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余英时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发帖数: 1
1
此人知我:余英时与陈寅恪
研究陈寅恪先生,有一个人是不能不提的。他就是美籍华裔著名历史学家普林斯顿大学
讲座教授余英时先生。
余英时先生,安徽潜山人,1930年生于天津。1950年开始在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
上学,师从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陈寅恪先生
的弟子杨联陞先生,获博士学位。曾任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耶律大学讲座教授、香
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现任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著有《汉代中外经济交通》、《历史与思想》、《史学与传统》、《中国思想传统的
现代诠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历史人物与文化
危机》、《士与中国文化》、《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红楼梦的两
个世界》、《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兼论他的学术精神
与晚年心境》、《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现代儒学论》等。
如此说来,陈寅恪先生还是余英时先生的师爷辈的人物呢。
1958年以前,余英时先生所写关于陈寅恪的文章并不多,只有一篇《陈寅恪先生论再生
缘书后》,1997年10...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2
余英时 思想也是市场 思想也是市场 微信号 alexchu789
功能介绍
一个人放弃了自由,也就放弃了责任和道德
本文来自爱思想网,作者余英时为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教授。图片来自公号“友朋说”
和网络。
到历史中寻找今天中国问题的根源——纵论中国近代史
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教授余英时说,国人的仇外心理有很多原因。只要跟外国人一发生
矛盾,你必须毫不含糊毫不打折扣地仇外。如果你稍微说几句公道话,说外国人有外国
人的道理,你不能不尊重外国人的习惯,那你马上就被看成"二毛子"、"汉奸"。这是中
国一个传统。
中国近代史诸问题,如近代仇外心理的来源、中国早期外交与贸易方法、"八国联军侵
略中国"、美国在中国近代历史事件中的作用和角色,以及关于中国教科书在中国近代
史研究中的角色,在中国史学界和海外的中西方学界有不同的版本和解读。
人类经验证明,一个民族某些历史问题经常牵扯那个民族的当代神经,它们因此成为那
个民族历久弥新的敏感问题,也是那个民族的当代神经源。
诚如德国遭受欧洲国家外侮的历史记忆导致德国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和仇外心理,成为
希特勒后来发动二战的民族意识温床,中国近代史中上述重大事件是...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21641
3
到历史中寻找今天中国问题的根源──纵论中国近代史
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教授余英时说,国人的仇外心理有很多原因。只要跟外国人
一发生矛盾,你必须毫不含糊毫不打折扣地仇外。如果你稍微说几句公道话,说外国人
有外国人的道理,你不能不尊重外国人的习惯,那你马上就被看成“二毛子”、“汉奸
”。这是中国一个传统。
中国近代史诸问题,如近代仇外心理的来源、中国早期外交与贸易方法、“八国
联军侵略中国”、美国在中国近代历史事件中的作用和角色,以及关于中国教科书在中
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角色,在中国史学界和海外的中西方学界有不同的版本和解读。
人类经验证明,一个民族某些历史问题经常牵扯那个民族的当代神经,它们因此
成为那个民族历久弥新的敏感问题,也是那个民族的当代神经源。
诚如德国遭受欧洲国家外侮的历史记忆导致德国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和仇外心理
,成为希特勒后来发动二战的民族意识温床,中国近代史中上述重大事件是否获得真实
的陈述,也关系到中国当代对外反应与认知方式是否到位。
1950年离开大陆至今,成为海外首屈一指的中国史学重镇的余英时教授,如何看
待上述历史问题和中国教科书上的有关陈述?
关于仇外心理
问:在...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4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余英时:怎样读中国书 ZZ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Esquimau (雪门院),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余英时:怎样读中国书 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Sep 24 17:41:25 2012, 美东)
老文章了,有人转过没?
余英时:怎样读中国书
读书方法因人而异、因目的而异、因学科而异、因书而异……所以读书方法是很不容易
写的题目。而且一提到“读书方法”,好像便给人一种印象,以为读书有一定的方法,
只要依之而行,便可读通一切的书。这是会发生误导作用的。《开卷》专刊以“我的读
书方法”辟为专栏是一个比较聪明的作法。因为读书方法确是每个人都不一样。

但是我在构思这篇短文时,还是不免踌躇,因为我从来没有系统地考虑过:我这几十年
究竟是用哪些方法来读书的。现在回想起来,我似乎变换过很多次的读书方法,这和我
自己的思想变迁以及时代思潮的影响都有关系。但是所谓“方法的变换”并不是有了新
的方法便抛弃了旧的方法,而是方法增多了,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研读对象上可以交互
为用。我以前提出过:“史无定法”的观念,我现在也可以扩大为“读书无定...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5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余英时:怎样读中国书 ZZ
老文章了,有人转过没?
余英时:怎样读中国书
读书方法因人而异、因目的而异、因学科而异、因书而异……所以读书方法是很不容易
写的题目。而且一提到“读书方法”,好像便给人一种印象,以为读书有一定的方法,
只要依之而行,便可读通一切的书。这是会发生误导作用的。《开卷》专刊以“我的读
书方法”辟为专栏是一个比较聪明的作法。因为读书方法确是每个人都不一样。

但是我在构思这篇短文时,还是不免踌躇,因为我从来没有系统地考虑过:我这几十年
究竟是用哪些方法来读书的。现在回想起来,我似乎变换过很多次的读书方法,这和我
自己的思想变迁以及时代思潮的影响都有关系。但是所谓“方法的变换”并不是有了新
的方法便抛弃了旧的方法,而是方法增多了,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研读对象上可以交互
为用。我以前提出过:“史无定法”的观念,我现在也可以扩大为“读书无定法”。不
过这样说对于青年读者似乎毫无用处。如果详细而具体地讲,那便非写一部很长的“读
书自传”不可。

我另外也感到一个困难:我究竟对谁说“读书方法”呢?我现在姑且假定我的读书是有
志于研究中国文史之学的青年朋友,和四十年前的我差不多,即正想走上独立治学...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2397
6
余英时:民主、人权与儒家文化
http://article.m4.cn/tradition/philo/1098138.shtml
余英时:民主、人权与儒家文化
字号:小 大 2011-04-25 10:28 作者:余英时 来源: 爱思想 我要评论(0) 分享到
民主与人权这两个完全起于西方的概念,前者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后者则兴起于文艺
复兴与启蒙之时[1]。然而,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知 识分子对诸如自由﹑平等﹑社会
契约等一揽子西方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如此着迷,以致于他们一直致力于将这些观念移植
到中国来。1949至1976年,中国大陆 的知识分子无法就民主与人权进行严肃的讨论,
而同时期的台湾和香港,自由思想则非常活跃,在那里,民主﹑自由﹑平等与人权受到
了凸出的关注。这一新的思想 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发展,我们可以分辨出两个不同的流
派。
一方面,中国自由传统的主流是以反儒学的面目出现的,在五四运动以及后来集结在台
湾《自由中国》周围的知识分子则强化了这一立场,而“发行人”胡适则独一无二地具
有既是《自由中国》又是反儒传统的双重身分。另一方面,持文化保守主义立场的新儒
家也开始认真视...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2397
7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余英时:民主、人权与儒家文化
http://article.m4.cn/tradition/philo/1098138.shtml
余英时:民主、人权与儒家文化
字号:小 大 2011-04-25 10:28 作者:余英时 来源: 爱思想 我要评论(0) 分享到

民主与人权这两个完全起于西方的概念,前者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后者则兴起于文艺
复兴与启蒙之时[1]。然而,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知 识分子对诸如自由﹑平等﹑社会
契约等一揽子西方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如此着迷,以致于他们一直致力于将这些观念移植
到中国来。1949至1976年,中国大陆 的知识分子无法就民主与人权进行严肃的讨论,
而同时期的台湾和香港,自由思想则非常活跃,在那里,民主﹑自由﹑平等与人权受到
了凸出的关注。这一新的思想 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发展,我们可以分辨出两个不同的流
派。
一方面,中国自由传统的主流是以反儒学的面目出现的,在五四运动以及后来集结在台
湾《自由中国》周围的知识分子则强化了这一立场,而“发行人”胡适则独一无二地具
有既是《自由中国》又是反儒传统的双重身分。另一方面,持文化保守主义立场的新儒
家也开始认真视民主和人权的课题。目... 阅读全帖
x*******n
发帖数: 969
8
看完此文,我更是对余老不抱任何希望了,水平人品实在太烂、太烂了。wiki上的评价
还是恰如其分的:
“余英时曾于1954年撰《郭沫若抄袭钱穆著作考——〈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
互校记》一文攻击郭沫若在著作中抄袭自己的老师钱穆,并称郭“是一个完全没有学术
诚实的人”, 并于1992年再次发表此文,但随后被大陆学者发现余英时在此文中采用
了捏造证据和篡改原文的手法,这不仅使得余对郭氏的指控完全落空,反令他陷入了自
己所说的“完全没有学术诚实”尴尬境地。从此,余的学术道德受到广泛质疑。”
一桩学术公案的真相
——评余英时《〈十批判书〉与〈先秦诸系年〉互校记》
翟清福 耿清珩<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3期
1954年8、9两日,香港《人生》半月刊第8卷第6、7、8三期连载余英时
先生的《郭沫若抄袭钱穆著作考——〈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以下
简称《互校记》)。作者武断地肯定《十批判书》(以下简称《十批》)大量抄袭《先秦
诸子系年》(以下简称《系年》)。据说发表时该刊主编“觉得这正是可以为《人生》增
添热闹的题
h*******r
发帖数: 1083
9
偶尔会在小报,论坛上看到余英时的名字,无一例外把他捧成著名学者,钱穆的著名学
生,有良心,有立场的文化人等等。
最近“占中”事件,他又跳出来了,看来良心,立场是大大的有。不过我很好奇,他做
为学者,有什么成就?
一个人能当耶鲁的教授,基本上在本领域的地位,肯定是国际领先。可是,在美国一蹲
几十年,号称做中国研究,学术著作都用英文写。中国的一般人看不懂,因为语言不通
,美国的一般人也看不懂,因为题材陌生。所以余英时在中美大众的心目中,学术影响
等于零。所以他到底学术水平如何,只能经过专业评估才能确定。
当然,很多做高端基础科学研究的人,在大众中的学术影响也差不多等于零。但是他们
老老实实做自己的研究,只关心同行对自己的评价。想想也是,科研如此之难,大多数
人心无旁骛地做,也难成大家,如果花大量的时间在报纸上发表政论,出版一些没有学
术价值,只有耸动视听的政治影响的小册子,就更难有出息了。(乔姆斯基似乎是反例
,但这种反例很少,只能说是例外。)可是余英时的政论,小册子却多得很。这更让人
对他的学术成就感到怀疑。一个不踏实的学者,能做出什么成绩?
任何学者,只要有干货,就要尊重他的专业贡献。... 阅读全帖
d*d
发帖数: 686
10
余英时祝贺刘晓波获诺贝尔奖(参与2010年10月20日讯):美东时间10月19日下午,著
名学者余英时先生致电杨建利,希望
o***e
发帖数: 3526
11
靠,古今文尚书的证伪进行了很久了。到清代閻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已经是公认的定论了
,用不着等到余英时。余英时几斤几两也敢贪天功为己有?古文尚书的证伪过程可以参
考顾颉刚的古史辨。余英时的老师钱穆,实话说,其学术也是一锅粥。
e**5
发帖数: 645
12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余英时:中国转一个身非常困难
作者:欧阳斌
在寓居海外的华裔汉学家中,余英时是独一无二的。他幼年时在故乡安徽省潜山县居住
,在一个彼时几乎与现代文明隔绝的环境中,零距离地体验了中国传统社会。1945年日
本战败,余英时离开故乡,却又亲历了中国现代史上最为激烈的沧海桑田,先东北,后
北平,再香港,辗转颠沛,最终定于美国。他的知识体系也同样斑驳。幼时接受过传统
的私塾教育,年少时还曾在古文重镇桐城客居,在香港时则更有机会师从国学大师钱穆
。姑且不说其治学专业,仅从诗文应和中,人们也能体会到他深厚的国学根底。青年时
代负笈哈佛,他更系统地接受了西方的学术训练,并在西方学术体系下获得煌煌成就。
“中西兼备”实不为过。
虽然去国多载,余先生对当下大陆政局社会始终保持着浓厚兴趣,频繁发言,语出犀利
,而他的著述在大陆屡屡出版、加印、重印,被奉为经典。我们聊及这一点时,他也是
哈哈大笑,表示不解。
客居海外几十年的余先生乡音浓浓,自1978年短暂访问大陆之后就再也没有踏上故土。
但他却对我说他没有乡愁,“都安排好了,你能看到什么?”但这显然并不是全部,当
我问他为何屡屡对大陆当下时局激烈批判时,他将之归为“对故国不能忘情的表现”...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449
1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xinhaodan (信号弹), 信区: History
标 题: 余英时篡改引文诬陷郭沫若的铁证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un 16 02:54:09 2010, 美东)
又看了一个余大师写文章的时候偷偷摸摸篡改的例子,真是替他感到汗颜啊。
余英时篡改引文诬陷郭沫若的铁证
·方舟子·
余英时在《〈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一文中,列举了十二
条郭沫若抄袭钱穆的“证据”,其中最后一条“吕不韦与秦始皇”,他认为是“
最严重的抄袭”。这一条原引文甚长,这里只摘录与问题有关的部份。余氏对我
这样的摘录一定是满意的,因为这更可以突显二书之间的“惊人的相似”。
余氏摘录的《十批判书》云:“……明时的汤聘尹认为是‘战国好事者为之’
(史稗)……例如王世贞的《读书后记》便有两种说法。……”
余氏摘录的《先秦诸子系年》云:“……王世贞读书后记辨之曰……又明汤
聘尹史稗辨之曰……”
余氏得出结论说:“更明显的是《系年》援据汤聘尹的《史稗》以及王世贞
的《读书后
x*******n
发帖数: 969
14
又看了一个余大师写文章的时候偷偷摸摸篡改的例子,真是替他感到汗颜啊。
余英时篡改引文诬陷郭沫若的铁证
·方舟子·
余英时在《〈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一文中,列举了十二
条郭沫若抄袭钱穆的“证据”,其中最后一条“吕不韦与秦始皇”,他认为是“
最严重的抄袭”。这一条原引文甚长,这里只摘录与问题有关的部份。余氏对我
这样的摘录一定是满意的,因为这更可以突显二书之间的“惊人的相似”。
余氏摘录的《十批判书》云:“……明时的汤聘尹认为是‘战国好事者为之’
(史稗)……例如王世贞的《读书后记》便有两种说法。……”
余氏摘录的《先秦诸子系年》云:“……王世贞读书后记辨之曰……又明汤
聘尹史稗辨之曰……”
余氏得出结论说:“更明显的是《系年》援据汤聘尹的《史稗》以及王世贞
的《读书后记》两说,而《十批判书》也恰好同引此两书,这便决不是‘巧合’
了。”
(以上摘自《钱穆与中国文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12月第一版第10
9,110,112页。亦见《犹记风吹水上鳞》三民书局1991年版第11
9,120,122页。)
在余氏所举的
z******5
发帖数: 1110
1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boycott (haha),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中共对茉莉花行动的反应说明其政权的虚弱(余英时)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r 21 14:07:25 2011, 美东)
中共对茉莉花行动的反应说明其政权的虚弱(余英时)
2011-03-16
中国一些地方最近有民众提出,要响应北非的茉莉花革命,进行和平的聚会,引起官方
的极度紧张。据《纽约时报》的报道,好像是二十几个城,是外国记者的报道。无论如
何,我想这个号召很多,人到底参加了没有,那是已经变成次要的。因为只要你有这个
号召,共产党就开始紧张。紧张到一种程度,就是它的特务人员、公安人员、便衣人员
、以及有武装的人员,布满了所有的地方,像北京王府井大街麦当劳前面,这个地方是
已经成为禁区了。
事实上我们还没有看到报道中国有多少人响应这个号召,但是共产党已经紧张得不得了
了。我觉得在这个情况之下,所以人参不参加那个号召、有没有机会,都还是次要的了
,就是已变成一个心理战术了。
这个心理战术,共产党一方面讲,就很像是从前的淮水之战,东晋...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2397
1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cxc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余英时:试论中国文化的重建问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ug 2 12:15:42 2011, 美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348f470100lees.html
转贴:试论中国文化的重建问题
作者余英时,转载自《艺术时代》的艺术空间
http://blog.artintern.net/blogs/articleinfo/yishushidai/141042
自19世纪末叶以来,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便不断有人提出讨论;“五四”以后
,中西文化的争议更是高潮迭起。这些讨论和争议在当时虽然没有获得共同的结论,但
是多少也发生了一些澄清观念的作用。时至今日,大概已没有再坚持“本位文化”、“
全盘西化”或“中体西用”种种旧说法了。以前谈文化问题的人往往显露两个倾向:第
一、他们将复杂万状的文化现象在文字上加以抽象化,并进一步用几个宇来概括整个文
化传统的精神。第二、这种抽象化又引起一个不易避免的... 阅读全帖
w******k
发帖数: 1382
17
中国89民运人士、台湾女婿吾尔开希,在六四24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首次出书《为自
由而自首:吾尔开希的流亡笔记 》, 他表达在后来决定哪怕坐牢也要闯关回国时,正
是抱持着希望,只要有人为了自由不怕牺牲自由,中国就一定能够有朝一日,终于自由
。“中国自由,我才自由!”
《为自由而自首:吾尔开希的流亡笔记 》书中第206页,吾尔开希写到:1989年的学生
运动,经历50天,仅北京参与学生就超过10几万,上街声援学生的民众几百万;到后期
,更有知识份子、工人、新闻工作者都组成自己的组织,直接参与;全国发生学生、民
众上街游行的城市超过两百个。如果政府顺应民意,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当然会更快、更
深化,我们今天的国家也会更自由、更有尊严。
乡愿就成了邪恶
1989年中共政府血腥镇压在北京发生的民主运动,“六四屠杀”之后, 吾尔开希受中
共政府通缉,名列21个学生领袖第2名,被迫逃离中国开始流亡生涯。他在流亡中学会
永远胸怀希望,永远坚强,永远牢记责任;而其“动力来源是我的理想。我的理想是自
由。”
吾尔开希表示,24年前在柏林墙倒塌,东欧、苏联共产党国家一个个走入历史,自由民
主战胜专制,完成了2... 阅读全帖
a*****a
发帖数: 1429
18
来自主题: RisingChina版 - 余英时:民族主义的百年历史
余英时:民族主义的百年历史
● 余英时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打开百年历史纠葛
《联合报》专栏以“回顾百年,前瞻新世纪”为主轴,推出“全球化元年—— 新世纪
、新挑战、新思维”系列,承编者不遗在远,约我加入讨论。编者给我的题目是“打开
民族主义与民主的百年历史纠葛”。我实无能力,更不敢妄想在短短一文中完成这一庄
严的任务。几经考虑,我只能略略提出个人的历史观念,疏浅与漏失是不可避免的。这
虽是一个历史性的议题,但鉴往知来之间,终不能与当前中国的现状全无照应。不过这
种照应仅仅是原则性的,不涉及实际人事与政策,只有如 此,历史观察才能保持其最
大限度的客观性。 ( http://www.tecn.cn )
三次政权移转的原动力无不来自民族主义
在整个二十世纪中,民族独立和民主都是中国人追求的基本价值,但两者相较,民族独
立的要求却比民主的向往也不知道要强烈多少倍。这是我们必须首先认清的历史事实。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首标民族主义,其次才是民权主义,这一先后次序便真实地反映了中
国人的普遍心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共经历了三次政权的变更:一九一二年满清让位
于中华民国;一九二七至二八
j**g
发帖数: 3091
19
[转贴]余英时:谈谈季羡林任继愈等“大师”
文章提交者:沧海逐龙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余英时:谈谈季羡林任继愈等“大师”

季羡林教授,他的成就是研究梵文非常深入,他还研究巴利文和一些中亚文字,是个古
语言学家。但是在最近这十几、二十年来,他身上产生了不少风波。
第一个是很好的一面。因为他在“**”学生被镇压的时候,站在学生一面,支持学生。
但是慢慢就变掉了,被共产党攻心之法攻下来了,变成歌功颂德的人了,专门提倡中国
民族主义,所以他晚年这十几年,就被共产党不但捧为“国学大师”,而且还成了“国
宝”。温家宝胡锦涛等人,对他敬礼有加,所以他也在二零零五年写《泰山颂》,歌颂
泰山,其实歌颂的主要就是共产党。说共产党来了以后,现在天地都变了,人和政通,
所以引起民间许多冷嘲热讽。
同时,他研究的是印度文、古印度文字。这古印度文字、跟东南亚文字、中亚文字,与
中国毫无关系,怎么可以变成“国学大师”?所以又在网上引起很多批评。
他也听到这些不大好听的话,有一次就公开宣布,第一,他不是“大师”,尤其不是“
国学大师”。以为这样子就能平息闲话,
c*c
发帖数: 2397
2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cxc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余英时:试论中国文化的重建问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ug 2 12:15:42 2011, 美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348f470100lees.html
转贴:试论中国文化的重建问题
作者余英时,转载自《艺术时代》的艺术空间
http://blog.artintern.net/blogs/articleinfo/yishushidai/141042
自19世纪末叶以来,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便不断有人提出讨论;“五四”以后
,中西文化的争议更是高潮迭起。这些讨论和争议在当时虽然没有获得共同的结论,但
是多少也发生了一些澄清观念的作用。时至今日,大概已没有再坚持“本位文化”、“
全盘西化”或“中体西用”种种旧说法了。以前谈文化问题的人往往显露两个倾向:第
一、他们将复杂万状的文化现象在文字上加以抽象化,并进一步用几个宇来概括整个文
化传统的精神。第二、这种抽象化又引起一个不易避免的...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2216
2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 原文由 gaitao 所发表 】
专访:余英时谈民族主义与共产党
前言:在中国当代史学家中,余英时先生以“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
著称。余先生祖籍安徽潜山,生於一九三零年。一九四九年考入燕京大学
历史系,同年离京赴港,时值钱穆先生创办香港新亚书院,经钱穆先生亲
自题试成为该学院二年级学生,从此深受钱穆先生教诲,与钱穆先生结下
了长达四十年之久的深厚情谊。余先生称钱穆先生是塑造了他个人学术生
命的宗师,并承继钱穆先生未竟事业,“一生为故国招魂”,“从历史上
去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余先生一九五二年自新亚书院毕业後即想赴美
求学。但当时国民党与美国有一协定,任何人从香港到美国必须持中华民
国护照。国民党认为余先生是反国民党的所谓“第三势力”的人,拒绝给
他护照。後经朋友帮助,几经辗转,直到一九五五年余先生才以无国籍身
份来到美国,就读於哈佛大学历史系。六二年获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余
先生历任哈佛大学中国史教授、耶鲁大学历史讲座教授,七三年出任香港
新亚书院校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八十年代中後期任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
授兼康乃尔大学首任胡适讲
T*****n
发帖数: 2456
22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余英时:李约瑟问题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Reader 讨论区 】
发信人: Torasan (真辛苦), 信区: Reader
标 题: 余英时:李约瑟问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Apr 27 17:57:47 2013, 美东)
中西对自然现象的探究自始便“道不同,不相为谋”,所谓“李约瑟问题”只能是一个
“假问题”。我们可以用“科学”一词指所有关于自然现象的探究。但事实上,中、西
这两种“科学”同名而异实;二者并不能用同一标准加以测量或比较,也就是“
incommensurable”的。
余英时
我的老朋友陈方正兄费了多年功夫,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继承与叛逆——现
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三联书店即将出版)。早在撰写期间方正便已约我为此书写
序。虽然我是一个十足的科学门外汉(“ignoramus”),当时却一诺无辞,大胆地接
受了这任务。这不仅仅因为我们之间存在着半个世纪的友谊,更因为本书的主旨涉及了
我所关怀的中西文化异同问题。
我最初打算就本书的主题作点独立研究,如稍有所得,则可以和方正的基本论点互
相印证。这是我为友人学术著作写序的习惯,虽然比较费力,却也颇有切磋之乐。但... 阅读全帖
y***k
发帖数: 1078
23
余英时这个人到底怎么样啊?看他对汪这么无微不至的理解同情,还有什么烈士的
complex。我不理解投日竟然是什么烈士情节。不就是争权失败,另寻出路吗。
以前还看到这篇他的访谈录:余英时:中国转一个身非常困难(
http://cn.nytimes.com/china/20140314/cc14yuyingshi/)。
在这篇文章里,他又是严厉批评现政权的智者姿态了。
这两篇文章我都觉得立论不是那么公正,有屁股决定脑袋之感。
c**v
发帖数: 1936
24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余英时这个wf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xinchong (文革余孽),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余英时这个wf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un 24 18:06:35 2015, 美东)
余英时:中美关系的恶化
(博讯北京时间2015年6月23日 转载)


我们知道中美关系在开始的时候是很令人兴奋的。就是1971年尼克松总统派基辛
格到中国找周恩来总理来、毛泽东谈判。好像要表示尼克松要访华,所以那个时候是双
方都很兴奋的。虽然开始表示很冷淡,可是有一段时期是非常热烈的。从1971年到毛泽
东死后到1977年邓小平上台中美关系可以说是进入了很高潮的一个阶段。因为在毛泽东
没有死以前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关系,中国国内还不敢对美国做太友好的表示,周恩来也
只是保持一个距离,要看毛泽东怎么说,而毛泽东当时是病着的。邓小平上台以后卡特
当总统建立了中美关系,并且请邓小平在1978年访问美国,白宫有盛大招待,而且邓小
平到美国到处访问都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奋。所以那一段时期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高潮。
所以中国留学生、中国学者不断到美...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2397
25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余英时:我为什麽写陈寅恪? zz
余英时:我为什麽写陈寅恪?
打印版 【 阿波罗新闻网2006-09-11讯】 作者:余英时  
这部《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在我个人的生命史中具有非常独特的意义。现在第三次增
订刊行,我想略述书成的经过,并对先后关心过它的朋友——包括相识与不相识的——
表示我的感谢。
⊙ 我为什麽写陈寅恪?
首先我要说明,我从来没有过研究陈寅恪的打算,这本书从萌芽到成长都是意外。
而且除了一九五八年刊布的〈陈寅恪先生论再生缘书后〉第一篇文字外,其余都不是我
主动撰写的,而是由各种客观因缘逼出来的。所以我想交代一下我为什么会写〈书后〉
这篇文字。
我在书中已说过,一九五八年秋天我在哈佛大学偶然读到《论再生缘》的油印稿本
,引起精神上极大的震荡。现在我愿意补充一点,即这一精神震荡和自己当时的处境很
有关系。那时我在美国的法律身份是所谓「无国籍之人」(“A ST—ATELES
S PERSON”),因为我未持有任何国家颁发的「护照」。最初我对此并不十分
在意,因为我一向认为没有「国籍」并不能阻止我在文化上仍然做一个「中国人」。但
终一夕之力细读《论再生缘》之后,我不禁深为其中所流露的无限沉哀所激动。这首
c*c
发帖数: 2397
26
从“思想世界”到“历史世界”——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述评
陈来
2003-12-17 19:05:56 阅读 2250 次
刊《二十一世纪》2003年10月号,摘自北大中古史研究中心国史网
中国史研究网络资源导航
文章搜索
研究论文问题讨论读史札记史籍整理学界动态研究综述学林春秋图书评论新书选介史林
书话论著目录期刊索引吴简研究商周断代古籍下载资源导航数码文史访古纪行读史随笔
试题讲义
近期热点文章
累计热点文章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写法漫议 (林川)
元朝行省的两个基本特征——读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张帆)
读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 (余太山)
近半个世纪日本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最新总结—读《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史的基本
问题》 (李凭)
评田余庆著《东晋门阀政治》 (祝总斌)
从“思想世界”到“历史世界”——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述评 (陈来)
《汉唐外交制度史》评介 (张金龙)
评陈爽著《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 (赵立新)
中国通史教材建设的积极探索——评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刘后滨)
阎步克著《乐师与史官》读后 (许兆昌、侯旭东)
理解中华帝国历史的一把
c*c
发帖数: 2397
27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评余英时的《朱熹的历史世界》zz
评余英时的《朱熹的历史世界》
田浩(Hoyt Tillman)*
《世界哲学》2004年第4期,页103-107.
《朱熹的历史世界》(台北:允辰文化公司,2003;北京:三联书局,即将出版简
体字本)
余英时先生研究朱熹时代的政治文化这一重要课题期间,我曾与他有过几次电话交
谈,深感这项研究使他充满快乐和兴奋。他清楚地意识到这项研究所具有的挑战性,从
而格外重视这项研究,远超朱熹研究中一般所常有的重视程度。这项研究起因于中央研
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黄进兴教授邀请他为新版的《朱子文集》作导言。但在阅读与写作
的过程中,余先生越来越深入于朱熹的世界。最后,在他完成序时,他已写成了三篇长
稿,为这部后来的两卷本专著奠定了基础。余先生的著述涉及中国文史各领域,范围之
广令人惊叹,并以考证精细、历史与文献分析的擅长而令人关注。此前,余先生虽曾专
论朱熹,但他的大多数著述集中在别的时代与主题上。30多年前,我还是一个初出茅庐
的研究生,正开始研究朱熹与宋代儒学。那时,我有幸随余先生拜访了他的老师钱穆先
生,度过了一个难忘之夜;当时钱先生刚完成了五卷本的《朱子新学案》(台北,1971
)。也许是由于
c*c
发帖数: 2397
2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cxc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余英时:试论中国文化的重建问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ug 2 12:15:42 2011, 美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348f470100lees.html
转贴:试论中国文化的重建问题
作者余英时,转载自《艺术时代》的艺术空间
http://blog.artintern.net/blogs/articleinfo/yishushidai/141042
自19世纪末叶以来,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便不断有人提出讨论;“五四”以后
,中西文化的争议更是高潮迭起。这些讨论和争议在当时虽然没有获得共同的结论,但
是多少也发生了一些澄清观念的作用。时至今日,大概已没有再坚持“本位文化”、“
全盘西化”或“中体西用”种种旧说法了。以前谈文化问题的人往往显露两个倾向:第
一、他们将复杂万状的文化现象在文字上加以抽象化,并进一步用几个宇来概括整个文
化传统的精神。第二、这种抽象化又引起一个不易避免的...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2397
29
余英时:陈寅恪研究因缘记──《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增订本序

余英时:陈寅恪研究因缘记──《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增订本序
《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在我个人的生命史中具有非常独特的意义。现在第三次增订刊
行,我想略述书成的经过,并对先后关心过它的朋友──包括相识与不相识的──表示
我的感谢。
首先我要说明,我从来没有过研究陈寅恪的打算,这本书从萌芽到成长都是意外。而且
除了1958年刊布的“陈寅恪先生论再生缘书后”第一篇文字外,其余都不是我主动撰写
的,而是由各种客观因缘逼出来的。所以我想先交代一下我为什么会写“书后”这篇文
字。
江湖寥落尔安归
我在书中已说过,1958年秋天我在哈佛大学偶然读到《论再生缘》的油印稿本,引起精
神上极大的震荡。现在我愿意补充一点,即这一精神震荡和我自己当时的处境很有关系
。那时我在美国的法律身份是所谓的“无国籍之人(a stateless person)”,因为我未
持有任何国家颁发的“护照”。最初我对此并不十分在意,因为我一向认为没有“国籍
”并不能阻止我在文化上仍然做一个“中国
b*****t
发帖数: 9671
30
中共对茉莉花行动的反应说明其政权的虚弱(余英时)
2011-03-16
中国一些地方最近有民众提出,要响应北非的茉莉花革命,进行和平的聚会,引起官方
的极度紧张。据《纽约时报》的报道,好像是二十几个城,是外国记者的报道。无论如
何,我想这个号召很多,人到底参加了没有,那是已经变成次要的。因为只要你有这个
号召,共产党就开始紧张。紧张到一种程度,就是它的特务人员、公安人员、便衣人员
、以及有武装的人员,布满了所有的地方,像北京王府井大街麦当劳前面,这个地方是
已经成为禁区了。
事实上我们还没有看到报道中国有多少人响应这个号召,但是共产党已经紧张得不得了
了。我觉得在这个情况之下,所以人参不参加那个号召、有没有机会,都还是次要的了
,就是已变成一个心理战术了。
这个心理战术,共产党一方面讲,就很像是从前的淮水之战,东晋把北方的胡人在八公
山打得落花流水,以少敌多,结果搞得叫“草木皆兵”。这个“草木皆兵”就是现在共
产党这个心理,太可怕了。
所以这是从中国内部来讲的。从外面来讲,我们还有许多更重要的报道,这个报道就是
现在涉及到外国记者了。
我们记得在2008年温家宝亲自下过一个命令,说为了...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2397
3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348f470100lees.html
转贴:试论中国文化的重建问题
作者余英时,转载自《艺术时代》的艺术空间
http://blog.artintern.net/blogs/articleinfo/yishushidai/141042
自19世纪末叶以来,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便不断有人提出讨论;“五四”以后
,中西文化的争议更是高潮迭起。这些讨论和争议在当时虽然没有获得共同的结论,但
是多少也发生了一些澄清观念的作用。时至今日,大概已没有再坚持“本位文化”、“
全盘西化”或“中体西用”种种旧说法了。以前谈文化问题的人往往显露两个倾向:第
一、他们将复杂万状的文化现象在文字上加以抽象化,并进一步用几个宇来概括整个文
化传统的精神。第二、这种抽象化又引起一个不易避免的倾向,即以为具体的文化现象
也和抽象的观念一样可以由我们任意摆布。上面所说“本位文化”、“全盘西化”之类
的态度便是这种倾向下的产物,其基本假定是人们(其实只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可以主观
地、片面地决定文化发展的方向。我在本文中将尽量避免这两种倾向.但是并不否... 阅读全帖
m********y
发帖数: 21909
32
余英时提“文化重建”,杜维明提“儒学重建”,估计意思都大差不多。这些海外的中
国书生,尤其学文科的,到了海外有一种强烈的文化危机感,感到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
面临着极其强的冲击和威胁, 也迫使他们思考中国文化生存的问题,因此提出了文化
重建或者新儒学的转型。
其实在国内的学者,这种切身的体会不强,国内的文化还在猛烈的被欧风美雨洗礼而不
觉。
c*c
发帖数: 2397
33
这种文化危机感远比不上王国维陈寅恪那一代人,余英时甚至提出当前最重要的不是保
存国故,而是学习西方。只要那些典籍还在,中国文化就不会灭亡。
c*c
发帖数: 2397
3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cxc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19 14:29:57 2011, 美东)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read-htm-tid-107849.html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一 引 言
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我们如果用“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这句成语来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叫做“反智”。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
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
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
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
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2397
35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余英时-打天下的光棍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znprc (apple of my eye), 信区: History
标 题: 余英时-打天下的光棍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Dec 28 04:42:22 2011, 美东)
井岡山,打天下的光棍─毛澤東與中國史
標簽: 井岡山遊記
今年大陸上傳說全年都在慶祝毛澤東的「百年誕辰」,但到現在為止似乎尚未見到任何
特別值得注意的報導。由於中共內部已隱然分裂成所謂「保守」和「改革」兩派,而十
幾年來鄧小平的改革和幵放政策基本上是棄毛澤東的浪漫烏托邦路線,中共官方對于毛
澤東的態度已陷於褒貶兩難的困境:一方面,毛澤東是中共王朝的「始皇帝」,如果不
在此「百年慶典」中加以褒揚,則等於否定了這個王朝的合法基礎。但另一方面,如果
慶祝過于熱烈則又恰是以助長「保守派」的氣焰,而否定了現行政策的合法性。所以大
陸的慶毛活動事實上是為了黨內兩派的鬥爭提供了一個意識形態的戰場。
在中國大陸以外,我還沒有聽見有什麼地方注意到這件事。「人間」副刊主編約我
寫一篇談毛澤東的文字,當然部署于「紀念的性質」。毛澤東對于現代中國人「影響」...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2397
3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cxc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19 14:29:57 2011, 美东)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read-htm-tid-107849.html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一 引 言
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我们如果用“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这句成语来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叫做“反智”。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
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
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
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
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 阅读全帖
M******s
发帖数: 1772
37
我个人夹带私货谈这个问题,其实专制制度一定是反智化的,本质使然。不能挑战权威
或者威权,导致了反智化的本质。 通俗地讲,专制制度发展到后来就是武大郎开店,
那个王朝允许真正的智者存在呢?余英时谈的道家和法家中的反智言论,都是凑数的,
其实道家和法家在政治传统中的作用很有限,尤其是道家。法家起作用,也是法家化的
儒家在起作用而已。
s*******w
发帖数: 2257
38
余英时:打天下的光棍毛泽东一生三部曲(图)
来源: judd 于 2016-08-28 14:54:36
1993年10月23日,旅美历史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教授余英
时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撰文《打天下的光棍——毛泽东一生的三部曲》指出,毛泽
东一生明显地分成三个段落,通过这三个段落的历史背景,才能比较具体地说明毛泽东
在中国现代史上所扮演的特殊角色。
1969年中共九大,毛泽东威望如日中天(图源:VCG)
今年大陆上传说全年都在庆祝毛泽东的“百年诞辰”,但到现在为止似乎尚未见到任何
特别值得注意的报导。由于中共内部已隐然分裂成所谓“保守”和“改革”两派,而十
几年来邓小平的改革和开放政策基本上是弃毛泽东的浪漫乌托邦路线,中共官方对于毛
泽东的态度已陷于褒贬两难的困境:一方面,毛泽东是中共王朝的“始皇帝”,如果不
在此“百年庆典”中加以褒扬,则等于否定了这个王朝的合法基础。但另一方面,如果
庆祝过于热烈则又恰是以助长“保守派”的气焰,而否定了现行政策的合法性。所以大
陆的庆毛活动事实上是为了党内两派的斗争提供了一个意识形态的战场。
在中国大陆以外,我还没有听见... 阅读全帖
d********r
发帖数: 3279
39
作者:余英时
化骨扬灰散作尘,一生伴虎有余辛。
先机抱器归张楚,晚节藏鈎赚大秦。
始信秀才能造反,更无宰相解安民。
万千寒士应垂泪,谁为神州护早春。
周恩来死在一九七六年一月,火化后骨灰遍撒在中国大陆,据说这是执行他的遗志。上
面引的一首律诗便是我在那个时候写的,曾以“观于海者”的笔名发表在香港的《明报
月刊》上。不久,徐复观先生来信告诉我说,《大公报》中的人曾向他探询这首诗的作
者是谁。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感觉到诗中对周恩来流露了一点同情的意思。但在那个时代
,毛泽东仍然是“神”,而中共党内的人竟对诗中“伴君如伴虎”的讥讽视若无覩,可
见他们在私底下已经非常不满于毛的专横。一九七三—一九七五年,我在香港住了两年
。听到不少大陆内部的消息,大致都是说,知识份子自所谓“文化大革命”开始以来,
遭到有史以来从所未有过的践踏和迫害,而周恩来则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尽最大的力量保
护了其中一部份的人。所以我这首诗基本上是为大陆知识份子“代言”的,诗末“早春
”两字出于费孝通一文的“今典”。我记得当时李璜先生也有一首七律刊在《明报月刊
》上,同寓有惋惜之意。开始两句似是“毕竟狂澜挽不回,遽怜遗蜕化飞灰”;... 阅读全帖
s**********t
发帖数: 2401
40
这篇文章是余英时什么时候写的?
h*******r
发帖数: 1083
41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余英时:中日关系向何处去?
朱建蓉是不是间谍?
如果余英时拍胸脯说:“朱建蓉确实不是间谍”,他这篇文章就算言之有物,不然,云
里雾里一大堆,最后变成替间谍张目,我深为老余不值。一个文化间谍,不要在这么低
级的事情上暴露么。
c****i
发帖数: 7933
42
有功夫写这种长长的帖子,就没功夫去百度一下余英时?
m***a
发帖数: 2262
43
说余英时是著名学者,这个没有问题,但说他多牛多牛,也不至于,只是一个合格的历
史、文化学者而已。说他有良心、有立场,就是有agenda的言论了。
S*****s
发帖数: 7520
44
余英时英语写的东西还是少数,大部分还是汉语写的。
w*********g
发帖数: 30882
45
尼玛,打着红旗反党,当然会被打到了。如果你在美国当记者,你写篇反犹的文章发表
试试?
建议把那些从西方渗透到中国去的美分、白布教徒、无国界妓者、免煮人士,直接秘
密抓起来,审判以后枪毙了喂狗。美国保证一点招都没有。
===========================================
左派最极端的毛派,现在在中国大红大紫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习近平的主张。
习近平提倡的是一种毛泽东式的共产主义。习近平在2012年年底刚刚上台的时候,大家
对他报以期望。以为他既然打掉了薄熙来的左派,他一定要向改革的方向走,这是在许
多人在共产党换领袖的时候都有的幻想,可是习近平的言论从开始就相当地左。就是强
调一党专政,反对的是西方的一切观念,包括普世价值等等。但是当时的人都有一种给
他开拓的想法,就认为他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在左派势力很大的情况之下,先表示
一点左,但实际上将来要回到改革开放的这条路线上去。
现在这个想法是完全破产了。最近有几个人被抓进去了,其中第一个叫做王丛胜,这是
北京的一个法学教授,他因为批评过党现在被逮捕,而且不许教课了,这是一个案子;
第二个案子叫做王垚烽...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1837
46
余英时是哪家的政客?
x******g
发帖数: 33885
4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余英时这个wf
余英时:中美关系的恶化
(博讯北京时间2015年6月23日 转载)


我们知道中美关系在开始的时候是很令人兴奋的。就是1971年尼克松总统派基辛
格到中国找周恩来总理来、毛泽东谈判。好像要表示尼克松要访华,所以那个时候是双
方都很兴奋的。虽然开始表示很冷淡,可是有一段时期是非常热烈的。从1971年到毛泽
东死后到1977年邓小平上台中美关系可以说是进入了很高潮的一个阶段。因为在毛泽东
没有死以前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关系,中国国内还不敢对美国做太友好的表示,周恩来也
只是保持一个距离,要看毛泽东怎么说,而毛泽东当时是病着的。邓小平上台以后卡特
当总统建立了中美关系,并且请邓小平在1978年访问美国,白宫有盛大招待,而且邓小
平到美国到处访问都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奋。所以那一段时期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高潮。
所以中国留学生、中国学者不断到美国来访问。美国也有许多学者不断到中国访问。所
以那个时候中美关系是非常的好。

由于对美国的民主自由、言论自由种种欣赏的中国知识界的人士越来越多,引起党
的恐慌,所以才有1989年的六四。六四是另外一个转变,这就使中美关系开始... 阅读全帖
h****m
发帖数: 73
48
民进党执政以后台湾民主的发展和两岸关系(余英时)
2016-06-09 电邮 评论 分享 打印
今天想谈一谈5月20号民进党执政以后台湾民主的发展和两岸关系。教历史的朋友的共同
意见都认为这一次的选举民主在台湾又更深一步地落实了。这个520就职演讲是大家关注
的,看看是不是走激进的台独路线或者明显地有一种台湾人跟外省人的分别?结果演说
非常平稳。样样都照顾到了,而且特别强调要谦虚,内部要和谐沟通,不是采取一种强
势的,得到政权以后就可以为所欲为的那种态度。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民主的开
始。在两岸问题上虽然还没有承认九二共识,但是也还是维持要跟大陆经济上的往来,
但是这往来也是根据两岸92年以后互相发展的一种趋势,互相了解互相做生意。
在这一方面讲她也还没有讲到让中共难堪。虽然没有承认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一个基
本关键就是要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而这个中国是大家都知道在共产党心里就是它
。将来台湾的地位就跟香港一样了,蔡英文在这上面不让步也不是她个人的问题,实际
上她的整个选民做了一个很明显的表现。所以基本上我还是很肯定这一次民主选举蔡英
文民进党执政的过程到现在为止都还是尽量求...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余英时:评价毛泽东
余英时:评价毛泽东
历史人物的评价本是一件最困难的事情,而论断一个刚刚走进历史的人物则尤为不易。
中国人所常说的“盖棺论定”其实大有斟酌的余地。这句话的本意不过是说人的言行表
现至死而告终结,不再能有反复而已。但对于死者的看法则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
得到“定论”,而且既“定”之后,仍难保不再发生反案的情况。我首先声明这点意思
,以表示本文关于毛泽东的评论只是个人的一种偏见,绝不敢自视为“定论”。
毛泽东对于现代中国的影响之大已是一个无可置疑的历史事实,但这种影响的性质究竟
如何则迄今尚在讨论的阶段。回顾自一九七六年毛泽东逝世以来的舆论变迁,我们不难
发现一个极显著的客观趋势,即中国人对毛泽东的评价(包括中共官方在内)是愈来愈
低;而且这一趋势还在继续发展之中。
这里便透露出一个极值得注意的消息:毛泽东和其他二十世纪的大独裁者如希特勒、斯
大林一样,其生前那种使人不可逼视的“伟大”,完全是由现实的权势所烘托出来的。
权势随生命以俱去,剩下来的只是一片空虚。不但如此,毛泽东的死后命运较之希特勒
、斯大林尚还有不如。
此中关键即在于他是中国人而不是西方人。西方有英雄崇拜的传统,希、史两人...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5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余英时:评价毛泽东
就是如此。余英时傻逼一个,它也配评价?


: 一帮苍蝇想通过评价雄鹰留个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