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古音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wh
发帖数: 141625
1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看看这位香港诗人的诗如何 (转载)
嗯这个知道,我是问为啥说“写的时候会有入声的发音,其它时候基于中古音”,听着
像是中古音没有入声似的。羡慕能背韵书的。
e***d
发帖数: 8248
2
续一——续四是您的大作?
就是嘛,上古音都能入乐府,为什么中古音的粤语不能入歌?嗯嗯嗯?
发信人: mdcai (玫瑰之名:两齿微露,似非佳相),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果子这次唱的真不错,想起了东晋刘妙容的《宛转歌》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Mar 28 23:56:47 2013, 美东)
《宛转歌》好像没有收录在一般的中小学教材里,大学中文教材读物是否有就不知道了
。我第一次读到还是在繁体竖排的清朝张玉谷所著的《古诗赏析》里(这也是少数几个
繁体竖排我能一股脑子全部读下去的古籍书),爱不释手。全文有神女的背景有介绍,
有诗歌遗作两首,相当神采。宛转歌原本有8首还是6首,但现存仅两首,乐府体,有
意思的是,我个人感觉它完全具备了500年后宋词跳跃灵活的特质。
在我还是愣头青的时候,还模拟相似的情景摹写了几首(毕竟乐府体的格律比较随意)
。窘。
深深道歉,收回我“粤语不能入歌”的妄论。
果子妹不输王菲姐,气息婉转,絮絮迢迢。
这是王菲姐的原唱: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nL7R0ZRhHM
【宛转歌二首】晋... 阅读全帖
N****f
发帖数: 25759
3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汤圆】通体回文七律-元夕
古韵派和今韵派在诗词界争论也有些年头了;俺向来还是倾向今韵。诗词归根
结底是有声艺术,以吟诵为最终目的。古人诵诗必用古音,今人诵诗必用今音
——对俺来说就是京腔、国语、普通话。古体诗词妙处首先在于音律工整精致,
而今人依照古韵赋诗填词,读来反而不合音律,未免买椟还珠。古音中“店”与
“殿”、“针”与“真”不同韵,对现代汉语普通话来说已经没有意义。入声消失更是
给平仄、音韵带来极大冲击,李易安笔下,“黑”、“得”、“急”、“摘”本属同韵,
但今人如果照方抓药,读来反而不顺。
同理,俺对用各地方言赋诗填词绝不反对,平仄、韵律大可以一律以诵读发音
为标准。本朝毛太祖名句“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韵脚,就得用湘
音读来才算顺耳(len2、den4)。
wh
发帖数: 141625
4
马悦然(Göran Malmqvist)和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都是瑞典汉学家,
马是现任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中唯一一位懂汉语的。曾在瑞典见过白发苍苍的马悦然
和他的银丝满鬓的学生罗多弼,两位老先生说起中国文史经典来令我这个中国人惭愧不
已。马聊现当代文学多,脾气似乎刚强一点;罗对古典文学如数家珍,性情似更柔和。
前两年回国时在我导师的书架上看到这本马悦然写高本汉的素颜书,好奇这位高祖师爷
会是什么样的?最近欣喜地在图书馆借到此书,还了一个心愿。
高本汉(1889—1978)从中学开始学英语、德语、法语、希腊语、拉丁语,大学学俄语
、波兰语、冰岛语、汉语,后来又学日语,还会古瑞典语、数种瑞典方言和中国方言。
1957年他作为诺贝尔学会金色大厅颁奖宴会上的首席讲话人,向所有的诺奖获奖人
致贺词:对Daniel Bovet和Albert Camus讲法语,对Alexander Todd讲英语,对李政道
、杨振宁讲中文,真是顾盼生姿,好不潇洒。
在这么多语言中高本汉最终选择了中文,既出于现实考虑(欧洲语种学者多,难找工作
;汉学刚起步,易从比较语言学角度有所开...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5
嗯,我也没那么关心,所以懒得查……用语言学研究文学好像不外乎这种用常用字和句
型去考证文本的法子,好玩挺好玩,角度新颖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就是有点
reductive的味道;也要当心别把结论下死。想起复旦有个数学系毕业的中文系主任陈
大康也搞过这个:
“当时(1982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陈炳藻教授,他利用概率论的方法研究《红楼梦
》中虚字的出现规律,得出一个结论:《红楼梦》后40回也是曹雪芹写的!我感到很
惊讶,因为《红楼梦》我看过,感觉后40回明显和前80回不一样。而他是用计算机
统计后得出的结论。开讨论会时,很多红学家不服气,陈炳藻说这是计算机得出的结论,
不服气也没用!你想想那是80年代,一说电脑,红学家就目瞪口呆了,就拿他没办法。
报纸上炒的很热,说什么“计算机闯入大观园”,搞得很玄乎。我想这不可能吧!于是
检查陈炳藻的工作,发现他做得很粗糙。他把《红楼梦》按回分成三组(A组:
1~40回、B组:41~80回、C组:81~120回),每组随机抽取两万字,加
上《儿女英雄传》中随机抽取的两万字(D组),总共8万。统计了14个指标之后,
他发现ABC三组是一样的,和D组不一样。于... 阅读全帖
p***r
发帖数: 20570
6
中古音拟构是根据韵书,但是古人说话也并不是按照韵书来的。。。
上古音拟构是更不靠谱。拟构这种东西照我看得慢慢来,先找清楚各方言之间的最大公
约数再说。广东话,福建话,吴语,官话这些,各有各的不靠谱。。。
M********c
发帖数: 11672
7
听起来觉得早期中古汉语像越南话,晚期中古汉语像粤语,中原音韵像湖南话,韩语像
中国南方吴越方言。日语的发音应该也像中古汉语吧?用日,韩,越发音和梵语巴利语
翻译模拟上古中古汉语挺不错的。

高本汉回到欧洲后花十年时间写出了成名代表作——《中国音韵学研究》,模拟构建了
中古和上古汉语的发音,这是他最大的学术成就。我以前就不明白古代发音是怎么模拟
出来的。书里说,他用西方的方言学,以《广韵》和宋朝的等韵图为依据,搜集中国30
种现代方言材料以及日译汉音、朝鲜汉音、安南汉音、特别是取自梵语和巴利语词语的
汉语译音,揉巴揉巴就揉出了上古、中古发音系统来。虽然不懂怎么揉的,但33种汉语
方言材料中,他亲自调查的有24种(其余9种使用已有材料):
北京、山西归化、大同、太原、文水、太谷、兴县、平阳、凤台、甘肃兰州、平凉、泾
州、陕西西安、三水、桑家镇、河南开封、怀庆、固始、江苏南京、上海、福建福州、
广东广州、日语汉音、安南汉音。
每一个地名都彰显出踏实严谨、不厌其烦的北欧学风。四大卷《中国音韵学研究》由罗常
培、赵元任和李芳桂三位语言学家历经十年译完(期间被抗日战争打断)。胡适称高本
汉把260...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658
8
来自主题: TVChinese版 - 请教黛玉在帕子上题诗的那一出
我觉得挺做作的,故意显摆一样,又不到位,要念古音就都念古音呗
n*****w
发帖数: 1325
9
☆─────────────────────────────────────☆
faycute (faycute) 于 (Sat Sep 11 20:42:05 2010, 美东) 提到:
大概18集的时候,就是宝玉挨过猛打后送了几块旧帕子给黛玉,黛玉在帕子上做“
彩线难收面上珠”那三首诗的时候,很多字发音都好奇怪啊,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这里的日被蒋妹读成“热”)。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这里的斑斑变成“伯伯”)。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这里的渍也变成了仄)。
还有后面凹晶馆和湘云联诗的时候,黛玉第一句竟然是唱出来的。
实在不明白,是特意安排的,还是?
☆─────────────────────────────────────☆
silentmoon (沉默是金) 于 (Sat Sep 11 22:30:57 2010, 美东) 提到:
故意的吧,据说那个是古音
☆─────────────────────────────────────☆
digital (你是疯儿我是傻?) 于... 阅读全帖
e***d
发帖数: 8248
10
谢谢,我好像搞错了,三国时的音韵应属上古音末期,
中古音凭借切韵应该能辨别。
C***Y
发帖数: 1323
11
这个问题双方面都有关系:
一:
毛诗人是湖南人,我问过讲湖南话的朋友,“许”字读“虎”音。大概湖南话保留一些
汉语古音读法吧?
参见钦定词谱: 蝶恋花
---------------------------------------------------------------------
又一体 双调六十字,前段五句两叶韵、两仄韵,后段五句四仄韵    石孝友
别来相思无限期叶欲说相思句要见终无计韵拟写相思持送伊叶如何尽得相思意韵  眼
底相思
●○○○○●○ ●●○○ ●●○○● ●●○○○●○ ○○●●○○●   ●
●○○
心里事韵纵把相思句写尽凭谁寄韵多少相思都做泪韵一齐泪损相思字韵
○●● ●●○○ ●●○○● ○●○○○●● ●○●●○○●
  此亦与冯词同,惟前段平仄韵互叶异。 按,此词“期”字、“伊”字,在平
声四支部,余皆上声四寘部、去声四纸部中字也,即古韵所谓本部三声叶者。宋词间用
古韵,与《中原音韵》纯乎北音者不同。
--------------------------------------------------------------------... 阅读全帖
b*s
发帖数: 82482
12
来自主题: WebRadio版 - 河西走廊

月氏:
古代记载中的“月支”、“禺氏”、“禺知”等,可能都是“月氏”的同音字或一声之
转。《史记·匈奴列传》、《汉书·西域传》以及《资治通鉴》卷十八汉纪十,凡首见
月氏名字的地方,月氏的“氏”都专门注出“氏,音支”。
由于“月”和“肉”的汉语上古音很近似,月是疑母( -),肉是日母(n-),因此
月读rou是上古疑母细音与日母合流,读yue是疑母脱落变零声母。在上古音中,“月”
的声母为“疑”, 韵部为“月”,拟音为[ngod],即是说,“月”的辅音是舌根音,
与[g]、[k]同属一类。
现在海峡两岸都决定读月氏,这个片子还读作肉汁,比较有趣……
R*****d
发帖数: 1148
13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耶稣是中国人 死在吉林
耶稣是中国人 死在吉林(组图) 2010-10-04 03:57:29
中国著名《山海经》权威、吉林学者宫玉海教授对《山海经》等古籍进行了多年的认真
研究和考证后,最近提出一个堪称“石破天惊”的新说:耶稣并非只是宗教或神话的人
物,而是实有其人:他就是中国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颛顼;他死而“复活”后,回
到了中国(西方学者有人认为他回到东方的印度);其墓葬则在吉林省扶余县! 而基督
教上的耶稣则是以颛顼为原型重新塑造的。
历史上是否真有耶稣其人,因史料不足,众说纷纭,世界上至今没有一致看法,成为世
界未解之谜。宫玉海说:“西方有一种说法:‘宗教上的基督,历史上的耶稣’。其实应
改为:宗教上的耶稣,历史上的颛顼。”这一新说,对揭开这个谜带来了希望之光!宫
先生的这一观点发表在《〈山海经〉与中国文化论文集》(第三辑)中,并在不久前在东
北举行的一个山海经国际学术探讨会上引起轰动。
出生于松花江畔吉林市、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宫玉海,1989年离休前任长春光
机学院副研究员,后又被聘为教授。他是中国作协吉林分会会员和筹建中的中国《山海
经》研究会会长。离休后宫先生“十...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14923
14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没事儿和大伙共赏一首宋词
不同的,古音里“底”是ai。“砥”是i。
粤语和客家话很容易区分,很多带古音的方言也容易区分。
t*******r
发帖数: 22634
15
或者能不能发展一套类似古音注音系统,那些有混淆的字大家直接读古音
岂不更有音节美?
f*******y
发帖数: 8358
16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Re: 夜行
【 以下文字转载自 Girl 讨论区 】
发信人: fakestory (甄士隐), 信区: Girl
标 题: Re: 夜行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Nov 1 15:46:02 2009, 美东)
古音和今音稍有不同。我对古音也不太懂。
一般来说,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
一,疑为平
以,意为仄
五言诗的结构是
x平x仄韵,x仄x平韵。
x仄x平x,x平x仄韵。
或者反过来
x仄x平韵,x平x仄韵。
x平x仄x,x仄x平韵。
如果是律诗就是两个相同的绝句加起来。中间两句用对仗。天对地,水对山。
七言的结构是
x平x仄x平韵,x仄x平x仄韵。
x仄x平x仄x,x平x仄x平韵。
一般情况下韵用平声,绝句的第一句结束用仄。
凭着记忆写的,希望没说错。
l*****9
发帖数: 2009
17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咏盐
你这就涉及到古音的问题了,读古诗如果用古音,比如闽南话,能比较容易地体味平仄。
普通话就没有这个优势,但是我们既然爱好古典诗,有些许小规则不防记诵一下,
反正常用平仄两读的字真的不多,其实你只要记住六个字就差不多了:
望、醒、忘、过、听、看
这几个字常做在韵脚,比较关键一点。hehe
N****f
发帖数: 25759
18
来自主题: LoveNLust版 - 上古、中古汉语发音
对此缺乏研究,不知可靠性究竟几何,谨供诸位仁兄贤妹一乐/参考,whichever
you prefer to do。
上古音(supposedl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qt3_02lxGo
中古音(supposedl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Vw9iyq59zo
Now this one sounds rather funn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dB904ifzSM
F******w
发帖数: 1278
19
来自主题: LoveNLust版 - 上古、中古汉语发音
中古音差不多。清朝学者说广东话最接近隋唐音。
上古音就不知道了。
w*****n
发帖数: 937
20
关于京剧中的上口字
梅一辉
凡京剧爱好者,都知道京剧有个上口字的问题。什么是上口字?简言之,即凡是京
剧语言中与普通话声、韵(声调除外)不同的那些字,就是上口字。换句话讲,上口字
就是至今仍保留在京剧唱念中的那些古音、方言字,古音来自《中原音韵》(或“中州
韵”);方言来自鄂、皖、豫、苏等地。上口是顺口的意思。
一、了解一下普通话
京剧语言中有相当一部分不属普通话,“学好普通话就能学好京剧”的说法没有根
据。既然上口字不是普通话,那掌握了什么是普通话的问题,也就弄清了什么是上口字
的问题。下面不妨来研究一下普通话的问题。
我们知道,普通话声母有b、p、m、f、d、t、n、l、g、k、h、j、q、x、zh、ch、sh、
r、z、c、s等21个(京剧上口字系列还应加方言声母η、ň、v);韵母有a、o、e、i
、u、ü、ai、ei、ao、ou、an、en、ang、eng、ong、ia、ua、uo、ie、üe、uai、
uei、iao、iou、ian、uan、üan、in、uen、ün、iang、uang、ing、ueng、iong、-i
等36个(京剧上口字系列还应加方言韵母
M*********m
发帖数: 2024
2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eseClassics 讨论区 】
发信人: Microsystem (clam), 信区: ChineseClassics
标 题: Re: 忆秦娥 -- 我是风儿,你是沙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Feb 18 22:42:56 2008), 站内
呵呵,关于是否应该遵从格律和填词作诗是否应该用古音,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人说,既然格律都是当时的人设定的,那为什么不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呢?或
者写诗如果遵从格律,是不是就降低了诗歌的表现力呢?还有一种更现实的说法,很多
字已经跟古韵截然不同了,用古音根本就无法压上韵。也有像你所说的,如果为了适应
格律而改变用词,是不是就变成削足适履,以词害意了呢?
首先吧,如果作旧体诗词,还是要遵从格律,因为这是一个自唐朝以后已经约定了一千
三四百年的文化传统,即使是元朝以后,入派三声,明清的作家也是面临着相同的格律
难以遵守的问题,但是依然没有改变,所以我们也是不要随意变动的好。而且格律的存
在正是旧体诗区别于现代诗的本质属性。或者说,如果格律是可以任意改变的,那就没
有一个客观标准了,那又怎
c*******7
发帖数: 17225
22
现在人气越来越旺了,本来是想自己写,后来实在也写不了这么全面,还是转吧。
希望大家多多探讨。以下正文。
因为是转贴,如果有任何问题希望大家指出,如果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也请大家多多探讨。以下正文
=============我是可爱的正文分割线=====================
前言:认为格律诗困难太过束缚的人 可以去写古体诗······古体诗最大的格律
特点就是······没有格律要求········ 甚至是韵·········
··(不过鄙人建议 即便是古体诗 韵还是要压的········中途换不换韵就无
所谓了········)
平仄 píngzè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 指语音的
高低、升降、长短。
古汉语中的平仄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
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
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 阅读全帖
R*******w
发帖数: 1261
23
来自主题: Poetry版 - 问个问题
谢谢
不过有点糊涂,你是说尽量找古音/今音平仄一样的?如果有冲突怎么办?
比如我刚才想填个忆秦娥来着,用了个
“佛”字,古音为仄,今为平,咋办?
l*****d
发帖数: 7963
24
在诗版玩儿大家都很nice的,一般不在乎古音今音(大帅除外);要是你想练习古音提
高一下自然是好的,不学也无妨,大家就是个灌水,乐哈就行了。
N****f
发帖数: 25759
25
来自主题: Poetry版 - 上古、中古汉语发音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oveNLust 讨论区 】
发信人: NWWolf (西北の狼), 信区: LoveNLust
标 题: 上古、中古汉语发音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Oct 16 02:41:43 2011, 美东)
对此缺乏研究,不知可靠性究竟几何,谨供诸位仁兄贤妹一乐/参考,whichever
you prefer to do。
上古音(supposedl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qt3_02lxGo
中古音(supposedl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Vw9iyq59zo
Now this one sounds rather funn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dB904ifzSM
l*****d
发帖数: 7963
26
来自主题: Poetry版 - 王力诗词格律
王力诗词格律
第一章 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第一节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
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
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
。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拚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拚音中所谓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拚音字母拚
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字拚成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是韵母。
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东”dōng,“同”tóng,“隆”
lóng,“宗”zōn 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
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凈无苔(tái),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护田将绿遶,
两山排闼送青来(l...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27
西澳凯文:毛泽东诗词之我见(二)
发表于 2015 年 12 月 20 日 由 沉尽
——王康先生《思与诗- -却话毛泽东诗词》读后之二
(接前文)
2. 毛诗词之“出律失韵”辨析
上篇提到:王康先生宏文中采用的一位女士评价毛泽东诗词的那一段,仅仅在“犯复”
一个问题上就滔滔不绝,洋洋千言。原以为该女子有李清照填词之奇才,林黛玉论诗之
高见,虽不能做到字字珠玑,句句璀璨,也定会有不少妙论奇谈以振聋发聩。让人如醍
醐灌顶,茅塞顿开。谁知其人之评论品读下来,实乃一个“无知者最无畏”,“人有多
大胆,地有多大产”。将“伟大领袖”当年脍炙人口的,连王康先生也曾顶礼膜拜过的
“光辉诗篇”,几乎句句都给恶评,首首皆与否定,直从九霄之上贬入尘泥之下。想王
康先生也“少年时代曾是毛的狂热信徒”(王康自述),信当有其信的理由;虽然对毛
后来已深恶痛绝,但凭自己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之本色,不会看不出此女子这一段在“
Talking Rubbish”(道垃圾)。如果说当天因行色匆匆,急着要用,来不及仔细审查
,不得已而用之;但如今已时过多日,并已被《美国之音》,《华夏文摘》等多家媒体
选用,怎可以一而再,... 阅读全帖
o*****e
发帖数: 435
28

四、余氏在《义渠考》中认为“义渠”与“允姓之戎”同源,绝非羌族,颇有说服力
。但最近郑张尚芳先生对“义渠”作了解释,值得注意。他指出:“义”古音ngal,相当
于藏文ngar即“强大”或“威猛”;“渠”古音gs=gja,相当于藏文rgja,义为“大”、
“汉族”。“大”一义与汉语“渠”、“巨”相同,而rgja不但用以称汉族,也用以称农
区藏族。如今阿坝藏族自治州有嘉戎语地区,“嘉戎”(rgja-rong)意为“汉民的谷地
农区”,亦即被视为汉人。据甘肃南部考古发现,寺洼文化有火葬遗迹。夏孟先生曾指出
:“姚河流域在古代适在氏羌的区域中,并且由文献方面我们知道由春秋直至唐代,氏羌
中有些部族确曾实行火葬制”。事实上在今云南藏缅语族诸族如怒族、拉枯族、纳西族、
彝族和哈尼族中,仍流行这一葬俗。至于古代印度—伊朗人的葬俗,根据考古资料和《吠
陀》、《阿维斯塔》,火葬和尸体葬两者都存在。有的历史学家推断古西羌人是藏缅语各
族的先民。语言学家则从藏缅语分布面广的关系词中确定年代久远的同源词,将其中的文
化词同黄河上游等地区的考古遗存和历史、民族学资料相对照,从中观察藏缅语族群的史
wh
发帖数: 141625
2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2014读书】马悦然:《我的老师高本汉》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Dec 25 18:54:28 2014, 美东)
马悦然(Göran Malmqvist)和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都是瑞典汉学家,
马是现任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中唯一一位懂汉语的。曾在瑞典见过白发苍苍的马悦然
和他的银丝满鬓的学生罗多弼,两位老先生说起中国文史经典来令我这个中国人惭愧不
已。马聊现当代文学多,脾气似乎刚强一点;罗对古典文学如数家珍,性情似更柔和。
前两年回国时在我导师的书架上看到这本马悦然写高本汉的素颜书,好奇这位高祖师爷
会是什么样的?最近欣喜地在图书馆借到此书,还了一个心愿。
高本汉(1889—1978)从中学开始学英语、德语、法语、希腊语、拉丁语,大学学俄语
、波兰语、冰岛语、汉语,后来又学日语,还会古瑞典语、数种瑞典方言和中国方言。
1957年他作为诺贝尔学会金色大厅颁奖宴会上的首席讲话人,向所有的诺奖获奖人
致贺词:对...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3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2014读书】马悦然:《我的老师高本汉》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Dec 25 18:54:28 2014, 美东)
马悦然(Göran Malmqvist)和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都是瑞典汉学家,
马是现任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中唯一一位懂汉语的。曾在瑞典见过白发苍苍的马悦然
和他的银丝满鬓的学生罗多弼,两位老先生说起中国文史经典来令我这个中国人惭愧不
已。马聊现当代文学多,脾气似乎刚强一点;罗对古典文学如数家珍,性情似更柔和。
前两年回国时在我导师的书架上看到这本马悦然写高本汉的素颜书,好奇这位高祖师爷
会是什么样的?最近欣喜地在图书馆借到此书,还了一个心愿。
高本汉(1889—1978)从中学开始学英语、德语、法语、希腊语、拉丁语,大学学俄语
、波兰语、冰岛语、汉语,后来又学日语,还会古瑞典语、数种瑞典方言和中国方言。
1957年他作为诺贝尔学会金色大厅颁奖宴会上的首席讲话人,向所有的诺奖获奖人
致贺词:对... 阅读全帖
J*****3
发帖数: 4298
31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问基督徒一个问题
这些是什么啊?晕
头痛!
揭批洋奴---远志明牧师的谬论
那我们就来看看揭批这位远志明牧师的谬论
首先基督教的“天主这一名词原本就是借用我们国家的天主名词而天主教则翻译为天主这是他们传教士为了在我们国祖传教而做出的修改。
另外玄门称谓天主的神有许多其中有玉皇天主、五老天主(五位神)某些地方还称谓关公为天主的。另有一经典中将人身上的某一部位称为天主的。
在八十年月末政论电视片《河殇》因迎合了其时全面否认传统的社会潮水而风靡一时但其为政治目的而伪造历史的学风也受到了猛烈品评。不 久五名撰稿人中四位“走向蔚蓝色到了美国做为其头脑的逻辑生长其中的苏晓康堕入迷信信赖他遭遇车祸是由于在《河殇》中骂了龙的报应 而远志明和谢选骏则成了虔敬的基督徒。远志明是进着迷学院受训成了传教士随处传教、做见证成了美国华人中著名的传教士。最近由远志明执笔神州流传公司推出了一部七集电视片《神州》声称是《河殇》的续 集。这部传教片凭据远志明本人的归纳其主题是
“一方面这部片子以大量历史事实讲明,中国所有问题的泉源是中国不是一个立体天下,蔑视昊天天主,没有真正的信仰。另一方面,这部片子打破了西方对天主的垄断,天主不只是西方... 阅读全帖
J*****3
发帖数: 4298
32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问基督徒一个问题
牵强附会胡解老子
远志明以《老子》专家自居,自称研究《老子》与《圣经》的比力,从 中发现了老子
的“道”就是天主,“贤人”就是耶稣,云云。在《神州》中,他说 “倒是德国哲学
家黑格尔论证说老子的道就是天主。老子所说‘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的‘
夷希微’,就是‘耶微’即耶和华的相似音,这个相似音在非洲、希腊、希伯来和中国
,都是指天主。”
黑格尔简直以为《老子》中的“夷希微”和“耶和华(Jehovah)”读音相近,也许就
是神的名字。可是他在十九世纪初云云主张时,还不知道三点 事实
第一,“耶和华”现实上不是神的名字,是被基督徒叫错了。希伯来 文往往只写辅音
,省去元音,在希伯来语圣经中,神的名字拉丁化后写做YHVH。中世纪的神学家将圣经
翻译成拉丁文时,不知道该怎样念神的名字(犹太人不敢读出天主的名字),错误地将
它拼成了Jehovah,即耶和华。现代的圣经学者一致以为,正确的读法应是Yahveh(维
),只剩了两个音节, 无法再跟“夷希微”三个音节相比了。
第二,《老子》中这三个字泛起的序次未必就是“夷、希、微”。现实上,长沙马王堆
出土的帛书《老子》中,这三个字泛起的序次是... 阅读全帖
T*****n
发帖数: 2456
33
远志明的《神州》错误百出
·方舟子·
在八十年代末,政论电视片《河殇》因迎合了当时全面否定传统的社会
潮流而风靡一时,但其为政治目的而伪造历史的学风也受到了激烈批评。不
久五名撰稿人中,四位“走向蔚蓝色”到了美国,做为其思想的逻辑发展,
其中的苏晓康堕入迷信,相信他遭遇车祸是因为在《河殇》中骂了龙的报应,
而远志明和谢选骏则成了虔诚的基督徒。远志明更是进入神学院受训成了传
教士,到处传教、做见证,成了美国华人中著名的传教士。最近,由远志明
执笔,神州传播公司推出了一部七集电视片《神州》,声称是《河殇》的续
集。这部传教片,根据远志明本人的归纳,其主题是:
“一方面,这部片子以大量历史事实表明,中国所有问题的根源是中国
不是一个立体世界,蔑视昊天上帝,没有真正的信仰。另一方面,这部片子
打破了西方对上帝的垄断,上帝不只是西方人的,上帝自古也是中国的上帝。
当然,这部片子强烈地透露出一个信息,就是中国人2500年自相残杀自我虐
待已经够了,爱、和平、宽恕才是中国人真正的出路。”
胡编乱造的历...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34
来自主题: Zhejiang版 - 好奇:如果没有南宋这一段
以前的语言记载材料少,很难复原。有人尝试复原春秋战国甚至唐朝的发音,简直
是鸟语啊。找到了贴给你们听听,这个复原本来也有可疑之处,就当听着玩吧。
上古音(supposedl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qt3_02lxGo
中古音(supposedl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Vw9iyq59zo
更好玩的: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dB904ifzSM
j*j
发帖数: 5564
35
来自主题: Zhejiang版 - 好奇:如果没有南宋这一段
语言学家们认为某些方言里保留了一些古音
我猜他们是基于这些所谓的古音,然后根据古代文献中关于语音研究的记载,
推断出这些发音;所以水分肯定很大的

发帖数: 1
36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关于龙图腾最全面的研究(1)
龙蛇文化——传说神话中的龙蛇及其变体
1、青龙,所属文化:中国。青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四象之一,根据五行学说,它
是代表东方的灵兽,青龙既是名字也是种族,青龙的方位是东,右,代表春季;白虎的
方位是西,左,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后,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前,代
表冬季。在中国二十八星宿中,青龙是东方七星(角、亢、氐、房、心、尾、箕)的总
称。东方七宿亦名苍龙,苍龙的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这七宿
的形状又极似龙形,从他们的字义上就可以看出来,角是龙的角,亢是颈项,氐是本,
而是颈根,房是膀,是胁,心是心脏,尾是尾,箕是尾末。相关说法还有在龙心的部分
,有人称之为‘大火’的,跟晴雨有关,又因为青龙属木,所以也是木星当年的年太岁
。(相关:中国蛇文化全解读 周兵的新浪博客)
2、螭,所属文化:中国。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古代建筑或工艺品上常用它的
形状作装饰。有关螭的记述,最晚在战国已开始。至于它的来历,有说是“龙属”或“
龙子”,或“雌龙”,即母龙。其先为“山林异气所生”,色黄、无角、兽形。文献记
载:《说文》:“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从虫,... 阅读全帖
K********g
发帖数: 9389
37
来自主题: _Chinese_Classical_Music版 - 平沙落雁(古琴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0hKBodUkVg&feature=related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有多种流派传谱,其意在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
《平沙落雁》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1634),又名《雁落平沙》。自其问世
以来,刊载的谱集达五十多种,有多种流派传谱,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
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谱,关于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陈立昂之说;宋代毛敏仲、田芝翁
之说,又有说是明代朱权所作。因无可靠史料,很难证实究竟出自谁人之手。
明代称本曲为《雁落平沙》。乐谱最早刊于《古音正宗》琴谱集。《平沙落雁》的
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在空际盘旋顾盼的睛景。《天闻阁琴谱
》中写道:“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
士之心胸者也。”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
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
如雁性的感慨的。现在流传的多数是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
又伏,绵延不断,优美动听;基调静
e***e
发帖数: 3872
3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eseClassics 讨论区 】
发信人: Microsystem (clam), 信区: ChineseClassics
标 题: Re: 忆秦娥 -- 我是风儿,你是沙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Feb 18 22:42:56 2008), 站内
呵呵,关于是否应该遵从格律和填词作诗是否应该用古音,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人说,既然格律都是当时的人设定的,那为什么不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呢?或
者写诗如果遵从格律,是不是就降低了诗歌的表现力呢?还有一种更现实的说法,很多
字已经跟古韵截然不同了,用古音根本就无法压上韵。也有像你所说的,如果为了适应
格律而改变用词,是不是就变成削足适履,以词害意了呢?
首先吧,如果作旧体诗词,还是要遵从格律,因为这是一个自唐朝以后已经约定了一千
三四百年的文化传统,即使是元朝以后,入派三声,明清的作家也是面临着相同的格律
难以遵守的问题,但是依然没有改变,所以我们也是不要随意变动的好。而且格律的存
在正是旧体诗区别于现代诗的本质属性。或者说,如果格律是可以任意改变的,那就没
有一个客观标准了,那又怎
s*****e
发帖数: 1090
39
所以南方封闭,保留古音多。北方平原交流方便,受别的语言影响也大。
z*****n
发帖数: 7639
40
oh my....
现在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北方音是被“污染”了的汉语。
唐宋汉语里面的上下平音到现在没什么太大的变化,所
以阁下用北方音念唐诗基本上都是押韵的,因为唐诗基
本都是平声韵。但是北方胡人舌头大,发不好上去入音,
所以这三音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面跟古音差别极大。尤
其是入声,北方话里面已经完全消失了。
随便举个例子,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里面“切”“歇”“发”“噎”“阔”“别”“节”
“月”“设”“说”按宋音都是押仄声韵的,现代普通话
里面“发”“设”“说”“阔”完全变了韵,“歇”“噎”
“别”“节”成了平声。
这首词,用南方很多地方的方言读,押得比普通话好很多。

);
F*********k
发帖数: 2252
41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中华民族到了最缺德的时候
你看看这些在文革里被弄死的人那些是坏人? 这么长的名单, 你没有冲动骂声毛猪? 你良心何在?

一九六六年:
邓拓,作家、著名新闻工作者,旧北京市委三家村反革命集团首恶,五月十八曰在
其家中自杀身亡。福建闽侯人,一九一二年生。一九三O年加入中共,曾任《晋察冀曰
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主持编辑出版了中共历史上第一部《毛泽东著作选集》。一九四
九年后任《人民曰报》社总编辑,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等。
著有《燕山夜话》、《中国救荒史》,以及与吴晤、廖沫沙合著的《三家村札记》等。
死时仅五十四岁。
田家英,史学家。五月二十三曰在中南海永福堂家中遇害,传为汪.东.兴带去的宋
姓警卫处长射杀。四川成都人,一九二二年生。一九三七年赴延安,翌年加入中共,一
九四八年起任毛泽东秘书。历任中央政治局主席秘书,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办公室副主
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等职。长期从事《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的编辑、注释和出版工
作。著有《民国以来大事年表》、《中国妇女生活史话》、《毛泽东选集介绍》等。死
时年仅四十四岁。
李达,哲学家,教育家,中共创建人之一。八月二十四曰,浮尸武昌东湖珞珈山下
... 阅读全帖
t******o
发帖数: 2792
42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韩寒:苏轼这些死人比我差
我是挺喜欢读诗,但读得不多,主要是比较挑剔,比如“韵脚入新韵,不分前后鼻”的“七律”是不屑读的,实在是丢不起那个人。
我估计苏轼九泉下也很难能接受这么新潮的“七律”。
说实话,韵书我是常常翻的,但新韵是个什么东东还真是不知道,看到你的“七律”特意百度了一下,发现中华新韵这个词条,草草一看,发现这个东西:
5. en、eng 不通押。
古人多有 en、eng 通押现象,多见于词。现在有的地方方言中,仍有 en、eng 不分的现象,即是古音的残留。普通话中,它们的读音差别是非常明显的,不能通押。且新韵只有十几个韵部,字量大,余地大,用韵再无放宽的必要。因此,不论从“同身同韵”的标准来说,还是从具体操作的尺度来说,这两个韵部都不应再通押。
韵部表
九、文 en,in,un,ün
十一、庚 eng,ing,ong,iong

最后,我71楼一共不超过20个字,请问哪几个字可以算作“谩骂”?


七律起承转合以及议论比较难,这首习作
即使批评,也能批评到点子上,我也可
f********r
发帖数: 158
43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韩寒:苏轼这些死人比我差
en eng 的确不入新韵,eng ong 入韵,你说的对。是我不知道。是我疏忽和知识不足。
但韵脚比起平仄、对仗和其他是最简单的。是我以为通押新韵,但不改了。但平仄对仗
、乃至行文变化我觉得还是不错的。至于方舟子的诗,也算中上一般。我的确见过写的
很好的。

的“七律”是不屑读的,实在是丢不起那个人。
特意百度了一下,发现中华新韵这个词条,草草一看,发现这个东西:
不分的现象,即是古音的残留。普通话中,它们的读音差别是非常明显的,不能通押。
且新韵只有十几个韵部,字量大,余地大,用韵再无放宽的必要。因此,不论从“同身
同韵”的标准来说,还是从具体操作的尺度来说,这两个韵部都不应再通押。
o*****h
发帖数: 2082
44
这也太牵强了,要说和中古音最接近的方言,非晋语莫属,和你列举的这些南方方言类
似,晋语是北方方言中唯一保留了入声的方言,语言学界认为晋语是最接近于唐、五代
方音的方言,晋语甚至保留了部分秦汉时期的入声字,但也不能说晋语就比其他方言正宗
t******o
发帖数: 2792
45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改个七绝 应个景
恕我冒昧,你这个评论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还“打黑忙”?打黑和黑打意思几乎相反,这里本来就是强调“黑打”,能置换么?
“对仗”就更搞笑了,七律的首联要求是对仗的?古往今来的七律名篇,首联对仗的少
之又少。更何况这里首句第6字该是仄声,黑虽然古音为仄,但在普通话是平声,按普
通话的习惯不该用在这里。
“七律的底子”? 拜托,没有这么YY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么工整的对句,但是最后还是以绝句名世。
有人好事要补几句凑成七律是他的自由,但木有人会无聊到说老杜缺四句的。
ft,“山城人去无归路,乌有乡来梦入常”,这种东西你自己看得懂什么意思么,前一
句完全不通,后一句简直令人发指。
最后那四句莫名其妙的毛诗就不说了,我说你肚里的干货不会只有毛主席诗词吧?

黑忙,一朝红曲绕空梁。山城人去无归路,乌有乡来梦入常”。
s*****n
发帖数: 1794
46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改个七绝 应个景
本来就是找个乐子,我多嘴了。擅改了大师的佳句,有罪。

这是想把话搅浑了。
少之又少。更何况这里首句第6字该是仄声,黑虽然古音为仄,但在普通话是平声,按
今天多数人习惯不该用在这里。
一句完全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后一句不通到令人发指。
J*******l
发帖数: 133
47
奉Mandarin為「國語」是對漢文化的嚴重侮辱。Mandarin是滿族人學講北京話而出現的
Mandarin的由來
[400年前的北京話:吳語]
北京自建城以來經歷過了許多個朝代的變遷,自古以來北京話有過多少變化?如何變化
?從歷史上講,400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從意大利來的傳教士利馬竇曾用羅馬拼音記錄
了大量的當時的北京話,這些記錄至今尚保存著。從利的記錄中可以明白無誤地看出:
當時的北京話是有大量入聲字並且沒有zh、ch、sh等翹舌音的語言。這說明了當時的北
京話不是現在的北京話,也不是現在的普通話,因為無論北京話還是普通話都不具備這
些特徵。同時也說明了北京話和普通話的歷史都超不過400年,400年前的北京話是明朝
的官話(考證為吳語)。
[北京出現第二語言:滿語]
滿人入關進駐北京後,為了小區的安全等政治因素,滿人把紫禁城周圍10裏之內的漢人
全部趕走而專屬滿人居住,這個範圍稱為北京的內城,而10裏之外稱為外城。於是,北
京城出現了兩個社群:滿人社群和漢人社群,這是階級、語言和居住地域等都十分分明
的兩個社群,北京城也就出現了兩種語言:明朝官話和滿語。任何語言都是跟人群一體
的...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16
48
所谓“吴国”,是春秋时代中原诸侯国对吴国的称呼。事实上,吴国自己从来不把自己
叫做“吴国”。从出土文物来看,吴国一贯自称“邛吴”。 “邛”是发语词,是当时
越族人(吴国是越族)语言的一个特有现象,在特定名字前加一个发音向亮的字来表强
调。 “吴”字的古音读ngo,是属于发音不清的字,前面加一个“邛”字,“邛”字古
音读“gong”,这样读起来就很明确。 “邛吴”后来又写作“句吴”。
同理,越国自己也从来不把自己叫做“越国”。越国一贯自称“于越”。 “于”也只
是一个发语词。至今吴,越各地还有很多地名保留有越族语言传统。比如“苏州”,古
名“姑苏”,很多人不明白,“姑”是什么意思。如果用中原汉文来看,当然不可能理
解,“姑”同“句”,“于”等一样,都是发语字。其他例子还有“余姚”,包括越王
名字“勾践”, “勾”即是“句”,同样是发语字。 “勾践”之后还有一个争霸中原
的越王,“无强”,“无”也是发语字。
吴越两字,古音读作“ngo”, “e'at”。日本早期,于中国之交流,主要是于六朝交
流,六朝官方语言均为吴越语,故日本吴音保留吴越古音较多。日本吴音中,吴越两字
,读作“go”, “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