,当下解脱,相反,由于有为和无为是互斥性的,
要么是生灭的有为,要么无生灭的无为,只能二择其一,而要实现解脱,只能舍弃有为
的一面,选择无为的一面。

所以,尽管空色不二,轮回涅盘不二,五蕴涅盘不二,它们本质确实同一,可是却绝不
等于可以不取涅盘,不离生死。解脱恰恰就是要离生死,取涅盘!这才是...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35
From Wiki:
宗萨蒋扬钦哲却吉嘉措(宗萨钦哲仁波切,钦哲诺布,1961年7月6日-)是不丹的藏传
佛教萨迦派的喇嘛,第三世钦哲传承的主要持有人,通常被称为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或是三世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宗萨钦哲仁波切
宗萨钦哲仁波切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1],秉承藏传佛教最优良的传承和教育,享誉世界,是当今世界
公认最创新、最具创意的年轻一代藏传佛教导师之一,兼上师和导演于一身,曾任贝托
鲁奇电影《Little Buddha》顾问,并编写和执导过两部佛教主题的电影——《高山上
的世界杯》和《旅行者与魔法师》。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电影蕴含惊人的能量及丰富
的人文精神,犹如一股清流,在世界各大影展屡获佳评、获奖连连,更培养出一群追随
的工作人员及影迷。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出生于不丹,是已故宁玛巴法王敦珠仁波切的长孙,父亲为红教大
德听列罗布仁波切,母亲之家族出自贝玛宁波,外祖父为著名之竹巴噶举喇嘛,得法自
释迦师利,终身修持“那洛六法”。七岁时被十四世达赖喇嘛、萨迦法王及十六世噶玛
巴认证为 宗萨钦哲确吉罗卓(DzongsarKhyentseJamyangCh?kyi Lo...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36
【十四】
(仁波切读诵藏文。。。。)
再次的提醒我们自己 要有正确的发心
在佛陀的所有法教中 不但要有正确的发心
而且要有正确的态度
有很多关于如何避免负面心态的教法和例子
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 记得不要成为一个染毒的容器
即使把甘露倒入有毒的容器里 甘露也会变得有毒
同样的 要注意的是
就象我们过去几天里所讲的
如果我们主要是带着对此生
对轮回 和对自身目的的执着而听闻教授
这当然会让我们这些法教的容器变得有毒
你们和世界各地的人都提了很多问题
有一类很一致的问题 我想 有两类的问题
很多所谓的佛弟子或修行人
象是西藏人 那些长久以来一直跟随佛教传统的
甚至生来就处于佛教中的人
我们对佛法有点厌倦
我们的心变得有点僵硬麻木
以至于 我们甚至不感到内疚
我们甚至不会问这类的问题
‘可以对空性执着吗’
‘可以对道执着吗’
因为我们的心已经变得如此僵硬
另一方面 那些发愿成为修行人的人
... 阅读全帖
y******i
发帖数: 98
37
第一课 (2)
索达吉堪布 讲解
下面开始讲经义。《普贤行愿品》包括长行文和偈颂,但这次我们不讲长行文
,只讲偈颂。《普贤行愿品》的核心是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
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
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这十大愿王如果发散出去,就是一切菩萨的十万大
愿,如果归摄起来,就是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在接下来学习的过程中,希望大家好好
体会这些意义。
甲二(经义)分三:一、前行七支供;二、正行广大发愿;三、后行以宣说功德而结尾。
乙一(前行七支供)分七:一、顶礼支;二、供养支;三、忏悔支;四、随喜支;五、
请转法轮支;六、请佛住世支;七、回向支。
七支供非常重要。要真正发起普贤行愿,首先必须以七支供来积累资粮、净除罪障。此
外,不管修显宗还是密宗的任何法,都离不开以七支供来积资净障。
丙一(顶礼支)分二:一、略说... 阅读全帖
y******i
发帖数: 98
38
顶礼无等本师释迦牟尼佛!
纵览当今世界,有很多人并不信仰宗教,而信仰宗教的教徒则可按常规分为佛教徒、基
督教徒与伊斯兰教徒这三大部分。作为佛教徒,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佛开创的佛法,若
按所信奉教义及流传地区的不同可基本分成藏传、南传、北传三大系统,无论哪一种体
系,也无论哪一种传承,作为佛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全都是佛陀亲传的妙法甘露,
也全都有确切的历史考证。所有教派自古以来都有代代相袭的大成就者,一切法门亦无
不是秉承世尊教义的通往最终解脱的清净通途。若能一以贯之、融通并包,则万千法门
自可汇成佛法的整体义海,任何修行人也都能从中汲取到自己所需的甘霖法意。
不过让人倍感诧异的却是,不信仰佛教的人或者信奉外道的人士对佛法反而不怎么攻击
,恰恰是佛门内部的一些自立山头之人动辄就以佛教的权威面孔自居,时不时就要从自
宗的立场、观点、利益出发,对别的教派、别的宗门大加贬斥。要么评论别宗为魔说,
要么认定他派是邪道,似乎只有自宗才是唯一正确地抉择了佛陀密意的究竟宗乘。比如
有些净土宗人斥责禅宗、华严宗为痴人妄说;更有相当多的汉地佛教徒因理解不了密宗
的见解与行为从而对藏传佛教频频发难……在这一...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
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
http://www.jzxh.org.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
2011-08-22 21:24:03 来源: 作者:黄念祖居士 评论:0 点击:38
今天我有机缘在华盛顿华府佛教会向大家汇报------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十分荣幸
。听起来这个题目好像生一引起,新奇一些。其实还都是我们常常说到的"放大光明",
"光明普照","拔苦与乐","离苦得乐"。这也就是佛法的基本,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黄念祖老居士一九八七年讲于美国华府佛教会,一九九一年整理成文)
光明与安乐,理体并妙用
世尊彻证理体,示佛知见
修德有功,性德方显
一生成办,圆顿法门:禅,密,净
禅宗
密宗
净土宗
(壹)光明与安乐,理体并妙
今天我有机缘在华盛顿华府佛教会向大家汇报——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十分荣幸
。听起来这个题目好像生一引起,新奇一些。其实还都是我们常常说到的‘放大光明’
,‘光明普照’,‘拔苦与乐’,‘离苦得乐’。这也就是佛法的基本,自觉觉他,自
利利他。由于光明,方消痴暗,垢障消除,才...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0
作者:湖心亭看雪客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上师——尊贵的嘎玛仁波切盼来北京了,一众弟子放下了所有
公私事务赶到宾馆,围坐于上师前,海阔天空,欢喜异常。最令我兴奋的是,除了萦绕
心头很久的几个重大问题得到了上师的完美开示,上师还在我的请求下为我做了上师相
应法和金刚萨缍除障法的灌顶。此外,一个重大的好消息是,佛法很可能即将因为国家
宗教政策的调整而大兴盛。
关于双修
密宗的双修一直是佛教界争论巨大的话题,此前,我们一直未敢请教双修的问题,
因为,按照传统,只有证到二地菩萨以上证量,才有资格请教该问题。昨日,在陪同上
师去藏餐吧的路上,因车内只有上师、希热多吉师兄、张辉师兄和我,我非常冒昧地问
上师:“现在,双修一直被一些显宗弟子做为抨击密宗的主要目标,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上师非常平和地答道:“到了空性的境界后,没有任何的二元对立。再说,父母之
道,本来清净,只是在凡夫眼里,因为有了贪嗔痴慢妒,便有了不干净和罪恶的感觉。
真正证悟了空性后,吃肉、喝酒,甚至结婚生子,皆不稀奇。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如
,晋朝时的大成就者大译师鸠摩罗什就不只一位妻子(有弟子欲效仿,一日大师上堂,
...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1
说来说去,还是那套南传攻击大乘金刚乘非佛说的老话啊。这片帖子想必你也该看过,
虽然不能完全代表我的观点,关键上还是基本一致的。
南传上座部佛教无疑是最接近历史上佛陀最原始的教导,这点无可争议。但是如今的
南传学人在自己还不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就对大乘进行全面的否定,并且不承认大乘佛教
历史上众多证悟者的成就,不承认大乘确实是导向解脱的有效修行体系之一,对此我个
人是不赞同这种态度的。(其实我个人同样也不赞成大乘学人将上座部佛教贬称为小乘
,这同样是一种不了解整个佛教现今真实情况下的偏见和短视。)
确实,从大乘转入南传的修行者往往因为历史考证等各方面的疑点,由此产生一种
上当受骗的感觉,最初我刚刚从大乘转入南传的时候,也怀有同样的心情,感觉被大乘
华丽的文字给“忽悠”了。南传学人有此心情,确实是可以相当理解的。但是我现在想
说的是:历史考证不是否定大乘的绝对理由,理由如下:
其一、大乘一些经典的来源根据传说并非由佛陀在人间所说。如华严经,是佛陀在
菩提树下初成道时,其报身卢舍那佛在天界所说后集结而成,后由龙树菩萨在龙宫取出
,将其中一部分传入人间。而另一些大乘经典,则据说是阿难尊者在文殊师利...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2
佛经是由佛弟子共同结集而来,这是各部派共传的。
原始佛教的集结,是各部派共同的说法,学术界也承认。第一次结集,就是五百阿罗汉
参加的共同结集。集结的结果,有「摄诵」包括所有的经名,以防遗忘失传。这
有目录的弁遄C现存的阿含经还保存了「摄诵」。
龙树从龙宫取得的大乘经,算结集而来的吗?什么时候结集的?谁参加了结集?
如果采用另有大乘结集的说法,如<大智度论>所说,问题又来了∶没有「摄诵
」式的目录,凭什么证明大乘的结集包括了<楞严经>?从<大智度论>的引用,我们
可以知道龙树见过般若经,净名经等,但<大智度论>可从来没引用楞严经。
所有印度论师都没有引用过<楞严经>,甚至提到它,那么<楞严经>有没有在印度流
传过,都成疑问。
简单的说∶
* 原始佛教经典的集结,是各部派共传共信,属于人类历史的一部分。
* 大乘佛教经典如果有集结,不是共传共信。大乘佛教经典如果不是由集结而来,性
质与神教的天启相同(e.g. Joseph Smith 从上帝得到 The Book of Mormon),不适用
人类研究历史的方法,用宗教信仰的角度看待更恰当。
B***o
发帖数: 133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靠,总算碰到个烂学佛人
净土宗昙鸾大师追求“长生”的事迹:
http://www.dizang.org/gs/nf2/013.htm
昙鸾大师
林慈超居士辑录
昙鸾大师,是魏朝时代雁门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曾上五台山上去游玩,偶然间发
现到神述灵异的事迹,就因为这样,就发心出家了。
出家之后读‘大集经’,但感经中词义太过于深奥,担心大家没办法了解,就开始
著手写注解,在写到一半时,患上了气喘病,便到处求医治病。气喘病是很难医好的疾
病,因此他感叹说:‘人的一生实在无常,生命是那样的危弱,说不定在什么时候会死
亡,过去常听人说神仙长命的方法,不如先求成仙长生,再习佛法不迟!’
于是,他到了江南陶隐居术士的住所,恳求传授成仙的方法。陶隐居术士将仙经十
卷传授给他。他很高兴获得了这十卷仙术的经卷走上了归途。
到洛阳下游的地方,遇到菩提留支三藏法师。于是他问说:
‘佛法中有没有比这仙经更加殊胜的长生不死之法呢?’
菩提留支法师回答说:
‘你所修练的仙术,虽然可使你多活若干年,不过以后命终时毕竟要堕入生死轮回
业海中受无尽苦恼,这有什么可贵呢?’
接著留支法师传授‘十六观经’的妙义,使昙鸾明白往生西方净土的殊胜法缘,并
...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44
如来藏与外道思想之关系
问(11):在早期婆罗门教经典《奥义书》中,建立了一个恒常不变的“我”,以此作
为恒常的本源和解脱的依据,并提出“梵我一如”的思想。而佛教则提倡“无我”,并
以“无我”作为佛教的重要特色。可是在一些大乘经典中,又提出“如来藏”和“佛性
”的思想,并以此为“我”,于是学术界便认为“如来藏”和“佛性”的思想是受到《
奥义书》的影响。而藏传佛教的“即身成佛”之说,也是建立在“如来藏”和“佛性”
的思想基础上。我想知道的是,关于这个问题,堪布是怎样看待学界的意见?
答: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不同根基的所化众生前,示现了三转法轮的弘法历程:第一
转法轮的受众主要是小乘根基的众生,佛陀为他们重点宣说了四谛法门;第二转及第三
转法轮的对象主要是大乘种姓的利根者。佛陀在二转法轮的过程中,重点宣说了般若空
性。龙树菩萨依据佛的密意作了《中观六论》,显发阐扬了佛陀万法为空的理念;月称
菩萨等后继者又以《入中论》等论典对之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至于如来藏的观点则是佛
陀在第三次转法轮时所着重宣讲的内容,释迦牟尼佛面对最利根的众生,向其广讲了有
关清净显现方面的法门,而龙树菩萨的《赞法界论》...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痛苦没有解答,轮回无法修补
宗萨钦哲仁波切
蒋贡•康楚•罗卓•泰耶曾说,如果你的内心深处仍然相信轮回中有某
个小部分可能还会有用,或甚至能对世俗问题提供究竟的解答,果真如此,你就很难成为
一个真正的心灵探寻者。若是相信生命中的问题会自动解决,相信一切损坏的东西都会
自动修补,相信在轮回中有某些事物是值得奋斗的,那就不可能培养出一种真诚的、完全
投入的态度来修持佛法。对佛法修持者唯一有用的见地是:痛苦没有解答,轮回无法修补。
当我们思维死亡时,就很容易持守这个见地,因为死亡是绝大部分人类最恐惧的事情。从
另一个方面而言,「生」却会引起非常不同的反应,毕竟,「生」不就是关于美好未来的
希望与允诺吗?然而,像印度学者龙树(梵Nagarjuna)这种圣者就不这么想,龙树认为「生
」与「死」同样的可怕,因为「生」意即回到轮回,佛法修行者应该恐惧它,恰如恐惧迫
在眉睫的死亡一般。
很重要的是要了解,这世俗的一生或即使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也许会看似有正面的品质,
然而它终将失败,因为在轮回中绝对没有任何事物会真正的成功。虽然这种心态非常难
以培养,但是如果能够至少在知识的层次上去接受,它就会提... 阅读全帖
y****w
发帖数: 39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调心的过程
转自慈诚罗珠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4975a20101nwlu.html
此文将向大家介绍一个麦彭仁波切的窍诀:调服心的过程。为什么要了解调服心的过
程呢?刚开始修行的时候,会遇到很多修行上的困难。如果不了解修行途中的路况,不
知道如何应对,就会有挫败感,以致失望、懈怠甚至退失。麦彭仁波切的这个窍诀虽然
文字不多,但内容却非常丰富详尽。
一、总述
所有大乘佛法的修行窍诀,大致可以归纳为两个关键问题:首先,一切外在的物质世界
,以及内在的各种感受,都是心的现象,都是我们的内心创造出来的一种幻觉。除了我
们的八识等精神的幻觉之外,没有一个真正的轮回。天界、非天等善趣,地狱、饿鬼等
恶趣,也都是心的幻觉。除了心的幻觉以外,六道众生都不存在。第二,精神自己的本
体,也是空性。虽然在龙树菩萨的《中论》,与月称菩萨的《入中论》等论典当中,并
没有明显地讲外在的世界是内心的现象,但龙树、月称菩萨的弟子们后来写的有些关于
中观实修过程的论典中,却承认了一切外境都是心的现象。因为修行的时候必须这样,
平时可以去观察十二处、十八界等等,抉择一切都是空性。...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47
到此为止吧。大家睡觉了。
我看你确实无法理解龙树的“不常也不断”到底指什么。
越来越理解,龙树的话都是有实指,不是随便想象性推理而说的。

以涅
想要
z**n
发帖数: 22303
4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一位富家少女的觉悟和学佛修行之路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Dec 11 12:29:58 2013, 美东)
前言:
对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来说,即生当中最重要的事情便是求学佛法以期了脱生死。佛陀就
曾说过:超越火海剑林,乃至死亡之前都应希求佛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十分赞叹传
馨的上下求真之举。她从新加坡先来到泰国,又前往印度,最后终于在这高原藏地住了
下来。来回奔波并非为了搜奇览胜,而是为了心中那执着的理想。
在藏地,她已经呆了六、七年。每当寒冬腊月到来的时候,看着这个来自热带国度的修
行者,呆在她那并不能遮挡风寒的小木屋里刻苦钻研佛法,我就感到非常欣慰。在一次
次的游历诸国的过程中,传馨渐渐对世间生起了猛烈的出离心,并最终在佛学院落发出
家。我本人认为她的求学、求道、求真的精神确实可嘉,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整天高喊“
我为人人”,实则骨子里希望“人人为我”的社会里,这种发心就更显得难能可贵了。
下面...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察的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生住灭这三相,只有住有时间性,即可以观察到的。
住,就是短暂的不变,由于它有个瞬间停留,所以才导致我们可以观察到现象。
这个住,是真实性的住,是胜义谛的,千万不要以为它是世俗谛的名言假立,是虚幻的
,大乘在这里就犯下了根本性错误。
而且在究竟意义上(最小时间单位),生住灭是同一时间发生的,也就是龙树所说的“
一时聚三相”
龙树因为不能认识到时间的量子化现象,不能认识到存在不可分的有长度的时间单位,
所以他认为不可能存在一时聚三相的可能,进而以为不可能存在真实的生住灭,进而得
出了错误的结论:不存在真实的生住灭。只能是世俗谛的虚幻假有,是梦幻。
r******2
发帖数: 1021
50

可以同时,而且实际就哪怕有先后过程,也照样是同时。
这是由于你不理解时间的本质,比如生,住,和灭,这是三个先后的过程,但是它们却
可以发生在同一时间。
在最短的不可分割时间单位上,生,住和灭就是同时的。
— — — — —
上面五个线段,相当于五个时间单位,每个时间单位都是有长度的,在单独的一个线段
上,显然有起始,中间和结束,可是这三个部分却属于同一线段,也就是属于同一时间。
线段的起点是生,线段的结尾是灭,线段的中间是住。
单独线段1是谈不上时间的,因为并无真正的变化,线段1消失之后,线段2生起,2和1
不同,这个时候才有了变化,才有了真正意义的时间。
我们中国人的时间概念就是这种一段一段的时间概念,它把一天分成12个时辰,而每个
时辰内发生的事件,都属于同一时间。
现象性的物理时间是没有时刻的,不是无限可分的,存在最短的不可分时间单位,实际
就是普朗克时间,是时间的原子。
龙树就搞不清楚这个,不能认识到时空的量子性,他认为生住灭这三相不可能发生在同
一时间,“云何于一处,一时聚三相”,进而认为小乘所说的生住灭的真实性不可能成
立,从而得出了自己的所谓性空幻有的理论。
龙树的中观...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