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四圣谛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Y**u
发帖数: 5466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如何辨别是否佛法?
☆─────────────────────────────────────☆
SeeU (See you) 于 (Thu Sep 22 11:48:06 2011, 美东) 提到:
AN 7.79
"Upali, the qualities of which you may know, 'These qualities do not lead to utter disenchantment, to dispassion, to cessation, to calm, to direct knowledge, to self-awakening, nor to Unbinding': You may categorically hold,
'This is not the Dhamma, this is not the Vinaya, this is not the Teacher's instruction.'
"As for the qualities of which you may know, 'These qualities lead to utter disenc...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
观音法门是附佛外道,我贴上维基百科的链接了,你不服跟维基百科要求更正。当然你有自认比维基百科懂的自由,说别人看书其实都不懂,自己最懂。没有客观标准就说自己懂,我没兴趣继续讨论。
佛经里说「六师外道」、「外道沙门」,出现很多次。知道否?「外道」一词只是说非佛教,无贬意。「附佛外道」是这个宗教非佛教,偏要跟佛教拉上关系,而佛教又不承认。
我说<六祖坛经>说的不是四圣谛,你就要夸大成否定坛经的价值,还硬ㄠ<六祖坛经>说的就是四圣谛。佛教论证可以用因明,你要承认佛法,就用因明论证一下<六祖坛经>说的就是四圣谛。
Y**u
发帖数: 5466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Recommending Byron Katie
☆─────────────────────────────────────☆
TrueStory (不是幸福的坑不挖) 于 (Fri Nov 11 13:43:09 2011, 美东) 提到:
http://evelynrodriguez.typepad.com/pointingtothemoon/2007/02/by
Above is a description on how she got her knowledge, and she experienced that no-me and no-name feeling.
I like that whole blog, and I will zz the full blog below.
The four questions are actually only one question "is it true?", as no thought is true. But for people not yet there, such as me, choosing the truer thought is a re-entr...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
佛陀初转法轮说四圣谛,对最后弟子须跋陀罗的教导是八正道,见法是见四圣谛。与四
圣谛无关的讨论,佛陀教你少说。
四圣谛跟天人没什么关系吧。
S**U
发帖数: 7025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凡夫,圣人,大乘
佛法中对圣人的定义,是见法证果。没有证果的,就是凡夫。不管是孔子、爱因斯坦、莫札特,Mother Teresa,还是 Bill Gates,如果他没证果,佛法中就属于凡夫。
见法,在原始佛法是见四圣谛,在大乘是见空性(中观)或见佛性(又名如来藏)。见法的人,对如何才能解脱没有疑惑。
依原始佛法经典,佛陀坐菩提树下之前,对如何才能解脱还有疑惑,所以还是凡夫。南传说是已经具足十波罗蜜的凡夫菩萨。
佛胜过其他阿罗汉,这是南北共传的。佛陀成佛的观慧是什么?南传依<转法轮经>等,认为是四谛慧。大乘认为大乘经说的(空性,或佛性),才是佛陀成佛的观慧。这是一个根本分歧,直接影响修行的路。四谛与如来藏是互相冲突的(主张如来藏的<胜鬘经>,试图以如来藏来解释四圣谛)。
南传的菩萨位阶与北传的菩萨位阶不同,是自然的。因为南传只承认原始佛法的经,不承认大乘经。马哈希派了两个弟子到美国传法,其中之一的喜戒法师,我曾经邀请他开示,当时有人问他<金刚经>的问题,他就一句话∶我们的传统(南传)里没有这部经。
不管如来藏、净土宗、印度教或基督教,都有宗教经验为基础。超常的宗教经验是信心的重要来源。超常经验是主观经验,...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6
☆─────────────────────────────────────☆
arthury (弱智儿童欢乐多) 于 (Thu Dec 8 22:50:17 2011, 美东) 提到:
我觉得这问题还挺有意思,就跟问耶稣是不是跟上帝一回事一样吧?
☆─────────────────────────────────────☆
nibbana (卍) 于 (Thu Dec 8 22:53:12 2011, 美东) 提到:
从未证果这个角度讲是凡人。从另一个角度讲是菩萨。
☆─────────────────────────────────────☆
SeeU (See you) 于 (Fri Dec 9 02:38:39 2011, 美东) 提到:
是的。南北传都说释迦牟尼悟道之前是菩萨。
北传依大乘经,说释迦牟尼悟道之前是圣位菩萨,之前结婚、六年苦行都是表演给我们
看,不是因为有淫欲,有邪见(认为苦行可以解脱)。
南传依阿含经,说释迦牟尼悟道之前是凡夫菩萨。圣者不可能认为苦行可以解脱(戒禁
取-初果断的三结之一)。
这个见解不同,在部派时期就存在了... 阅读全帖
l*****a
发帖数: 38403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帮我扫个盲,什么叫正信
没看懂, 我问的是这个名词本身,不是这个名词指的东西

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
如实现观四圣谛。
了如实现观四圣谛。
现观四圣谛。
c***h
发帖数: 2262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帮我扫个盲,什么叫正信

不这样的,妳误会了,
“正”这个字,有一定规矩,不能乱用。
正信 正知 正念 正业 正定 … “正”这个字,都一样有严格规矩的,
从”正”出现的最早的经典,杂阿含,来看,
当出现“正”,就是指向四圣谛,
或者说以四圣谛为中心而走向”正确的涅盘”的道路。
要说是”正确的佛法”,似乎也行。
什么是”正确的涅盘”呢?
耆那教、婆罗门、其它教派的经典也谈涅盘,那就不是佛陀说的”正确的涅盘”
要说”正”、正信、四圣谛、”正确的涅盘”、 ”正确的佛法”
当然以”正”出现的经典,杂阿含,的佛法解说为准。不是其它教派的经典。
SeeU这样解释是对的。
现在一般也许是自认为是对的佛法,为表明自己是对的,就说是”正信”
可”正”这个字,佛陀不是这样用,也不是如你所说这样用,是有规矩的。
S**U
发帖数: 7025
9
这段文章很能表示如来藏的特色。本来面目、本心,就是如来藏出缠,心超越二元对立
,体验到绝对的「心」。说是「一种全空的状态」,毕竟还是能体验到「一种全空的状
态」,只是这种体验超越能所对立,勉强说是绝对的「心」。
这是一个相当高的修行境界。
至于这合不合四圣谛现观呢?四圣谛现观,结果是要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能肯定
∶唯有修八正道,才能断苦因。这一段从头到尾,有可能得出这个结论嘛?应该是没有
。这不是四圣谛的现观,原始佛法不认为能达到究竟解脱。

。」
S**U
发帖数: 7025
10
善哉!你说到要点了。
南北传阿含经都一致说∶无明,是没有如实知见四圣谛。修习八正道,能现观四圣谛,
也就无明灭,...乃至苦灭。四圣谛与缘起,在说明上与修行上,紧密结合在一起。
南传:相应部12相应2经
而,比丘们!什么是无明?不知苦、不知苦集、不知苦灭、不知导向苦灭道迹,比
丘们!这被称为无明。
北传:杂阿含298经
彼云何无明?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
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
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若劣、若胜,
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
间等、痴闇、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98.htm
增壹阿含31品9经
彼云何无明流?所谓无明者,无知、无信、无见、心意贪欲、恒有希望,及其五盖∶贪
欲盖、瞠恚盖、睡眠盖、调戏盖、疑盖,若复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是谓
名为无明流。
天子当知∶如来说此四流,若有人没在此者,亦不能得道。』
S**U
发帖数: 7025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度佛教简史
现今的佛教分支派别大致可以分成三个主要的传统∶以东南亚为腹地发展的南传佛教,修行包括四念处、内观禅法等;大乘佛教则指禅宗、净土宗、唯识宗、天台
宗、华严宗等;以及在西藏的金刚乘佛教。上述这些传统目前都在西方国家蓬勃发展。虽然,这些教派各自有不同的强调重点和修行方法(如∶公案的运用),导师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它们全部都与佛陀的核心教旨有关。
原始佛教
释尊悟入四圣谛的那一刻,就是世间佛法的起源。当时释尊的年龄为三十五岁(大约是西元前528年),他体悟到世间的一切都是不圆满、不安稳的,他的觉醒,了解到娑婆世界的所有众生,因为不明了四圣谛,导致必须在永无止尽的六道轮回里,承受不必要的痛苦。于是,释尊决定「逆著时代潮流」,向受苦的众生,宣说灭苦的解脱之道,也就是八正道。
有四十五年的时间,释尊在印度中部的恒河平原来回行脚、布道,传递他深广、超凡的觉悟。有时他直截了当地开示,有时则详尽阐述,而逐渐形成了一个与修行现见四圣谛密切结合的教理体系。这个修行与教理的体系,被称为原始佛教。释尊觉悟与开示的教法,后来透过许\\\多宗派传承下来,并扩展到许\\\多国家。其中还有不少宗派,至今依...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天主教与基督教的静观禅定 ZT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831/18/110108_50189143.shtml
天主教静观与禅定
来 源:天主教沧州(献县)教区网站
第一章 天主教的静观
第一节 静观祈祷的重要性
二十世纪,西方伟大的灵修大师多玛斯•牟敦(Thomas Merton)最坚定的信念是
:现代人最迫切需要了解、实行宁静的祈祷。这是因为,近日社会崇尚科技进步,寻求
物质享受,讲究工作效率,人们常常被迫处于紧张的状态下。每天上班,走重复的路径
,坐同号公交车,做同样的工作;下班,回家前,又要赶赴数处应酬,这里聚会,那里
邀宴,最后回家,早已筋疲力竭,只愿坐在电视前听听歌、看看戏,让之调剂一下快垮
下来的身心。如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难免内心空虚,怅然若失。生活在这种状况下
的基督徒又怎能把持信仰,活出真我呢?圣巴西略(St. Basil the Great)说:“当
我们开启自我的心门时,透过此门,我们可以发现真我,同时也找到天主的临在。”7[
7] 心门只有在宁静中才能打开,当我们有规律性地,走进自己的内室,在宁静中通过
心门,我们才能发现...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卢台长到底是不是正信??
若不是当下可见的法,就难免引人疑惑。
原始佛法的六随念法门,包括了随念法的功德。其中正法是「当下可见」,意义深远。
当我们用是否「当下可见」来决择是法非法,佛法中的许多问题就容易解决。
杂阿含1136经
世尊显现正法律,离诸炽然,不待时节,即此现身,缘自觉知,正向涅盘。
什么法是当下可见呢?
杂阿含215经
世尊说现法,说灭炽然,说不待时,说正向,说即此见,说缘自觉。
......
比丘眼见色已,觉知色,觉知色贪;我此内有眼识色贪,我此内有眼识色贪如实知。富
留那!若眼见色已,觉知色,觉知色贪;我此内有眼识色贪如实知者,是名现见法。
相应部 SN 1.20
Sandiṭṭhiko ayaṃ dhammo akāliko ehipassiko opaneyyiko
paccattaṃ veditabbo viññūhī
(二)Sandiṭṭhiko 现法, 此时此地可见
(三)akāliko 无时的,不待时节,not subject to time. 'k&...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4
☆─────────────────────────────────────☆
dancooper (诚能见可欲而思谦冲以自牧) 于 (Sun Jun 3 22:34:41 2012, 美东) 提到:
他的信众挺多的,但有的言论让我困惑。我不知道正信也可以这样操作?或者是新时代
新方法?求解惑。
☆─────────────────────────────────────☆
arthury (弱智儿童欢乐多) 于 (Sun Jun 3 22:36:32 2012, 美东) 提到:
什么叫正信? 正信的佛教?
☆─────────────────────────────────────☆
everoving (GYFFS) 于 (Sun Jun 3 23:26:54 2012, 美东) 提到:
这是观世音菩萨在末法时代慈悲众生因时而生的一个法门.
是观世音菩萨的心灵法门.
末法时代的众生孽障深难深信佛,灾难又不断,菩萨慈悲众生,希望能救一个是一个,
所以用这种方法显示给我们看,让我们能够很快的相信,然后念经修心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是绝对百分之百的正法,...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15
先向你忏悔,之前讲话不够客气,谢谢你没有和我一般见识。
其实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我也不敢说我就知道。
这些也就是我自己的想法,你参考就好。
我觉得四圣谛很务实,很真实。
佛陀说四圣谛,苦,苦集,苦灭,苦灭道迹,
就是要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先发现问题,然后找到问题发生的原因
那么就知道如何才能解决问题,最后指定出解决问题的步骤。
那我们就看看在现实中,是否是这样子,发现,对啊,是这样啊,
佛陀说得很有道理啊。当然这是开始,四圣谛没有这么浅,会越学越深入。
所以不是以谁说的为唯一的依靠,不能因为信仰就放弃独立思考,
而是用事实检验真理。不能用事实至少逻辑上要说得通。
不能检验的就先放一边,比如说净土,这个是死后的世界
我根本没有办法经验,就先不讨论。当然,这是我个人的选择。
依据是杂阿含和南传的相应部,你有兴趣,我去帖几篇过来。
因为这两部经是目前所有的教派都承认的最古老的经典。
即使是看这两部经典,也要看讲得有没有道理。
S**U
发帖数: 7025
16
<阿含经>对「成佛之道」的观点,是「成佛之道」没有离开<阿含经>所说的修行方
法。也就是现观四圣谛,或是八正道,或是四念处。
转法轮经
诸比丘!我于此四圣谛,三转、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觉者,我终不得于诸天、魔
、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为解脱,为出、为离,亦不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
我已于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生眼、智、明、觉故,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
门、闻法众中得出,得脱,自证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379.htm
杂阿含498经
如是,我知过去诸佛、如来、应、等正觉,悉断五盖∶恼心、令慧力羸、堕障碍品、不
向涅盘者,住四念处,修七觉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彼当来世诸佛世尊,亦断五盖∶恼心、令慧力羸、堕障碍品、不向涅盘者,住四念
处,修七觉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今现在诸佛世尊,如来、应、等正觉,亦断五盖∶恼心、令慧力羸、堕障碍品、不
向涅盘者,住四念处,修七觉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498.htm
中阿含98经/念处...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17


成佛之道没离开四圣谛
完全赞成
可,很多人说佛法提一提四圣谛,带过,不修,
老实说,是看不起四圣谛。
(以下有点开玩笑)
因为,佛,据说比较伟大。
这个伟大,到底有什么作用? 好像谁也不知道,反正就是伟大了
有人要根据不知有何作用的,”据说”的伟大,
愿意等………………………………….………….……..……..那么久
大家都说 -- 那就是他家的事。
1. 可,这伟大,到底有何作用? 值得我们排队…………….那么久。

2. 如果要不断修行三大阿僧祇劫(也不知几百万还是几千万年)之后才能佛,
我们是要这一世或下几世赶快成为阿罗汉,还是苦等成佛?
Ok 我同意。
有”成佛”此选项,有人愿意等,那是他家的事。
有人担心佛法灭绝之后,没人传佛法,非要立志成佛,
到那时去传佛法,开创大时代,继绝学,
真是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或老年)。

3.不是已经有那个菩萨,说是下一次成佛的备胎了吗?
在这期间,没咱们的份。
我们担心佛法灭绝,没佛出世,是杞人忧天了。
我们还要因为这个理由成佛吗?
4.
假设,有人宣说,要大家都成佛,别成为阿罗汉,
不是鼓动只...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18

SeeU法友的意思其实不是在鼓吹大家”成佛”
--指不证初果、涅盘、涅盘之上还有高级涅盘、轻视四圣谛….等等之类,后世提的各
种的”成佛”方法
而是把大家拉回到佛陀当初到底说什么--四圣谛
是说,退一万步说,就算中圣,非要”成佛”,也要学四圣谛。
(”成佛”这么伟大让人景仰的事,我们不能诋毁说”中邪”,只能说”中圣”)了,
i********7
发帖数: 808
19
四圣谛的道谛是八正道,而且经文中指出,灭谛,不是已经灭,而是知道如何可以灭
而八正道就是导向苦灭的道路:
“不了知老死,不了知老死集,不了知老死滅,不了知導向老死滅道跡”
请注意经文,“导向老死灭道迹”,说明老死还没有灭。
而且这也是在转法轮经里面说的四圣谛的第一转,知道四圣谛,知道了导向苦灭的道路
但是还没有开始修,所以在第二转里面才说“苦灭道迹已知,当修”。第二转是开始修
八正道来灭苦。
i********7
发帖数: 808
20
修行的次第是明明了了,观五阴的集灭,断无明,成就四圣谛的第一转,接着修八正
道,修离贪断爱的四圣谛第二转,四圣谛的第三转成就漏尽的阿罗汉,得三藐三菩提。
佛教第一经转法轮经: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奈鹿野苑中仙人住處。
爾時,世尊告五比丘:
「此苦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此苦集、此苦滅、此
苦滅道跡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復次,苦聖諦智(知)當復知,本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苦集
聖諦已知當斷,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次,{苦集滅,}此
苦滅聖諦已知當{知}作證,本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以(次),
此苦滅道跡聖諦已知當修,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復次,比丘!此苦聖諦已知、知已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復次,此苦集聖諦已知、已斷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次
,苦滅聖諦已知、已作證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次,苦滅
道跡聖諦已知、已修出,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諸比丘!我於此四聖...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21
杂阿含647:
指出对四圣谛如实知见是成就慧根:
“何等為慧根?若比丘苦聖諦如實知,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是
名慧根。」”
慧根成就了,还没有断无明吗?
相应部48.9:
"比丘們!什麼是慧根?比丘們!這裡,聖弟子是有慧者,具備導向生起與滅沒之慧;
聖、洞察,導向苦的完全滅盡[之慧]。比丘們!這被稱為慧根"
相应部48.10
"他如實了知『這是苦』,如實了知『這是苦集』,如實了知『這是苦滅』,如實了知
『這是導向苦滅道跡』。比丘們!這被稱為慧根。"
这些经文全部指向四圣谛的第一转,而且非常斩钉截铁地说成就慧根,而不是说成就一
点慧根
有余慧根,这样的类说法
附杂阿含845经
指出初果对四圣谛如实知见:
“如實知見賢聖正道,彼聖弟子能自記說:『地獄、畜生、餓鬼惡趣已盡,得須陀洹,
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
“何等名為聖道如實知見?謂: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
跡聖諦如實知,是名聖道如實知見。 ”
S**U
发帖数: 7025
22
通达四谛,证阿罗汉。
若初果断无明,本经经文当说初果的「决定不堕恶趣」,而不是说四果的「不受后有」。
杂阿含403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我与汝等于四圣谛无知、无见,无随顺觉,无随顺受者,应当长夜驱驰生死,何
等为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我与汝等于四圣谛无知、
无见,无随顺觉,无随顺受者,应当长夜驱驰生死。
以我及汝于此苦圣谛顺知、顺入,断诸有流,尽诸生死,不受后有;于苦集圣谛、
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顺知、顺入,断诸有流,尽诸生死,不受后有。
相应部56相应21经
世尊召唤比丘们∶
「比丘们!因为对四圣谛的不随觉、不通达,这样,我与你们就流转过这长途的轮
回,哪四个呢?比丘们!因为对苦圣谛的不随觉、不通达,这样,我与你们就流转过这
长途的轮回;因为对苦集圣谛……(中略)因为对苦灭圣谛……(中略)因为对导向苦
灭道迹圣谛的不随觉、不通达,这样,我与你们就流转过这长途的轮回。
比丘们!这苦圣谛已随觉、已通达,苦集圣谛已随觉、已通达,苦灭圣谛已随觉、
已通达,导向苦灭道迹圣谛已随觉、已通达,有的渴爱已被切断,有之管道已尽,现在
不再有再生。」
http...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陀的第一次开示【转载】
http://www.vipassana.org.cn/discourse/discourse-104.html
佛陀的时代,一些人坚信唯有通过苦行方能达到解脱。循此信念,佛陀严格地进行了六
年的苦修,然后发现这样的苦修是徒劳无用的。于是他放弃苦行而选择了中道。他的五
个同伴-憍陈如(Kondanna)、额鞞(Bhaddiya)、跋提(Vappa)、十力迦叶(
Assaji)、和摩诃俱男(Mahānāma)一见如此,随即对他失去信心而远离了他。佛陀
完全觉悟后,决定把正法首先教授给他们。
当这五个昔日同伴见到佛陀靠近时,决定给他一个座位因他毕竟是国王的儿子,但却不
再向他致敬。然而当佛陀越走越近时,他那无限的爱、慈悲与脸上的光辉吸引住他们,
因而对佛陀表达了全然的礼敬。
初转法轮
佛陀的第一次开示被称为转法轮经(Dhammacakkappavattana sutta)。就在阿沙荼月
的月圆日,佛陀在位于贝纳勒斯附近Isipatana一个叫鹿苑的地方,为最初跟随他的五
个同伴开示正法。两个月后,佛陀对于他所发现的中道进行详细解说,这些即构成了他
一切教导的核心。
在开示的最初,佛陀说明修...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4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Tue Sep 11 12:14:02 2012, 美东) 提到:
☆─────────────────────────────────────☆
tmouse (猪头) 于 (Tue Sep 11 13:20:09 2012, 美东) 提到:
'第一因理论和现实的矛盾之一在于善恶问题',人有了分别心,才会有善恶,而且喜欢
用人自己的大脑去定义善恶。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
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Tue Sep 11 13:23:00 2012, 美东) 提到:
猪头,欢迎回来继续和我们混,呵呵~~~
☆─────────────────────────────────────☆
tmouse (猪头) 于 (Tue...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25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0da51a0101cgxc.html
以下是从微博整理出来的关于我的信仰价值观的一些内容,希望各位了解我对信仰和佛
法的一些看法,但不必模仿我,走你们自己的路。
--------------------------------
我不认为佛陀是什么权威,他的任何观点,我都会去质疑,只是我现在找不到他的错误
,无法否定他。越强逼自己信什么,越是不信的表现,以此来建立对佛法的不环净,不
过是自欺欺人。那些愚痴的人,为了达到自己心目中的不坏净,拼命说服自己去相信佛
法,相信佛陀,可实际他哪里相信过呢?
我不赞成任何人迷信,哪怕是有修证的人。我也更尊敬那些真正有修有证,对四圣谛,
三法印有正见的人。这样的人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多。无论流传下来的经典也好还是南传
的尊者也好,取精华,弃糟粕。背离四圣谛和三法印的,就没什么可妥协的,坚决舍;
符合四圣谛三法印的,也不必吹毛求疵。
和焦谛卡禅师一样,我也深爱我的女儿,我也经常赞叹自然的美!然而,这丝毫不妨碍
我对五蕴的厌离舍弃。我爱我的女儿,不是爱构成她的五蕴名色,而是爱她的天真,无... 阅读全帖
h********7
发帖数: 54
26
痛苦:四圣谛 诸受是苦 六道轮回 娑婆世界
四圣谛
日常生活里让人不如意、不开心、痛苦、烦恼的因缘那样多,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非在愁中即在病中。但是,人们总是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认为谈论苦是悲观消极或不
吉祥的。痛苦是轮回生命的常态, 如果对痛苦没有正确、深入的认识,就不会有动力寻
求解脱。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宣讲了苦、集、灭、道四谛, 首先宣说的就是苦谛。苦,生命
的一切经历都不离痛苦的本质;集,痛苦的成因;灭,痛苦是可以止息的;道,止息痛
苦的方法。四圣谛解释了什么是轮回、轮回的产生、是否能够结束轮回(即解脱)、以
及如何解脱。
为什么大多数所谓学佛者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想解脱?因为大家在心底不认为轮回
真的那么苦。解脱之道始于对苦的正确认识,不从正确认识痛苦着手,脱离轮回几乎不
可能。
六道轮回中所有生命的生存状态都具有苦的特质,这个“苦”不仅包括粗大剧烈的
痛苦、伤害,也包括细微的不适、不如意等等。当你对苦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正确认识,
远离痛苦就成为一股强烈的意愿,你迫切地想知道到底是什么造成了生命中无所不在的
缺憾——苦。而只有在你真正明白苦的成因后,才会知道苦是有可能终结的。于...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2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西方人普遍认为佛教非常科学先进--彼得·德拉·桑蒂那博士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Sep 20 17:21:16 2013, 美东)
西方人普遍认为佛教非常科学先进
-彼得·德拉·桑蒂那博士
“佛教具有人们所期望的未来宇宙宗教的特色:它超越个人化的神,无需教条主义和神
学,它涵盖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而它的基础,是建立在将所有的自然和精神世界作为
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所获得的那种宗教意识之上。”
——西方现代物理学之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看待佛教有很多方法,不同文化的人民有不同的观点,而我尤其认为我们该比较一下西
方或现代的观点与传统观点的区别。这种观点的研究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如果我们理解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是如何看待某一事物的话,我们就会开始看到自己片面观点的局限
性。
在西方,佛教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认同。西方社会有许多地位显赫的人要么是佛教徒,
要么是佛教的赞同者。...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出离痛苦的实修方法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出离痛苦的实修方法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Dec 5 14:55:07 2013, 美东)
葛印卡老师
下文选自「内观的钟声已响起」一书,由内观研究所出版。
问题 :就修行而言,最关键的了悟似乎是体证四圣谛,而这比起佛教对宇宙的一切诠
释都来得重要。
葛印卡老师 :是的,因为这四圣谛是普遍真理。 没有人能否认第一圣谛,苦的实相。
与不想要的人、事物、处境交会(怨憎会),以及不能与想要的人、事物、处境交会
(爱别离)皆带来痛苦。 因此,第一圣谛,苦谛,苦的真理,是普遍适用的。 第二圣
谛,集谛,痛苦的因由,这从内心去体会和从外在看来有所不同。 我感到痛苦,似乎
是因为外在世界发生了一些我不想要发生的事,或发生了一些不符合我期望的事。 然
而,在内心深处,每个人都能体会:「我所感受到的痛苦源自于我所起的贪爱或瞋恨反
应。我喜欢某些东西,并生起贪爱。我不喜欢某些东西,并生起瞋恨。」此第二圣谛对
所...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 嗔

业,那就与 ”爱、取、有” 的 ”有” 有关。
“有”,就没救了,就等着”业”。(也有人说就是”业”了)
(这一次没救,这一件事没救,
下次、下一件事再努力,还是有可能不会 “取、有”
反正我们每天都发生千百次贪爱,有的是机会和贪爱对着干)
如果有贪(或爱、欲贪、贪爱)就没救,
那就是放弃自己,就等着别人(e.g.上帝)救赎,我们就不会在这里讨论佛法了。
还是有救的。
佛陀示范给我们看,人是如何自救,让我们后世人有信心。
不过,要彻底斩断贪爱,那是初果以后的事。
不是我们现在这种状况能做的就是了。
首先要,开法眼(了解缘起法),然后法眼净(亲自观察到缘起法),
佛陀说, “见缘起则见如来”、 “先有法住智(对缘起法了解的智慧),后有涅盘”
然后对佛法核心--四圣谛(苦、集、灭、道),净信不疑。
对于佛陀教法(道) -- 四念处、七觉支、八正道不再疑惑。
(请想想,在现在,佛法变化很多,外道说法也很多,四圣谛早已淹没在荒山野岭,
对四圣谛的注意都已很少,更不用说”不疑”,这是多么困难的事)
在还没有”不疑”之前,我们靠的是信心。
佛陀示范给我们看,贪爱是如何永远斩断, 爱、取、有...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3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佩玛·丘卓的《当生命陷落时——与逆境共处的智慧》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ul 20 12:28:24 2014, 美东)
佩玛·丘卓是创巴仁波切最杰出的大第子之一,是西藏金刚乘比丘尼,同时也是甘波修
道院院长,该修道院是北美第一座藏密修道院。
佩玛·丘卓的书有许多有用的建议,她告诉我们佛法如何帮助读者面对现代生活的
严峻现实——包括恐惧、绝望、愤怒,还有控制不了的自己的生活感觉。
内容简介
本书能打开你的慧眼,让生活更踏实、喜乐。它是西藏金刚乘比丘尼佩玛t丘卓对弟子
的开示记录,全书共22篇,看起来是一篇篇独立的开示,实际上是一盏盏精神生活的明
灯,能照亮你心中的晦暗,打开无名的心结,是最具启发性的现代实修经典。
佩玛·丘卓以信手拈来、才华横溢的弘法风格,将藏密大手印直下透视的立断智慧,融
合西方心理学对内在现象的诠释技法,帮助现代人在日常生活中以平和、慈悲而又充满
着幽默的无求之智,勇敢而...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的问题

若由经典看,增壹阿含经阿须伦品第八,就出现”二谛”这样的词。
但增壹阿含经阿须伦品第八之中,
第1篇就充满印度文学一贯的夸张,完全不像佛陀说的。
第2~10篇,似乎在讲同一件事,
但只有第3篇提到”二谛”,其它篇没有。
并且没有解说”二谛”是什么意思。
杂阿含、中阿含、长阿含里,我找过,也没有二谛及二谛相关词语。
(也可能是我能力不足,没找到杂阿含、中阿含、长阿含里二谛及二谛相关词语)
我个人目前会倾向于认为,这里的”二谛”是后代人加入阿含的。
我个人的经验是,不要太相信增ㄧ阿含,很多是后人加油添醋的东西。
要互相比对杂阿含、中阿含、长阿含。特别是比对杂阿含。
但二谛思惟,源自奥义书。 (wiki)
也就是分为世俗道理的与超越世俗的真理。
佛教在部派时代也接受这种说法。但是我个人较倾向认为佛陀并没有强调这种思维。
佛陀一直都强调四圣谛。
但….二谛思维与四圣谛,似乎并不是互斥的 ????
二谛思维扬光大,应该是龙树的”中论”。
二谛,胜义谛(paramArtha satya)与世俗谛(samvRti satya)
龙树先指出因对「空性」的误解,对方辩友才有xxx观点,
然后提出了著名...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Don't ask for raise, Trust Karma (zt)
标 题: Re: Don't ask for raise, Trust Karma (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Oct 11 14:03:34 2014, 美东)
了解。
藉你的题再说一下,
以前(包含前世)因贪爱而累积的习性, 是缘起法的”行”,
无明缘”行”, 身口意。 意为先
佛陀借用古印度一般的说法,也称”业”。
佛教的”业”指这个。
(后人也许受到古印度其它宗教影响,改变了佛教”业”的说法也不一定)
这个”业”是可改变的,也就是改变自己的身口意。
改变的方法就是佛陀说的三转法轮 (不是后世的三转法轮)
-- 了解四圣谛、知道四圣谛真的能达成任务、执行它、改变自己。
也就是”无明”转为”明”
未涅盘前,一定会受到以前影响的不是”结果”,是”行”。
当受到影响,就是缘起法,缘起,也就受到以前贪爱的影响。
但”结果”是可改变的, 佛陀一生就在说明如何改变。
所以,接受正确佛法的思维,就会一直往涅盘走,
这一世没涅盘,来世也会受影响,往涅盘走。
接受不正确的佛法思维,就不会。 愈走愈远。
亲近佛教但接受错误思维,求神拜佛恐怕也不乐观,愈走愈远。
所...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3
远离邪命非法:《阿含经》里释迦牟尼佛对出家众所示占相、咒术的态度
──兼论他对神通的看法(注1)──
罗正心
国立政治大学、私立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讲师
页次:9-28页
东方宗教讨论会论集新3期(1993.10出版)
一、前言
占相、咒术与神通似乎一直是人类感兴趣的,而在传统与习惯的
认知里,它与宗教有某种关连 (注2)。由于宗教与神通方术若即若离
,在佛教一般性介绍或入门的书籍,常有针对两者关系的澄清 (注3)
。其实从佛典中看,占相、咒术自为一范畴,神通另为一范畴;而佛
教徒有在家与出家人之分,佛陀允许在家人做的,不一定同意出家人
做。本文仅探讨佛陀对出家人表示有关占相、咒术的态度,兼论他对
神通的看法。简单地说,佛陀明白地反对出家人从事占相、咒术,而
有条件地许可神通的表现。但如果以它们为手段,于身外有所希求,
或满足现世利益(如名闻利养)为目的,则皆在释迦牟尼佛反对摒斥之
列。在后文可以发现,它们与调伏自身贪、瞋、痴,以解决世间烦恼
(如老、病、死、无常诸苦),达到涅盘或心解脱为目的之佛法有别。
本文系以《大正新修大藏经》里的《阿含经》 (长、中、杂、增
一、别...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问问关于“过失”

佛陀还活着时,对他所说的佛法非常计较,
弟子有一点说错了,就被喝斥说是”谤佛”。
要被叫到佛陀面前说清楚,不准在僧团或外界乱说。
所以,我们后世人要很小心的探究阿含。
像四圣谛 初期大乘都还尊崇四圣谛,以四圣谛实修。
在宗派相争的后来被贬低,
非常惊人 不知该犯什么过失

发帖数: 1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真实的本体论
修学佛法有一个极重要的课题必须探讨清楚,否则再怎么努力修习都无法成功。这
个问题就是:佛法到底有没有本体之论?为什么许多人读释印顺的著作,到最后会发觉
读不懂,或无法信受而读不下去?例如释印顺说佛法无本体论;那么,我们就来探讨清
楚佛法的所说,到底是有本体还是无本体?本文主要以释印顺在他的《无诤之辩》书中
针对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之内容的大力批判,来探讨释印顺否定有“本体”是否符合
佛法。
释印顺在书文中经常使用的手法就是“借刀杀人”,譬如他借用无本体论者之名来
批判本体论,他说:【无本体论者批评本体论说:“本体,只是观念论者好弄玄虚,而
妄构一个神秘的东西来作宇宙的因素”!】其实很明显地,这根本也就是释印顺他自己
的想法,而以无本体论者作他的替身,来阐述释印顺认为佛法是没有本体的谬论。所以
,他才会说:【佛法说涅槃,说空寂,不是以此为宇宙本体,以满足玄学者的求知欲,
是深入缘起本性而自证的。】
释印顺的所说,就是明确地表示:他认为佛法是不主张有本体的,只有说缘起而已
。所以,释印顺为了扞卫他的主张及地位,很努力地把主张有本体的学者熊十力批驳得
体无完肤。
释印顺说:【依佛法,...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身根细滑触所生之乐受
六识论之应成派中观师月称、莲花戒、阿底峡、宗喀巴等人,指鹿为马而说意识
即是无分别智之智体,而以攀缘佛菩萨解说意识于止观中之心相为手段,使人信以为是
诸佛与菩萨之圣意,使其男女双身修邪淫之意识境界法合理化,乃是极端不诚实的不善
行为。为正解“无分别影像”之真实义,显示与宗喀巴所说截然不同,先举示弥勒菩萨
于《瑜伽师地论》所说,以昭公信:
云何所缘?谓有四种所缘境事。何等为四?一者、遍满所缘境事,二者、净行所缘
境事,三者、善巧所缘境事,四者、净惑所缘境事。
云何遍满所缘境事?谓复四种:一、有分别影像,二、无分别影像,三、事边际性
,四、所作成办。云何有分别影像?谓如有一,或听闻正法,或教授教诫为所依止,或
见,
或闻,或分别故,于所知事同分影像,由三摩呬多地毘鉢舍那行,观察简择、极简择、
遍寻思、遍伺察。所知事者,谓或不净,或慈愍,或缘性缘起,或界差别,或阿那波那
念,或蕴善巧,或界善巧,或处善巧,或缘起善巧,或处非处善巧,或下地麁性上地静
性,或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名所知事。此所知事,或依教授教诫,或听闻正法
为所依止,令三摩呬多地作意现前,即于彼法而起胜解,即于彼所...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身根细滑触所生之乐受
我的意见是这样,不一定对,仅供参考而已
如何出离,取哪个所缘,我没意见,随缘
但此文后段意思好像是说,有被叮咬的触感,但没有立”痒”这个假名,就不会有嗔
似乎不是这样,(或作者可能当时时间不够,未说清楚)
每个人可以自己实验,不管有没有”痒”这个假名,知不知道这假名,都会不适,然后嗔
有时身体不适,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也不知把这种不适感叫甚么(没有立假名),
但是还是会嗔喔,还是会苦喔
这文说的有一半对,后面还有东西没有补充完,可能作者时间有限,没继续深入说
我补充一下,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对的是,若只有”痒”的触受,不再有因为”痒”的触受+贪爱的影响而引发的各种”
想”,
是不会有嗔、苦
但有”痒”的触感,有因为”痒”的触感而引发的各种”想”,
有时也不会有嗔、苦的喔
因为这种”想”,不是因为贪爱的影响而引发的”想”
这是有微妙区别的,并不是都不能有因为”痒”的触受而引发的各种”想”,
如果是这样,那只有死人能这样,活着在日常生活中吃喝拉撒几乎不可能
每个人自己实验,没有六触哪来的”想”? 不可能的。
“想”是由”触”引发,再怎样自己坐着躺着突然”想”起某事,那也是”触”引发,
意根...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了义及不了义
学佛法不在于说听闻熏习时即能究竟了知,乃至于说就能够成就实证的智慧;得要
能于法的义理,经过思惟、筹量、观察,才能进一步受持运用。而观察义理时,要依止
于法的究竟义、真实义,而不依止于不究竟的方便善巧法说。那么了义指的就是真实义
,不了义指的就是说是方便指引,以便能够到达真实义。佛所说的经,函盖了了义以及
不了义,佛有时祂会宣说往善趣之人天善法,有时宣说往涅槃解脱生死的四圣谛。因为
当到人间来的时候,众生善根缺乏、烦恼深重,在这种情况之下,当然 佛陀要先来让
这些善根缺乏、烦恼深重的众生,能够先避免入到、生于三恶道之苦;要能够远离三恶
道之苦,那么大家要先能够修学往人天的这个善趣去,所以要先宣说往善趣的人天善法
。之后呢,然后乐意于这个善因善果以后,再告诉大众们说,怎么样来往这个涅槃、解
脱生死的这些法是什么?
佛陀的究竟说,其实指的就是众生皆有如来藏、皆能成佛,这才是这个佛法的真实
义理。那么关于这个部分呢,我们来引用一段经文来说明,经中说:“云何了义不了义
经?谓若所说引趣于道,是不了义。引趣于果,是为了义。说世俗行,是不了义。宣说
胜义,是为了义。引趣业行,是不了义。尽业...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39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45543184/
斯里兰卡作为重要的上座部佛教国家之一,受葡萄牙、荷兰、英国人统治共长达443年
。近代斯里兰卡就是在这样动乱不安的社会背景下激发了佛教民族主义情绪,培养了大
批佛教的民族主义改革家和思想家。例如,在佛教民族主义夏兴和佛教改革方面做出巨
大贡献的有达摩波罗(Dharmapāla,1866-1933);在近代佛教学术界和向西方传播佛教
做出杰出贡献的在家居士有:玛拉拉塞克拉(G. P. Malalasekera, 1899-1973)、贾亚
铁拉克(K. N. Jayatilleke, 1920-1970)教授等;出家比丘有布达搭陀(A. P.
Buddhadatta)、那兰陀(Narada,1898-1983)、罗睺罗(Walpola Rahula,1907-1997)长
老;等等。在斯里兰卡独立之前,很多僧侣积极参加反英运动,为斯里兰卡的独立、为
多数人的利益奔走呐喊。罗睺罗就是爱国爱教的僧侣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他积极参加
各种政治活动,为反对英国殖民的斗争和维护斯里兰卡人民的宗教、教育、社会和经...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欠债还钱
如果说你今天你真的信受小乘法,你对于大乘法你不敢质疑,那这样态度还算是
对的;还算对的。是说呢,是根据你这个时间点来说的,并不是说你可以永远不向于大
乘法。但也没关系,你如果是真的信受小乘法,你先要知道涅槃是什么?涅槃对你来说
你只能趣入,你是不可能用你的意识心去体证的;你只能灭一切所有,乃至于灭掉你的
意识心,一切都灭了以后,灭掉所有一切“有”;灭掉一切所有的“集”----未来的集
:就是你对一切的“爱”都消失了,因此你不会想要去“取”:任何的富贵、名利、眷
属,以及车子、房子、田地,乃至于旅游全部都已经丢到一旁去了;而且真正念念之间
呢全部都是你的四圣谛,这样趣向于真无相界,这就是涅槃界,所以最后你舍报的时候
就会灭一切所有。
当然我们先不要说那么远,应该说你知道这样的知见是对的、你要从见解上知道是
对的,这就是见道所应该要作的事情。你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入初果、证得初果。修
道呢,你断掉你的贪嗔痴等等,那些可以慢慢来。
我们再说,那因此也要了解说:小乘法里面所谈的真实义,来加强你的信心。因小
乘法确实有谈到大乘法所要说的实相;包括说我们刚刚说的、上一集所说的:诸法是没
...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入胎与出胎
对我们来说,阿含圣教属于小乘法,它是属于声闻道以及缘觉道,又称为二乘菩提
。在这个里面,有留传下阿含部的经典以及《四阿含》。不论南传、北传的经典都是一
样,都指出 佛陀说有常住不灭之法,而且这常住不灭之法是超越小乘者所能领略和想
像的。
所以,在经典有说到,像焰摩迦他是一个比丘,他有一天产生一个想法,他认为阿
罗汉本身应该是灭尽以后入涅槃,入涅槃就灭掉三界一切诸法;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应
该所有的法都不存在了。可是,他后来受到众比丘们的斥责,而且众比丘们要他放弃这
个想法,但是说不赢他,这位比丘也不愿意接受大家劝解。所以,最后舍利弗尊者只好
出面,说这个见解是不对的。也就是说,涅槃本身是二乘者所不能领略、所不能了解的
,而且涅槃里面有真实、清凉、不变异,就是永远不动,在涅槃法住里面。
因此,我们就要谈到:到底四圣谛以及缘起法里面,所要谈的究竟道理是什么?其
中四圣谛在经典里面有说到,所谓四圣谛就是不离如。也就是说,从古印度开始就有个
法,他们认为就是如;如的意思就是说,这个就是像这样,所以阿罗汉所证的时候叫作
“知如真”。所以,以中文来看的话就会觉得,你知道这个法就好,为什么一切...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熊本体之诤
修学佛法有一个极重要的课题必须探讨清楚,否则再怎么努力修习都无法成功。这个问
题就是:佛法到底有没有本体之论?为什么许多人读释印顺的著作,到最后会发觉读不
懂,或无法信受而读不下去?例如释印顺说佛法无本体论;那么,我们就来探讨清楚佛
法的所说,到底是有本体还是无本体?本文主要以释印顺在他的《无诤之辩》书中针对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之内容的大力批判,来探讨释印顺否定有“本体”是否符合佛法。
释印顺在书文中经常使用的手法就是“借刀杀人”,譬如他借用无本体论者之名来
批判本体论,他说:【无本体论者批评本体论说:“本体,只是观念论者好弄玄虚,而
妄构一个神秘的东西来作宇宙的因素”!】其实很明显地,这根本也就是释印顺他自己
的想法,而以无本体论者作他的替身,来阐述释印顺认为佛法是没有本体的谬论。所以
,他才会说:【佛法说涅槃,说空寂,不是以此为宇宙本体,以满足玄学者的求知欲,
是深入缘起本性而自证的。】
释印顺的所说,就是明确地表示:他认为佛法是不主张有本体的,只有说缘起而已
。所以,释印顺为了扞卫他的主张及地位,很努力地把主张有本体的学者熊十力批驳得
体无完肤。
释印顺说:【依佛法,此现实的苦...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乘菩提之共道—解脱道
佛弟子们于修学佛法一段时间后,渐渐会知道佛法有三乘菩提之分,那就是声闻
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然而,这三乘菩提到底有什么内涵?有什么实质的差异?很
多人不懂,乃至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出现。譬如有人认为,只要了解四圣谛、八正道
等法,就已经全面了解佛法了;或者有人错将解脱道认为是成佛之道;或者有人将男女
邪淫法,当作成佛之道,等等。不仅误会大了,而且还误导众生,相将入火坑也,危害
大矣。
所以说,应该将三乘菩提的内涵加以说明,让菩萨们,了解三乘菩提的全貌;既然
能够了解三乘菩提全貌,就会清楚三乘菩提到底有没有差异,就不会随著错悟大师说法
而在修行走偏了,乃至有人走上与佛法完全无关的男女邪淫法中,再回头已经是很久很
久以后的事了。如果能够了知三乘菩提的差异以后,就可以衡量自己属于哪一种性人—
—是声闻种性,是缘觉种性,还是菩萨种性;待确定自己属于哪一种性之后,就会如实
的去修行,去求证属于自己的种性所应证的果德;如此才是有智慧的人,才不会被错悟
大师所误导,乃至与三乘菩提完全背道而驰,越走越远了。
所谓的声闻菩提,就是学人听闻 佛的音声之法教开示,悟了四圣谛等理,因而断
了见惑...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熊本体之诤
在“对佛陀以及佛教批判”中 提出了一些观点。
容当一一辨正。
观点既然提出来, 佛教正法从来无惧一些所谓的批判。
不过,末法时期佛教正法确实面对着错综复杂局面。
佛门内外都存在着对佛法的不正确的知见。
首先要辩证的是:“佛陀不承认时空外的非五蕴的
本体的存在”。这也不是什么新观点。
这里上提一篇已发帖文来论证佛法到底有没有本体之论。
修学佛法有一个极重要的课题必须探讨清楚,否则再怎么努力修习都无法成功。这个问
题就是:佛法到底有没有本体之论?为什么许多人读释印顺的著作,到最后会发觉读不
懂,或无法信受而读不下去?例如释印顺说佛法无本体论;那么,我们就来探讨清楚佛
法的所说,到底是有本体还是无本体?本文主要以释印顺在他的《无诤之辩》书中针对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之内容的大力批判,来探讨释印顺否定有“本体”是否符合佛法。
释印顺在书文中经常使用的手法就是“借刀杀人”,譬如他借用无本体论者之名来
批判本体论,他说:【无本体论者批评本体论说:“本体,只是观念论者好弄玄虚,而
妄构一个神秘的东西来作宇宙的因素”!】其实很明显地,这根本也就是释印顺他自己
的想法,而以无本体论者作他的替身,来阐述释...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45
西方人普遍认为佛教非常科学先进
“佛教具有人们所期望的未来宇宙宗教的特色:它超越个人化的神,无需教条主义和神
学,它涵盖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而它的基础,是建立在将所有的自然和精神世界作为
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所获得的那种宗教意识之上。”
——西方现代物理学之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看待佛教有很多方法,不同文化的人民有不同的观点,而我尤其认为我们该比较一下西
方或现代的观点与传统观点的区别。这种观点的研究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如果我们理解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是如何看待某一事物的话,我们就会开始看到自己片面观点的局限
性。
在西方,佛教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认同。西方社会有许多地位显赫的人要么是佛教徒,
要么是佛教的赞同者。这一点最清楚地表现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所写的自传中,他谈
到,他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他是的话,他愿成为一名佛教徒。这让人吃惊,而且毫
无心理准备,不曾想现代科学之父竟会做出这样的评论。
然而,如果我们看看当代的西方社会,就会发现这里有一位天体物理学家是佛教徒,那
里又有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也是佛教徒。待会儿我们将探讨西方对佛教感兴趣的原因。
但在此之前,我想先比较一下西方与这...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46
西方人普遍认为佛教非常科学先进
“佛教具有人们所期望的未来宇宙宗教的特色:它超越个人化的神,无需教条主义和神
学,它涵盖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而它的基础,是建立在将所有的自然和精神世界作为
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所获得的那种宗教意识之上。”
——西方现代物理学之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看待佛教有很多方法,不同文化的人民有不同的观点,而我尤其认为我们该比较一下西
方或现代的观点与传统观点的区别。这种观点的研究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如果我们理解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是如何看待某一事物的话,我们就会开始看到自己片面观点的局限
性。
在西方,佛教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认同。西方社会有许多地位显赫的人要么是佛教徒,
要么是佛教的赞同者。这一点最清楚地表现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所写的自传中,他谈
到,他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他是的话,他愿成为一名佛教徒。这让人吃惊,而且毫
无心理准备,不曾想现代科学之父竟会做出这样的评论。
然而,如果我们看看当代的西方社会,就会发现这里有一位天体物理学家是佛教徒,那
里又有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也是佛教徒。待会儿我们将探讨西方对佛教感兴趣的原因。
但在此之前,我想先比较一下西方与这... 阅读全帖
j******g
发帖数: 2689
4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论中医是哲学和西医不是科学!
这个问题在几千年佛在世的时候有人问过,佛拒绝回答的十四无记。
《中阿含经》卷六十的《箭喻经》,被认为集中表达了佛陀对哲学的态度及佛教的宗旨
。(此经有东晋异译本名《佛说箭喻经》)
经中说: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一天,有位叫鬘童子的青年佛弟子拜见释迦佛陀,
请教了十四个问题:
1、世界恒常存在。(“世有常”)
2、世界不会恒常存在。(“世无常”)
3、世界恒常而又不恒常。(“世非有常非无常”)
4、世界非恒常非非恒常。(“世非有常非无常”)
5、世界有边际。(“世有边”)
6、世界无边际。(“世无边”)
7、世界有边际而有无边际。(“世有边无边”)
8、世界非有边际非无边际。(“世非有边非无边”)
9、生命即是物质身体。(“命即身”)
10、生命与物质身体并非同一。(“命异身”)
11、佛死后还存在。(“如来死后有”)
12、佛死后不存在。(“如来死后无”)
13、佛死后存在而又不存在。(“如来死后亦有亦无”)
14、佛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这十四个问题,佛经中称为“十四无记”——即十四个无意义或不应予以解答的问题。
这大概是当时印度思想界所经常讨论的不解之谜,... 阅读全帖
j******g
发帖数: 2689
48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论中医是哲学和西医不是科学!
《中阿含经》卷六十的《箭喻经》,被认为集中表达了佛陀对哲学的态度及佛教的宗旨
。(此经有东晋异译本名《佛说箭喻经》)
经中说: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一天,有位叫鬘童子的青年佛弟子拜见释迦佛陀,
请教了十四个问题:
1、世界恒常存在。(“世有常”)
2、世界不会恒常存在。(“世无常”)
3、世界恒常而又不恒常。(“世非有常非无常”)
4、世界非恒常非非恒常。(“世非有常非无常”)
5、世界有边际。(“世有边”)
6、世界无边际。(“世无边”)
7、世界有边际而有无边际。(“世有边无边”)
8、世界非有边际非无边际。(“世非有边非无边”)
9、生命即是物质身体。(“命即身”)
10、生命与物质身体并非同一。(“命异身”)
11、佛死后还存在。(“如来死后有”)
12、佛死后不存在。(“如来死后无”)
13、佛死后存在而又不存在。(“如来死后亦有亦无”)
14、佛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这十四个问题,佛经中称为“十四无记”——即十四个无意义或不应予以解答的问题。
这大概是当时印度思想界所经常讨论的不解之谜,它们涉及到世界的本质、身心关系、
人死后续存在与否等重大哲学问... 阅读全帖
j******g
发帖数: 2689
4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论中医是哲学和西医不是科学!
《中阿含经》卷六十的《箭喻经》,被认为集中表达了佛陀对哲学的态度及佛教的宗旨
。(此经有东晋异译本名《佛说箭喻经》)
经中说: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一天,有位叫鬘童子的青年佛弟子拜见释迦佛陀,
请教了十四个问题:
1、世界恒常存在。(“世有常”)
2、世界不会恒常存在。(“世无常”)
3、世界恒常而又不恒常。(“世非有常非无常”)
4、世界非恒常非非恒常。(“世非有常非无常”)
5、世界有边际。(“世有边”)
6、世界无边际。(“世无边”)
7、世界有边际而有无边际。(“世有边无边”)
8、世界非有边际非无边际。(“世非有边非无边”)
9、生命即是物质身体。(“命即身”)
10、生命与物质身体并非同一。(“命异身”)
11、佛死后还存在。(“如来死后有”)
12、佛死后不存在。(“如来死后无”)
13、佛死后存在而又不存在。(“如来死后亦有亦无”)
14、佛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这十四个问题,佛经中称为“十四无记”——即十四个无意义或不应予以解答的问题。
这大概是当时印度思想界所经常讨论的不解之谜,它们涉及到世界的本质、身心关系、
人死后续存在与否等重大哲学问... 阅读全帖
p*****n
发帖数: 1415
50
来自主题: Taiwan版 - 你们这些台湾同胞啊!

以下是介绍大乘
也是大乘看不起小乘的例子 我没说错吧 大乘是看不起小乘
http://www.gc-dpkg.org.tw/new_page_4.htm
三乘成佛之道
释迦牟尼佛用了一生中四十五年的时间,教导众生究竟解脱之道,除了寻求自我的解脱
,还须度众生解脱。于公元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就在波罗奈城的鹿野苑初说四圣谛度五
比丘。自第一次转法轮以来,佛陀深奥的教义确实使世人受益无穷、受用不尽。
佛陀说︰「人人皆可成佛,成为觉悟者」。由于佛陀的教义是全面性、有伸缩性的,是
为了方便配合每一位学佛者的智力、学识程度、理解能力、性格、动机以及生活习惯等
,因此促成三乘的形成,把佛法的精华列为︰小乘、大乘及密乘(或金刚乘)三种。
原始小乘原有十八部,但目前所存在的唯有「上座部」,故此成为小乘的总代表。小乘
是修持声闻及缘觉的法门,以修身自利为宗旨,最终达到涅盘,而不须顾及利益众生。
小乘中的声闻乘主修四圣谛证得最高果位,即「阿罗汉果」。声闻乘最后的目的是彻底
地将个人和外在的干扰和污染去除,因为这由消极的情绪及自私的欲望所引起的不净物
,只会给本来平静的心带来不必要的烦恼。所谓「阿罗汉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