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四圣谛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c***h
发帖数: 2262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释迦牟尼佛修行的方法

静态来说 内观身心 或者说 内观五蕴
动态来说 内观五蕴的运作
身心或五蕴好端端的在哪里,没事干麻去观察?
我是先思惟,为何学佛法? 灭苦
五蕴好端端的在哪里,不重要,一点也不重要。 不必费力观察。
可,被影响到,胡乱运作而产生苦,这就重要了。
于是,我认为,说观察身心、五蕴、观察五蕴的运作,其实都不太精准。
针对佛陀提出至高无上的目标,灭苦。
针对至高无上的纲领 ,四圣谛。
如何展开?
我思惟,
苦谛,如何观察到这是苦。
集谛,苦从何来。
灭谛,苦灭的情况。
苦灭道迹,是如何一步一步修行而将苦灭去。
苦从何来? 苦又是如何灭去? -- 缘起法
是的,就是缘起法,这是ㄧ个关键, 是理论与实修的双重核心。
于是,我认为,内观是--观察缘起法。 也就是观察苦是这样升起,是这样灭去。
当然是针对自己的身心,于是我观察自己的身心内,苦是这样升起,这样灭去。
内观的具体方法,四念处。
观察 身、受、心、法。
观察这四方面的苦的集、灭、道迹。也就是观察缘起法。
身念处,观察对身体的贪爱,
受念处,观察”受”从何来,来自”触”,根触尘,生受。
六入处、触、受、爱...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2
四圣谛 为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法~
修七觉分,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些声闻所修的法,为什么是小的,差一点的法?
佛陀说这是可以达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法,
大家其实应该多多了解佛陀在古老的经文里说了什么

我已于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生眼、智、明、觉故,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
门、闻法众中得出,得脱,自证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彼当来世诸佛世尊,亦断五盖∶恼心、令慧力羸、堕障碍品、不向涅盘者,住四念
处,修七觉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r****n
发帖数: 8253
3

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皈依佛法僧,是完整的表达,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佛,法,僧三
者都很重要,三皈依,也是对佛陀,以及僧团的尊重。
佛陀,是讲出佛法的人,没有佛陀,就没有四圣谛的法,佛陀是伟大的导师,所以应该
皈依。
法,就自然不说了,这个肯定得皈依
而僧同样也很重要,因为僧团护持佛法,宣扬佛法,并且善知识主要是僧团当中的人,
他们是大部分人证果所需要的,当然也应该皈依。
只有法皈依而没有其他的两个皈依,就肯定不能解脱了吗?不对,照样可以解脱,就那
怕不皈依佛陀,不皈依僧团,但是只有按照八正道来修行,就肯定证果。只是实际上几
乎不存在这样的人。
相信四圣谛八正道的法,必定相信佛陀,必定相信佛陀的僧团。只要有了其中的一个皈
依,另外两个是几乎必然的结果。
这个皈依佛,和皈依僧,是有必要性的,是强调二者对修行的有益作用,所以奥卡姆剃
刀剃不了。
另外你为什么不拿奥卡姆剃刀把皈依僧去掉?在你的观点里面,僧团好像没什么位置啊
。、,你说在世佛是必须的,那么僧团也是必须的?僧团也给你立因缘,洗业障吗?
r****n
发帖数: 8253
4

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皈依佛法僧,是完整的表达,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佛,法,僧三
者都很重要,三皈依,也是对佛陀,以及僧团的尊重。
佛陀,是讲出佛法的人,没有佛陀,就没有四圣谛的法,佛陀是伟大的导师,所以应该
皈依。
法,就自然不说了,这个肯定得皈依
而僧同样也很重要,因为僧团护持佛法,宣扬佛法,并且善知识主要是僧团当中的人,
他们是大部分人证果所需要的,当然也应该皈依。
只有法皈依而没有其他的两个皈依,就肯定不能解脱了吗?不对,照样可以解脱,就那
怕不皈依佛陀,不皈依僧团,但是只有按照八正道来修行,就肯定证果。只是实际上几
乎不存在这样的人。
相信四圣谛八正道的法,必定相信佛陀,必定相信佛陀的僧团。只要有了其中的一个皈
依,另外两个是几乎必然的结果。
这个皈依佛,和皈依僧,是有必要性的,是强调二者对修行的有益作用,所以奥卡姆剃
刀剃不了。
另外你为什么不拿奥卡姆剃刀把皈依僧去掉?在你的观点里面,僧团好像没什么位置啊
。、,你说在世佛是必须的,那么僧团也是必须的?僧团也给你立因缘,洗业障吗?
f*******8
发帖数: 3612
5

别的
华严经这一段不错。
我觉得阿弥陀佛以愿力建佛土,让到佛土的人都能最后解脱,也算是帮人建立解脱因缘。
佛说三皈依,首先是皈依佛---以佛为庇护所。
这是他自己说的,不是后人为了尊重佛而故意加上的。(见下)
既然佛说应以我为庇护所,别人来了他当然应该有所负责,
不仅仅是宣示一下教理了事。
既然说要负责,他就必须有负责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什么?
这一点在ken wilber 关于宗教中的guru和大学中的teacher的区分中也有说明,
guru(应该可以对应明师),不是teacher,下课就完事,所有的行为只是职业生涯。
guru是要负责你学会的。
(当然建立因缘的前提是人要有求解脱的心,因为人都有自由意志,所以佛才有不问不
说的说法)
--------
回顾一下
这个事情本来复杂,不是一言两语能说得清楚。
按说这个版以前都谈论过了,到底哪些可以说清楚,修到什么程度才可以说清楚。
正向说清楚(就是确认性地说清楚)还是反向说清楚(就是把行不通的都排除掉)
这篇文本来是因为俱乐部贴了,我觉得不错才转过来的,
主要是欣赏那句话:
【须常研知自身 所作为何事, 所结又何果】
不过真要说到“明...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何谓解开”身见”结?
烦恼有两大类∶认知方面,与情意方面。
身见是认知方面的错误。
情意方面的错误,有认知与习惯支持。
认知改了,习惯不一定马上改。
初果没有我见,但还有我慢等烦恼。我慢是恃己凌他、与人比较。无明是不与四圣谛相
应,我慢属于不与四圣谛相应的范围,有学圣者还没有断无明,就会有我慢。
i********7
发帖数: 808
7
恩,根据杂阿含经,似乎与他们教的不同,很不同
但是我应该是说错了,对于不执取,不。。。,不。。。。,
直接的原因应该是离贪爱,所以应该是修出世间八正道,而达到的。
而四念处可以导向出世间的八正道
关于法念处,个人的感觉是目前可以先不用讨论
如果身念处能有成就,就是一大突破了
前面几个念处都还没有,就先不要就自己无法理解的纠缠了吧。。。
杂阿含经和相应部的经文,都是讲次第起
四圣谛次第起,四念处次第起,七菩提支次第起,八正道次第起
除了一篇相应部还是杂阿含经,记不清了,有说四圣谛是顿悟,不过和诸多经文不吻合。
i********7
发帖数: 808
8

:下引经文,也是将「明」与断苦、心解脱等同。
:杂阿含5经
: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于色爱喜者,则于苦爱喜;于苦爱喜者,则于苦不得解脱、不明、不离欲。
: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断苦。
: 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断苦。
:于色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得解脱者,则能断苦。
这段经文就在讲,对于色,要先知,先明,才可以离欲,才可以断苦,次第再次摆在面前
“于色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得解脱者,则能断苦。”
:相应部22相应第24经/证知经
: 「比丘们!不证知、不遍知、不离贪、不舍断色,则不能有苦的灭尽。
:不证知、不遍知、不离贪、不舍断受,则不能有苦的灭尽。不证知想……不证知、
:不遍知、不离贪、不舍断行,则不能有苦的灭尽。不证知、不遍知、不离贪、不舍断识
:,则不能有苦的灭尽。
这段经文也是在讲,先知,然后才能离贪。都是要先有明,才可以离滩断爱, 最后才
可以断苦
完全符合转法轮经的次第,先知四圣谛,才修四圣谛,最后证苦的灭,也就是完成四圣
谛的第三转
S**U
发帖数: 7025
9
主张初果断无明的一大问题,是相应阿含没有任何经文如此说。
相应修多罗对初果的描述,有∶
远尘、离垢
得法眼净
见法、得法,
知法、入法,
于正法中得无所畏
度诸狐疑,不由他知,不因他度
见法是见四圣谛。那么为什么经文不说断无明呢?或者在「明」的定义中,包括「见法
」?主张初果断无明的,应该思考这个问题。
见法这个词,也用于证阿罗汉的经文。可见见四圣谛通于证阿罗汉果。
有意思的是,大家熟悉的「断三结,谓∶身见、戒取、疑」说法,我在修多罗部分看到
的北传经文,南传不是没有对应经,就是对应经属于相应部之外的三部。
杂阿含390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若诸沙门、婆罗门于此苦圣谛不如实知,此苦集圣谛不如实知,此苦灭圣谛不如
实知,此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此非沙门之沙门,非婆罗门之婆罗门,彼亦不于沙门
义、婆罗门义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若沙门、婆罗门于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圣谛如实知,此苦灭圣谛如实知,此苦
灭道迹圣谛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沙门之沙门,婆罗门之婆罗门,于沙门义、
婆罗门义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新人求对治疑虑
阿含经说,佛说法是为了苦的熄灭,正向涅盘。
又说,正法是当下可见。
对于自己无法验证,或是与苦的熄灭无关的经说,先搁置。而尽力验证苦的熄灭。
初果的四不坏信,也是从自身观智,以对四圣谛的信心为基础而生。初果对于‘正法只
住500年’的说法,不一定有信心。即使是阿含经,也无法保证每一经都是佛说,但只
要包含了正确的灭苦之道,就足够了。
peer reviewed 的学术期刊中,论文也不是每一篇都经得起证伪,但在反覆的验证中,
对科学的理解就增加了。类似的,佛法也是要反覆的验证灭苦之道,理解什么是解脱法
,什么是不解脱法。从验证中断对四圣谛的疑惑。其他的疑,无关解脱。
Y**u
发帖数: 5466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劝诫各位佛弟子
☆─────────────────────────────────────☆
Psoliton (Psoliton) 于 (Wed Aug 29 05:01:26 2012, 美东) 提到:
各位佛弟子,
如果你们是抱着寻求从苦中解脱的意愿来学佛,我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体会。另外,我
会随时加入遗漏的感悟。
(1)学佛的目的:唯有“从苦中解脱”这一个目的,唯有树立这个独一无二的目标才
能导向你接触正法;带有任何其他目的的一般都会带有各种各样的欲求,其结果就是各
种邪法,外道和魔法向你扑面而来,你却无法辨别。一定要放下其他的贪欲去学佛,切
记切记。
(2)向谁学佛:我们说学佛,自然是向佛陀学佛,所以必须对佛陀有不坏的净信。佛
法的道理必定不存在什么与时俱进的问题。一旦有某位号称他所讲佛法是与时俱进,那
是对佛陀圆满智慧的诽谤。所以必须深入最接近佛陀本怀教义的经典。现如今佛教经典
浩如烟海,唯有四部阿含经是公认的接近佛陀本怀教义的,而杂阿含又是四部阿含的母
本。所以诚心奉劝各位佛弟子从读杂阿含开始。读杂阿含的感觉就像是在亲闻佛陀讲法
,无比受益和殊胜。下面是我上传在dropbox...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何谓解开”身见”结?
☆─────────────────────────────────────☆
cpath (秋十三) 于 (Fri Sep 28 21:27:23 2012, 美东) 提到:
何谓解开”身见”结?
初果要解开”身见”结,这就是”无我”了吗?
也就是,从此以后彻底”无我”吗?
请大家帮我厘清。
☆─────────────────────────────────────☆
fsbd190504 (flow) 于 (Fri Sep 28 21:47:45 2012, 美东) 提到:
什麼是有身見?
誤將所見的五蘊身、心現象,理解為[恆常、自在的]「我」(atta),這種錯誤的見解
,就是“sakkāya-diṭṭhi",即「有身見」。此巴利語彙是由“sa-"、
“kāya"、“diṭṭhi"三者複合而成。接頭詞“sa-",有「可見的」、
「存在的」之義涵;“kāya"意指「聚集」、「蘊」、「身」;“diṭṭ
hi",則是指「邪見」、「錯誤的見解」。當“sa-"與“kāya"結合構成“sakk... 阅读全帖
b**d
发帖数: 7644
13
你自己注意观察一下,有人说四圣谛,
你问问他们,四圣谛与实修有何关系? 实修在做什么?
多半从”苦”开始就乱说一通。 苦集苦灭,含混跳过。
然后,方法呢?
就跟你扯空、空性、自性,非常高深,让你崇拜起佛法,
高深到让你痛不欲生,今生当下偷偷发誓,放弃佛法。joke
苦从哪里来? 我认为从执着而来。 不是从无常而来,无常是一个fact,everybody
knows. 一切都在变。 I agree. I know. 所以扯到空性,自性,因为看到一切是空,
就不会再执着,因为没有东西可以执着。
关键更在于, 空性和自性是不是实像? 无常和空性是不是一个东东? I do not know
. But I am interested in learning. 俺觉得,只观无常是部究竟的。 It is part
of 实像,but there are more things
z**n
发帖数: 22303
14
【八】
我想我之前曾简短讲过这个
龙树菩萨写了【中观论】
他在礼敬的部分写道(仁波切以藏文读诵)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意思是 佛陀是唯一的 是最殊胜的说法者或老师
这不只是种虔敬的表达
也不是诗意的写法
佛陀是殊胜的说法者或导师
藏文称为‘嘉华滇巴’这句话其实是有要义的
任何非佛者
包括十地菩萨在内 都没有佛那样的功德
那实际上是佛的十力之一 第十力是非常殊胜的力量
显然的 不要说我们
像我这样试图在此授课的人
就连十地菩萨都没有这个力
当像我自己这么平凡
有污染的有情众生 当我们教法时
会用很多很多的方法 这其中的大部分方法
都是很平凡的 有污染的
首先 如果你不小心 动机会是来自于
想要得到权力 财产 徒众
供养那类的污染
但即便如此 非常偶尔的时候
像我这样的人偶尔也会有 某种慈悲心 真心
为了利益他人而给予教法 不殊胜的老师可用的方法
基本上我们就是猜测
你...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破“西藏文化谈”种种谎言 zt
两位德国人作者认识达赖喇嘛,是从邀请他参与研讨会开始,后来大量的袅盂P思考达
赖与藏传佛教的材料。作者没有宣称自己修习过佛法,难怪作者对最基本佛教道理都弄
错了。简单的说,是纸上谈兵,错了而不自知。这牵涉到研究宗教的一个基本问题∶宗
教的核心,是超常的主观经验,不管这经验是佛法的觉悟,或神教的见到神、圣灵充满
,没有经验的人要谈论,只能谈外在能看到的,要谈内心的经验,连瞎子摸象都不如;
瞎子至少摸到象了,而没有宗教体验的人,除了自己的意见,什么都没体验到。这种对
主观经验的全然无知,会导致解释外在现象时严重错误而不自知,因为他没有更好的参
考物。
本书对最基本的佛教道理-四圣谛的意义都弄错了。第一部的结语说∶「佛教从一开始
就把女性特质看成与解脱相反。这种对女性特质的负面评价,是佛教最基本的教条。这
是四圣谛不可避免的结论,因为第一圣谛就说生是苦,生必然带来老病死忧悲苦恼。而
女性有生育与养育的弁遄A打开轮回的通道,因此是男人以及人类发展灵性的最大障碍
。」这段前半部是对的,后半部不但没有任何经论的根据,而且违反了佛陀多次宣说的
十二支缘起。佛陀说生的原因,是「无明」与「贪爱」,不是什...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调心的过程

发信人: GWZW (GWZW),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调心的过程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Aug 24 12:03:58 2013, 美东)
我了解很多人如上认为,把涅盘看得太太困难,太过于遥不可及。
但要断疑,凈信不疑,没有现观,说不过去。
主要是现观四圣谛,也没那么难。
我认为是基础的、必要的工夫。
我还是认为要现观四圣谛(苦、苦集(缘起)、苦灭(涅盘)、道)。
其实,观察缘起后,修习八正道,出离、正思惟,暂时体会苦灭,应该没那么难。
南传有人也如我这么认为。初果,会体会涅盘,以涅盘为所缘。
没关系,听听就好。
只要修行方法正确,走到就知道会不会体会涅盘了。
法友可能误会我的意思,
我的意思是,
空三昧的清凈,不坚持是 “初果体会涅盘”,因为也可能是三果的情况.
可对于, 初果会体会到涅盘,这一点,还是有一点点坚持的。
z**n
发帖数: 22303
1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觉悟战士的修行次第--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演讲录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pr 15 15:01:36 2014, 美东)
首先,第一件事我要向这里的老面孔先说声:大家好!然后对新面孔也说同样的话。我
非常高兴能再回来见到大家,见到很多新的朋友。
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没有和台湾佛学界的朋友接触。当我在国外的时候,台湾的一
些朋友对我相当有兴趣并天天打电话给我,让我都不能睡觉,要求我一定要到台湾来给
一些教授。我自己虽然并不了解很多的佛法,但因为这么多的朋友这么热情而殷勤地请
我,所以我决定还是要来这里,尽量把我所知道的有关佛法的知识奉献给大家。
这次的课程中,会讲到轮回是战场,里面牵涉到“战士、武士”,也许是我看过很
多日本武士道的书,或者是中国的功夫片看多的缘故,无论如何在这次的教授里,我会
用很多跟战斗性有关的字眼,这种字眼对于很多正统的佛教徒来说,可能你会觉得非常
地惊讶!在这个课程里,你会...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的涅盘与净土
大家有意见吗?
----------------------------------
人因有无明,所以最后生出生老病死,且在轮回中转来转去,受苦不停,人如能除无明
,自然不会再有生老病死,自然再也不会有轮回转世之苦了。佛教徒最怕这个轮回,因
轮回有生死之苦,如再生在某一道中,仍会再有死。再有死,仍会再有生,如此生生死
死,死死生生,真是痛苦无穷了。佛教所讲的「得解脱」,便是想从这个苦的轮回脱离
解放出来。
从生死轮回的道理推演结果,佛教徒憧憬着有那么一个境后(或说人修到某种最高状态)
与梵天神互相接合的一种境界,叫做「梵我一如」(或称梵涅盘)。佛教既不信神,因此
,原有的涅盘内容也必须予以澈底改革,以合乎佛教的宗旨。于是,佛教所讲的涅盘,
自然没有梵天,也自然变为一个所谓无生、无死,一切烦恼永尽,不再有生死的地方了
。因佛教徒惧怕生死轮回,不再有生死之处便是他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涅盘的梵文是Nirvana,有各种解释:Nir是「不」之意,Vana是「织」之意,全句是:
涅盘即是不织不死,断去烦恼之意,「烦恼(Kilesa)」在佛教中又称作「惑」,指恼乱
心身的精神作用而言。Nir是「不...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粗浅的问关于轮回

但生物,可能….应该….指动物类。 因为所称地狱恶鬼畜牲….都是动物类。
有,
有目前最可靠,最可能是佛陀亲说而被弟子传下来的杂阿含经为依据。
例如:
大正藏 杂阿含四四二经
大正藏 杂阿含八三五经
也不一定要死后才成地狱、畜牲、恶鬼。
佛陀有时称活着受到苦,也叫地狱、恶鬼、畜牲。
例如:
大正藏 杂阿含四○一经
----------------------------------------------------------------------
大正藏 杂阿含四四二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以爪甲擎土已。告诸比丘。于意云何。我爪甲上土为多。此大地土多
诸比丘白佛言。世尊甲上土甚少少耳。此大地土甚多无量。乃至算数譬类不可为

佛告比丘。如甲上土者。若诸众生。形可见者。亦复如是。其形微细。不可见者
。如大地土。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学无间等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陆地。如是水性亦尔
如甲上土。如是众生.人道者。亦复如是。如大地土。如是非人亦尔
如甲上土。如是生中国者亦尔
如大地土。如是生边...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的问题
:: 不知可否请教,大概何时这个胜义谛和世俗谛开始取代四圣谛在后来的佛教里广为
流传
:: 的?
是不是说,何时开始一直纠缠在讨论--胜义谛和世俗谛,而不讨论四圣谛?
我试着回答看看。
g*******r
发帖数: 1414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的问题
谢谢
我原来只了解胜义谛和世俗谛的最先来源是奥义
但奥义,是婆罗门的经典,而且世尊是某种意义上不提倡“阶级”“层次”划分的
所以我是比较奇怪何时这两者被引入佛教的。
我个人只是感觉把这四圣谛分开比较confusing,让人困惑,且对把苦谛说成世俗谛,
灭谛归为胜义谛比较困惑。四者应该是合在一起成为终生修为的意境与挑战。看到现在
很多对经文的讨论在提及两者之间的辩证,非常复杂却又没有超出四圣谛的实质内容,
那又何苦分开讲呢。
S**U
发帖数: 7025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判断佛法的标准 (转载)
“早期”“依法、依经、依律”的结集,是由有修行的大德集体来判断法义,不是个人
依法义判断。部派的分裂,是在结集时僧团对于法义的见解无法达成一致,之后的结集
就是部派的。如现在南传有六次结集,后面的结集都是部派的。所以这个历史上曾经存
在的标准无法继续成为佛教界共识。
杂阿含的「修多罗」部分,法义以四圣谛为主。这一点从汉传杂阿含经的组织-以苦谛
、集谛、道谛编排来看,十分明确。"依经"从法义说,就是依四圣谛。
部派的分裂,标帜著各部派信奉的经典不再有共同的标准。从三法印到大乘的一实相印
,可以看成曾经采用过的法义标准。
如果从法义看,楞严经的七处征心,见性常在,与杂阿含经的主张相违。阿难是七处征
心的当事人,第一次结集时怎么会不把这件他印象深刻的事诵出,结集入阿含经?

定义,而是以“历史真实”来定义。这种标准,对俺来说,有点儿绕,有点儿不符合佛
教的精神。S兄主贴用了“早期”“依法、依经、依律”,不知道是现在已经变了,还
是一直延续了传统的
判断标准?不知道这个标准是历史上唯一的标准,还是只是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标准?关
键之处不能马虎,请S兄谅解俺吹毛求疵。
c***h
发帖数: 2262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来点儿真格的---断
发信人: stonebench (stonebench),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来点儿真格的---断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Aug 18 16:31:37 2014, 美东)
在哪里断。 深奥的问题。
我也不知该怎么说,说的也不ㄧ定对。
姑且试试。 与”怎么断”合在一起说。
(从身、受、心、法为主轴说起,仅是方法之ㄧ而已,仅能当参考)
由对五蕴的贪断起。
1最容易的是色,先观察到色是什么,色的特性(四大与无常),如实了知。
(很细微,非有相当”定”才能观察仔细,看到四大无常)
先由简单的做起,观察容易观察的。E.g.呼吸、行走。
念住于所观察目标,不飘移。然后这样的”定”力加强了,可继续观察更细微的目标。
e.g.观察一呼ㄧ吸,念住不飘移。
再观察气在鼻孔的摩擦力变化的细微情况
再继续细微观察每次呼吸是否长短不ㄧ。
再继续观察每次呼吸冷热变化,肺部扩张收缩的细微情况
再继续观察更细微,气ㄧ吸进来,气贯全身的情况。
(通常这样观察,都会有气功的情况产生)
这时应该可以...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跟阿羅漢有什麼區別?
佛跟阿羅漢有什麼區別?
學佛釋疑(三)影音連結
今天我们要来探讨一个题目:有人问到佛跟阿罗汉有什麽区别?
为什麽会有人有这个问题出来?因为少部分的学术界人士,他们认为阿罗汉就是佛,这
样对吗?很明显这是不对的。那为什麽会有这个误解呢?因为在《阿含经》里面,佛有
提到说「祂也是阿罗汉」,所以学术界有些人士才会误认为阿罗汉就是佛,这是把数学
的包含误认为等号的结果。
我们先来看:阿罗汉到底有哪些定义?阿罗汉如果直接翻译就叫作应供,又称为杀贼,
或称为无生,一般民间有时也会把阿罗汉简称为罗汉。如果以声闻的修行果位来讲,是
从初果丶二果丶三果丶四果;当他证得四果,也就是在声闻人的最高果位时,他就是阿
罗汉。阿罗汉是依照 佛所教导的四圣谛丶八正道,他在蕴丶处丶界里面去作观行;他
去观一切法苦丶空丶无我丶无常,渐渐地丶慢慢地去断尽三界贪爱;从断我见断掉我见
烦恼,再来断掉我执烦恼,所以在这一生舍寿的时候,他愿意将自己丶自我把他灭尽;
所以当自我灭尽以後,他就不在三界中出生,所以就脱离生死轮回的苦,就直接入无馀
涅盘,这样的一位圣者,我们就称他叫作阿罗汉。所以阿罗汉是经过须陀洹丶斯陀含和
阿那含,来...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南传的自相与共相
问 :佛陀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那么为什么佛陀不在一开始时就教导所
有弟子发愿成佛,以便人人平等,没有佛陀、辟支佛、阿罗汉等的差别?
帕奥禅师帕奥禅师答 :根据南传三藏,有两种相:自性相及共相。共相指的是无常、
苦、无我这三相。如果禅修者辨识内在与外在的究竟名法与色法,他会了解内外的名色
法都是无常、苦、无我的。那时,一切都是平等的。虽然它们都是无常、苦、无我的法
,但是有些无常、苦、无我的法与领悟四圣谛的观智相应;有些无常、苦、无我的法不
与领悟四圣谛的观智相应。有些无常、苦、无我的法与一切知智相应;有些无常、苦、
无我的法与上首弟子觉智相应;有些无常、苦、无我的法与大弟子觉智相应;有些无常
、苦、无我的法与普通弟子觉智相应。从这角度来看,它们是有差别的。
======================
大家注意不要以共相否定自相,否则把两个范畴的东西混起来就是一锅粥了。
P******n
发帖数: 329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妙法莲华经 简介
不清楚来历,却说“确有初果阿罗汉这个说法”?
佛法的最终目的是成佛,这个说法有来历吗?
阿罗汉与佛的区别,在阿含经里写得清清楚楚,可不是什么有没有救助大众的菩提心,
而是佛对四圣谛八正道是自觉自悟的,而阿罗汉声闻弟子是佛教导后才知道的。而且他
们所证的解脱是没有差别的。请看中阿含经145经里的一段:
梵志瞿默目揵连即问曰。阿难。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
脱。此三解脱有何差别。有何胜如。
尊者阿难答曰。目揵连。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脱。此
三解脱无有差别。亦无胜如。
以及杂阿含经75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比丘于色厌.离欲.灭.不起
.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不起.解脱。
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比丘亦于色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如是受.想.行
.识。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比丘。如来.应.等正觉。阿罗汉慧解脱有何
差别。
比丘白佛。如来为法根.为法眼.为法依。唯愿世尊为诸比丘广说此义。诸比丘闻已。
当受奉行。
佛告比丘。谛...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7
发信人: goldwater (金水),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绞尽脑汁我终于悟出来 -- 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Dec 15 21:54:00 2014, 美东)
再看一次你说的,”我看到,和我执着于我所看到的东西,哪个会造成因缘和合?”
我觉得你的问题有点怪
“我看到” “我执着于我所看到的东西” 应该都属于因缘和合,而不是造成因缘和
合。
我是如下这样看待 不一定对 仅供参考
“我看到” 是 眼触
然后 事情是这样
“触” 当然是外界的因缘和合 可有何重要? 一会见到这 一会见到那
这时 我是认为不重要。没多介意
“触”之后呢? 会有苦受乐受,看到俊男美女心里就舒服,看到丑的有些不舒服
“受”也是因缘和合
….这有点问题了………好 再说 我也先不管他们
(有”触”也未必有”受”,还要有”缘”,缘起)
苦受乐受之后呢? 会有喜欢乐受,喜欢俊男美女。 排斥苦受,不喜欢丑的。
坚持如此,总是如此
...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空"和"断见"有什么区别呢?
小弟所謂的三转法轮是專指 佛陀一身說法的三個階段 :
1. 阿含期 (佛在此階段說法重於現象界)
2. 般若期 (般若經典宣說,般若就是現象界背後的"它"的体性,但絕不是"性空唯名")
3. 唯識方廣期 :宣說種智,如楞伽經等.
您說的阿含里的三转法轮是指四圣谛的三转不同, 四圣谛的三转有何不同處 ?
c***h
发帖数: 2262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罗汉,杀贼,无生

好的
我说的不一定对,只能依我的看法,仅供参考。
我所知,佛陀所说果位是自证。
所以基本并无要到哪里证果,而是要到哪里学习或修行,让自己能自证果位。
如果自己不知道是否解开 疑结、身见结、戒禁取结
也就是对四圣谛有所怀疑,或认为四圣谛还不行,还有更高深的东西。
通常就是功力还不行,或没有走对路,知见不正确。
如果熟知阿含佛陀当时的教导,
通常问他一些问题,看他的回答,如果走错路,外人应该可以大约知道
但如果真是初果圣人,我们也不知。
如果很接近初果,我们应该也不知道,可能只有另一个真的初果圣人经历过的人知道。
如果自己不知道是否断了欲贪,证三果,还怀疑,那内观功力也太差了。
贪念是否有起来都不知道,那一定不是三果。
问题是有些人自己内观错路,观念不对,正见不足,以至以为自己欲贪断了
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这时应该确定自己修行方法是否正确? 是否是佛法? 正见、正念是否足够?
所以正确方法很重要。
我所知,只要方法确定正确,不会不知道自己是否断欲贪。
但我想大家关心的应该是:
若有人自说自己证了几果,那怎么办? 要不要相信他?
于是大家就希望有个公证的第三者,希望他能认证某人是否得了某果... 阅读全帖
r*****e
发帖数: 176
30
录自:缅甸帕奥禅师(Pha-AukSayadaw),《止观禅修的指导与问答》,第三届帕奥禅
修营期中2000.5。
问:(以下这些问题一起回答)
一、在佛陀的时代有菩萨吗?如果有,他是否证悟任何道果,或者他只是一个凡夫?
二、为什么圣者(ariya)无法成为菩萨?
三、声闻弟子(savaka)能改变心意作菩萨吗?若不能,原因何在?
四、若遵循禅师的教导而修行,禅修者能够证悟须陀洹道果(sotapatti-maggabana
and sotapatti-phala-bana)。禅修者能否因为行菩萨道的誓愿而不证入道果呢?
答:在证悟道果之前,禅修者可以改变心意。证悟道果之后就无法再改变心意,因为根
据佛陀在许多经中的开示,「道」是一种「正性决定」(sammatta-niyama固定法)的
法则。此固定的法则说:须陀洹道(sotapatti-magga)能产生须陀洹果(sotapatti-
phala)。须陀洹能成为斯陀含(sakadagami),但不能退为凡夫。斯陀含能成为阿那
含(anagami),但不能退为须陀洹或凡夫。阿那含能成为阿拉汉,但不能退为斯陀含
、须陀洹或凡夫。阿拉...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尊者阿姜查: 解脱之钥 (转载)
戒、定、慧
我个人来说,我没有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已经可以修了。了解正道从戒德开始,就足够
了。开始有戒德(sila)很优美。中间有奢摩他(samatha,定)很优美。最后有智慧(
panna)很优美。随着你修行的深入,它们就出现了,虽然你仍可以把它们看成修持的三
个并列部分,它们却是一体的。训练的先决条件是戒德,其实也需要智慧,但我们一般
说修持从戒德开始。那是基础。只是智慧是决定戒行有多成功、多圆满的因素。你需要
观照自己的言行,探索因果,那都是智慧的作用。你必须依靠智慧确立戒德。
根据理论,我们说先有戒德、奢摩他,后有智慧; 不过我对这个作了思考,觉得智慧是
所有其它方面的基础。你需要完全理解你的言行对心的影响,理解有害效果是怎么来的
。你用智慧作向导,经过推理思考,把握净化你的言行。你的言行同时受善与恶的心理
状态影响; 了解了它们的不同特点,就看见需要修的地方了。你会看见,要培养戒德,
就得行善弃恶。一旦心放弃恶行、培养善行,会自动朝内走,变得坚固稳妥。当心对言
行不再有疑惑与不确定时,便不再动摇,为固守奢摩他提供了基础。
这个坚固的定力又形成了修持中更有力的第二个能量来源,让...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问问关于“过失”

有的 很多
可能 我们被后世人做贼喊捉贼,天天喊,弄烦了,
因此连带对”谤佛” 也很烦了
杂阿含 95 102 104焰摩迦有邪见 106 116 281 …
多处说不要谤佛
看起来就是佛陀没说过这样的话,却以为佛陀说过,
或扭曲佛陀说的话
可见佛陀对他说的话,要求很严格,
当时大家都紧张 不得把佛法说错,都说这是谤佛。
相对后世伪造经典谤阿罗汉,却到处喊谤佛墬地狱,做贼喊捉贼,实在差太远
1278 说谤阿罗汉墬地狱受苦
不过,这不是修多罗,看来有神话色彩,有后世加油添醋的味道。
也可能是,会谤阿罗汉,就已远离正法远离四圣谛,知见不对。
远离四圣谛(苦集灭道),必受苦。所以说墬地狱。
我认为佛陀修多罗很少说神话里的地狱如何,而是当下受苦。
t******g
发帖数: 17520
33
禅修前行
我现在解说如何修习禅定。开始前,跪下来,双手合十置于心前,虔诚礼敬三
宝,口诵下文:
Arahaṃ sammā-sambuddho bhagavā:
Buddhaṃ bhagavantṃ abhivādemi
薄伽梵[7]是阿罗汉、正自觉者:
我顶礼佛陀、薄伽梵。(一拜)
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
Dhammaṃ namassāmi.
法由薄伽梵善说:
我崇敬法。(一拜)
Supaṭ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Saṅghaṃ namāmi.
薄伽梵的僧伽弟子行道正善:
我礼敬僧伽。(一拜)
以你的意、语、行表达对佛陀的敬意: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a.
礼敬薄伽梵、阿罗汉、正自觉者。 (三遍)
归依三宝:
Buddhaṃ saranaṃ gacchāmi.
Dhammă...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正释唯识与中观千年间之误解
正释唯识与中观千年间之误解
古今甚多学佛人, 不解唯识与中观间之紧密相连关系, 误以藏密应承中观为真正中观,
然藏密应承中观是以意识为主体而强套如来藏中道体性之误会假中观, 并不符合真正中
观是以如来藏中道体性的论述 (中观般若宗所宗奉之三论 ---中论(龙树)丶百论丶十二
门论(龙树) ---皆依空性心如来藏之体性而破外道执有执无 ) , 以下开示简明的说明
唯识与真正中观间的正确关系, :
===
佛门之中自古以来一向存在空有之争,然而空有之争乃是未悟错悟者间之戏论,唯有言
说,都无实义。若行者能於大乘法上明心证悟之後贯通三乘主旨,通达佛法修道次第者
,便绝无空有之争可言,如实通达故。
一直有诸未悟学人错会唯识宗义,谓唯识主修心有,名为有宗,另谓三论宗(般若宗)依
方等般若宗义,名为空宗; 然此等判断实非正义,曲解正法。 後世末悟错悟佛子更执
此宗以破彼宗,遂成空有之争。,然实二宗皆同一宗,第以浅深有别,实无二致,皆因
未入正理,故生误会,而生诤论 ,达者了知二宗无二,皆是空性中道正理,无可诤论者。
未悟之人不解般若所说乃是空性 : 般若非谓遣之又遣丶一法不立之空也.
般若方等经...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35
随佛法师Bhikkhu Vūpasama著
选录自 《原始佛法与佛教之流变》© 2010
一、云何是生、灭法
生、灭法的说法,在佛教界是多数学人都听过的讲法,最让人耳熟能详的说法,是
记载在《大般涅盘经》1卷下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是
释迦佛陀在入灭前,提醒弟子们的教导。
甚么是生、灭法?根据《相应阿含》的说法,色、受、想、行、识等五阴是生法、
灭法。见《相应阿含》256经:
「所谓明者是知,知者是名为明。又问:何所知?谓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
知;色无常,色无常如实知;色磨灭法,色磨灭法如实知。(受……;想……;行……
;)识生、灭法,识生、灭法如实知;识(无常),识无常如实知;识磨灭法,识磨灭
法如实知。」
除此以外,在《相应阿含》与《相应部》的说法中,色、受、想、行、识等五阴的
生法、灭法,也说是色、受、想、行、识等五阴的集法、灭法。见《相应阿含》103经
、《相应部》『蕴相应』89经:
《相应阿含》103经:「于五受阴,增进思惟,观察生、灭:此色,此色集,此色
灭;此受……。想……。行……。(此)识,此识集,此识灭。于五受阴如是观生、灭
...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何见五蕴无常?

Nod 我也认为是这样
内观可以很多种 可以这样观那样观
印度当时外道也很会禅修 一点也不逊于佛教徒 不可避免总会内观到一些东西
他们所见难道会与佛陀或佛教徒所见不一样吗?
我认为是一样
每个人同样禅定 同样内观自己的身体 就见到一样的东西 : 生灭 生
各种由粗到细的生灭
定力够了 可见到很缓慢的生灭: 生 住 降 灭
也可注意”生态” 也可注意”灭态”(消融)
我个人是认为 只有”正观”才是佛陀所教 才算佛法
但到底怎样算是与外道不共的内观?
我个人浅见是 要与四圣谛相应相关
于是探讨 到底怎样算是与四圣谛相应
(我的看法不一定对 仅能当成参考)
c***h
发帖数: 2262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何见五蕴无常?

我某些看法与lingsu法友相同 (我回答的前一帖)
法友说得太过紧绷 或可能带有既定的观点影响”如实观”
也很可能发生 是要注意改善 感谢提醒
内观可以很多种 可以这样观那样观
印度当时外道也很会禅修 一点也不逊于佛教徒 不可避免总会内观到一些东西
他们所见难道会与佛陀或佛教徒所见不一样吗?
我认为是一样
不管佛教徒 非佛教徒 如实观之 所见都一样
(也有人认为“内观”是外道不曾有 只有佛陀佛法有内观
也有人认为 “内观”外道也有 只是佛教的”内观”较特别。我认为有道理
当然 我的看法不一定对 )
每个人同样禅定 同样内观自己的身体 就见到一样的东西 : 生灭
各种由粗到细的生灭
定力够了 可见到很缓慢的生灭: 生 住 降 灭
也可注意”生态” 也可注意”灭态”(消融)
不管特别注意甚么
我个人是认为 只有”正观”才是佛陀所教 才算佛法
但到底怎样算是与外道不共的内观 : 正观 ?
我个人浅见是 要与四圣谛相应相关
于是想探讨 到底怎样算与四圣谛相应?
也可能在”无常”上 佛教与外道并没有不同 而是接下来的观察有所不同
(我的看法不一定对...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何见五蕴无常?

扩充法友所述
(我说的不一定对)
当内观色受想行识无常的时候
不可避免 初期会观察到由粗到细 由快到振动瀑流到慢动作生灭
不管当时印度外道或佛陀都会观察到生灭 然后震惊
但是 会停在这里 从此心里寂静,无贪嗔痴,无我? 不会
会有一种观察的角度或方法 引导我们这样观察下去
通常观察到生灭,会先认为无我,色中无我
但是很奇怪 观察到生灭无常后 佛陀是要我们先注意苦 不是无我
可能这种无我是一般人都会认识的 但是苦及苦的理由却未必
佛陀的教法不共当时外道的是四圣谛 佛陀的伟大在于提出四圣谛
如果扩大说无常 单纯一个杯子的快速生灭无常或造出来被摔破 人世事物的无常 有
何苦可言?
一点都没有
而且一个杯子放在那里 本来就无我
那么这个色受想行识 到底是怎样的五蕴 才说无常会苦
佛陀阿罗汉解脱后 也会看到自己身体的生灭 一个杯子的快速生灭 想的生灭 …
会苦吗? 不会 因为心不沾黏 解脱
心沾黏住 是贪爱
是”五取蕴”的生灭无常是苦 无常即苦
简单说 是贪爱的生灭 贪爱灭了 又再升起
贪爱生起 细分就是五取蕴生起
是贪爱(五取蕴)生灭...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正当的问题
很同意你的看法
发信人: freeman08 (心树),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正当的问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Dec 14 22:40:26 2016, 美东)
很同意
”只是听过”或只是理解, 都不是原文说的破无明
如果只是理解四圣谛、因缘法、佛陀到底教我们甚么, 好像有人叫 “开法眼”。
也就是以前不理解佛陀圣道,现在明白了,理解了
如果是真的 阿含说的“如实知”,“无间知”,“现观” 苦集灭道、五蕴不实而生(
或叫因缘生 因缘灭)
虽然是阿含经中小小一句话,那不得了,这在现代已经很稀有了
首先,现代学佛法的人(除了南传),可能很少有人照佛陀说的”现观”五蕴
(虽然心经一直这样说,但我觉可能很少人准确这样做,大多是净土老实念佛,或禅宗
参话)
再者,”现观”五蕴的甚么呢?
可能很多是乱观,后世祖师教了一堆法门,但很少人照佛陀说的”现观” 无常、无常
如何引发苦(集)
一般会观察到生灭,然后就很高兴得了不起了,如果还有初禅的宁静喜悦那就够骄傲,
走路有风了。
可那只是初步,基础马步
佛陀教的是了解苦,苦的来由,灭苦之道。 这方面应该多...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中“空”的含义

也就是如何灭苦
佛陀说,我所教导的只有苦与灭苦
你是在问,”何谓佛法”了
总合阿含,一句话,四圣谛
我借用佛陀在须深经的回答,及佛陀成佛过程来回答
首先,要理解因缘法、现观(内观、如实知见)因缘法 (法住智)
观察苦(惶恐)怎么形成(集) 苦(惶恐)怎么寂灭 (灭)
其实也就是现观五蕴的运作(苦、惶恐),不实而生,因缘所生因缘所灭,如梦幻泡影如
露亦如电
但这有难度,要有一定程度的定慧,一般的观察无法有效现观五蕴(或因缘法)
定 : 近行定 初禅~四禅
慧 : 方向对准涅盘 (灭苦,灭掉惶恐),体会它。也就是四圣谛、因缘法、八正道
先观察到集、灭 (因缘法,法住智)
但这还不能断贪爱,断苦(惶恐)
要时时正思维 味患离,培养强大出离心(离苦,离惶恐 的心)
时时现观集灭,正思维味患离, 培养智慧的积粮,
时日久了,突然断贪爱,然后断无明,自证圣果,究竟灭苦(惶恐)。
有些人很快,可能出离心很强大吧,有些人较慢。
佛陀由观察因缘法到解脱,一夜
舍利弗,两周
大目健莲,一周
多数人,有一搭没一搭。
佛陀提出”四念处”的方法现观五蕴(因缘法)
佛陀遗教是要大家修习”四念...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中“空”的含义
发信人: freeman08 (心树),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佛法中“空”的含义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Dec 30 11:17:53 2016, 美东)
法。
”)
很同意你说的,可行性上不会由较难的”无我”或”非我”入手,而是由简单的先入手
简单的,这个非,那个非
但我的体会又稍有不同,是这样的
(我说的不一定对,仅能当参考)
在阿含中,佛陀所教的佛法的修行次第由两个角度看
1 依当事人意愿与现有能力,由当事人认为简单的事项入手破解,一层一层上攻
如果比丘本身是外道,又高深禅定,那是一种入手法。
如果比丘是一张白纸,那有另外入手方法
如果比丘本身是外道,观念又错了,那又是另一种教法,需要先改正观念,其他再说
如果是一般在家众,想学佛法,那又是另一种教法,只教更简易的,稍深的几乎不太
说。
就像给孤独长者,佛陀几乎不对他说稍深的佛法。或者另一个例子:有钱公子耶舍,
佛陀开始只教他布施,不谈佛法,看他能接受多少就教到哪里,最后他成为阿罗汉
如果是一般在家众,那又是另一种教法 : 就是好好赚钱,孝顺父母家庭和乐,过好
世...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怎么样去理解跟解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呢?

凭藉著中国文化旧有的文化,往往大家都会用一个方式去理解它,也就是把“住”
这个字,把“住”这个字把它解释成执著的意思。这里面最具体的例子就是,所谓的“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那这句话形容的是说,当我们非常喜欢,比方说一段音乐
的时候,我们可能连续三天,这个音乐都不断的好像在耳朵里面都不断的在播放一样,
用这种状况来形容所谓执著的感觉。也就是,当我们的感官机制接触到外面环境的时候
,那里面一旦接触的时候,会产生种种的反应,面对著这个的反应,如果我们的反应是
把它牢牢的抓住,就好像我们刚才讲的余音绕梁三日都不绝于耳,心里面一直把这个音
乐连续放了三天都停不下来,这个我们就把它想像成《金刚经》里面的住的意思,也就
是执著。
当然在这个样子讲之下,这样子理解之下,我们对于《金刚经》里面所谓的“应无
所住而生其心”,我们自然而然会把它解释成说,心里面碰到了外面的环境的时候,哪
怕有种种的反应,但心中不会受到影响,不牵不挂犹如虚空,不会留下任何的痕迹,也
没有任何的罣碍,当然因为没有罣碍,自然也就没有烦恼,这个就是依照著“不执著”
这...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3

- 也不只是止禅 也可以是观禅
- 这也可以是身念处
- 就是觉知身体怎么动作
观禅,观察身体各种动作时,这时仍可知道好不好吃,只是先不把注意力放在这部份而已
当然,也有人先练止禅,然后才练观禅,也都可以,可能要看个人
- 这分很多层次 其实就是受念处
- 首先是要观察到触与受的分别,然后观察中间的转换过程,
- 然后再仔细观察”受”是甚么,是如何升起消失
- 然后,止观都进步了,能稳定观察不飘移,就会自然观察到"受”的来源,缘起
- 这个过程是随止观的进步,整个自然发生
我说错了,更正,应该是
首先是要观察到触与受的分别
然后再仔细观察”受”是甚么,是如何升起消失
再仔细观察”受”是甚么,是如何升起消失
然后观察中间的转换过程,
另外,我的看法是,”重点”是随着练到何处而定
例如,
只是刚开始练,那重点就是先分辨”触”、”受”
进一层了,重点就是观察”受”是甚么? 也就是观察感受本身
这又像观察”身”一样,观察四大…..黏湿滑冷热…..一大堆
“受”也一大堆……… 真的观察到假的观察到,师父一问你就露馅
这个重点也非常重要,非常非常重要
"触...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哥德尔定理
所要讲的主题是:阿含圣教的微言大义。因为对于我们来说,《阿含经》是不是在
讲常住法,实际上许多人是有疑惑的,所以我们今天要继续针对这个主题来说个分明。
在经典里面有说:法本身是不离开如,不异于如。也就是说,就是这个,法衪从来
没有变异,法不论是你视衪为空性、法空、法住、法如、法尔,都是一样。也就是说,
它代表说有一个法,在 佛陀的心目中,认为这个法是没有变异的。因此,当以一切的
众生在寻找,寻找如来到底是什么是作为所依的时候,他们并不清楚,因为以他们的证
境,无法了解如来所证得的识。所以,如来亲自说:如来有一个所依识!
在经典又说:如来因为这个所依的这个识,依靠这个识的成立,因此而说如来是梵
。为什么说如来是梵呢?如来不是梵我的那个梵,而是如来是完全清净;如来是冷,如
来是不虚有、不变异、不烦热。这代表说,如来是远离了世间一切的乐受、一切的烦恼
,而且在所有境界受里面,是可以独立的,是可以不动摇的,是可以不受一切诸境界影
响的。所以,这就是我们在说的一个常住法,衪从来对于诸法是无取、无著、无受,所
以衪不会有什么著相的分别、著相的染著,所以这样说为涅槃。
因此,如来是和二乘人的...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逍遥游
根据跟许多朋友交谈的经验,往往大家对于佛教的印象就是看破与放下。当然就是
说更极端的,也许在许多年以前,比较极端的看法就是,往往一个人在世间里面碰到了
没有办法克服的困难的时候,这个时候就选择抛弃所有的一切,出家去了,这个叫作遁
入空门。这个遁入空门的人,往往也都是号称自己看破了一切,所以就不再管这些世间
的事情。那近年来这种观念,当然由于一般的社会大众对于佛法知见的提升,越来越提
升了,大家也知道像那样子逃避的方式并不是佛教的精神;实际上,从佛教各个团体积
极地在社会上行善的这些事迹来看,其实佛教是非常的、非常的积极,并且不会逃避责
任的。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大家不再认为信佛就好像是要遁入空门这样逃避责任,可
是仍然有许多人会觉得,学佛以后学的就是要如何看破、如何放下;并且,我们也的确
在许多的场合会听到,许多人在宣说佛理的时候,往往也都说到要看破、要放下。所以
,我们有必要要跟大家来谈一谈:看破跟放下到底是不是真正的解脱?
我们首先看看,什么是看破,又什么是放下。
一般来说,当大家提到看破这个事情的时候,往往提到的就是说,叫我们不要被我
们眼前所接触到的这些境界所迷惑。比方...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寂灭中何以有乐?
我们来谈一谈“什么是寂灭为乐”.
但寂灭为乐的出处是哪里呢?我们给大家说,它是出自《大般涅槃经》。在《大般
涅槃经》里面 佛陀在临涅槃的时候,这样子给弟子们开示,佛陀说:“诸行无常,是
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佛陀接下来还说:“汝等当知,一切诸行,皆悉无常
。”最后 佛陀说:“我今虽是金刚之体,亦复不免无常所迁。”所以最后告诉大家说
:“生死之中极为可畏,汝等宜应勤行精进,速求离此生死火坑,此则是我最后教也。
”(《大般涅槃经》卷三)同样在另外一部经里面,《杂阿含经》里面,佛陀也跟弟子
们说:“一切行无常,悉皆生灭法,有生无不尽,唯寂灭为乐。”(《杂阿含经》卷三
十四)这个是寂灭为乐这个四个字的出处。
当然就是说,我们在刚看到这四个字的时候,免不了会有所疑惑:什么是寂灭?那
为什么……寂灭是乐趣吗?当然就是说,可能会直接联想到,是不是佛教在教所有的人
要舍离一切的欲望呢?
学佛其实有两个方式去学:一个是出家,一个是在家。出家的人学习的时候,其实
是按照 佛陀所规划的环境,在里面好好的去学习,学习 佛陀所教的道理;所以,出家
人以出家的方式来学习解脱道的时候,会获得...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宇宙中最伟大的工程
佛教在唐宋的时候最兴旺,到了蒙古人统治中国之后,由于蒙古人崇拜喇嘛教,因
此佛教逐渐没落;明朝初期有些恢复,但到了清朝依然崇拜喇嘛教,整个佛教就一蹶不
振了。有人也许不相信,怎么会这样?那就不妨去探究一下,佛门中最容易证得的初果
,证了没有?不然的话,至少也应该知道要怎样才能证得初果,如果连这个都不懂,那
就不能说他在修学佛法了。
有人说我身分低贱学不到佛法,那么贵为皇帝应该可以学到了吧?慈禧太后最有权
力了,她要向喇嘛学,当然喇嘛会把最高级的法教给她。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的时候,在
紫禁城的慈禧太后著急了,只会哭哭闹闹,要不然就拼命“念咒”。慈禧和李莲英都相
信他们崇拜的喇嘛国师,教他们那个不可思议的密教神咒,说一天要是能够念此“千里
杀人的灵咒七十遍”,就可以把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皇、德国的威廉大帝等等统统咒死。
庚子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破北京,有权力的大官载漪、载勋把北京九个城门紧闭,使
城内居民无法向四郊逃难,死伤累累。清朝也是一样崇拜喇嘛,所以才会有千里杀人的
灵咒,从元朝以来就一直把喇嘛教当成佛教,却不知道喇嘛教的本质根本就不是佛教!
为什么说喇嘛教不是佛教?因为喇嘛教无...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止与观

非阿罗汉,在修习之中怕缘起是对的
但阿罗汉看起来应该没有这里说的”因”
阿罗汉不”谤”大乘,就不会有古印度的大小乘之争了
阿罗汉基于礼貌或避免纷争,尽量说人好话,错误不要说得太明显太让人难堪是有的
依这篇看,这篇的如来藏好像没超越阿罗汉,最多是平手
但走错路的机会也有,因为这篇的如来藏看起来论述有误,这不叫”因”
这样说这可能要被人骂翻了
我说的不一定对,只能当成参考
这篇攻击广论,说”攻击”也太刺眼,说”讨论”广论的优缺点好了
又顺便”讨论”了佛陀所教的佛法
左打南山猛虎,右踢北海蛟龙
“成佛”的确是一切大纷争的开始,
从此之后,头上加头,贬抑佛陀生前教的佛法及佛陀圣弟子
有一说大迦叶此生是可以自己悟道成佛的,
不过较真实情况是,佛陀在半夜,等在他来的路上相迎,并与他交换衣服,
迫不急待教他佛法,让他立刻成为阿罗汉
依大乘观点,佛陀还满坏心的
这篇虽然还与其他大乘一样,贬抑佛陀生前教的佛法
不过还算好,还会说要学四圣谛(大乘目前应该没人真正在学四圣谛)、证初果,
不知该给他掌声或不该
至少他说要内观身心,不是只有念佛号 好吧,给他掌声
不过如果真的照佛陀生前教的观点证初果,...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无缘大慈 同体大悲
佛教教导要以慈悲来对待一切人,而不说爱。因为佛教看待爱,就是欣乐厌苦,
是有著贪著的负面意涵,是染污的。像《大般涅槃经》中圣教:【爱有二种:一爱己身
;二爱所须。复有二种:未得五欲、系心专求;既求得已,堪忍专著。复有三种:欲爱
、色爱、无色爱。复有三种:业因缘爱、烦恼因缘爱、苦因缘爱。】就是爱著五阴、六
入、十二处、十八界的我及我所。或贪爱五欲境界而一心一意专志追求,求得之后更是
专注沉醉其中,无力分辨己身已经被五欲境界深深地系缚住,难以出离。或者是对欲界
、色界、无色界境界的贪爱执著,于是长远劫在三界六道的善道、恶道中,生死轮回不
已。或是对于造作未来善恶报偿的诸业因缘加以爱著;对于会感生未来现行,诸多染污
业行的种种烦恼因缘加以爱著;对于会带来将来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
及五蕴炽盛等种种苦的因缘加以爱著。有了这些对自我,及种种境界的贪爱执著,就会
引生欣乐厌苦的强烈欲求或渴望,就难免造作诸业,种下未来苦果的因。
例如:解脱道中说四圣谛,就以爱为集圣谛,因为爱会导致众生不断聚集种种苦
。又如十二因缘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
...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50
佛教在唐宋的时候最兴旺,到了蒙古人统治中国之后,由于蒙古人崇拜喇嘛教,因
此佛教逐渐没落;明朝初期有些恢复,但到了清朝依然崇拜喇嘛教,整个佛教就一蹶不
振了。有人也许不相信,怎么会这样?那就不妨去探究一下,佛门中最容易证得的初果
,证了没有?不然的话,至少也应该知道要怎样才能证得初果,如果连这个都不懂,那
就不能说他在修学佛法了。
有人说我身分低贱学不到佛法,那么贵为皇帝应该可以学到了吧?慈禧太后最有权
力了,她要向喇嘛学,当然喇嘛会把最高级的法教给她。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的时候,在
紫禁城的慈禧太后著急了,只会哭哭闹闹,要不然就拼命“念咒”。慈禧和
李莲英都相
信他们崇拜的喇嘛国师,教他们那个不可思议的密教神咒,说一天要是能够念此&ldquo
;千里
杀人的灵咒七十遍”,就可以把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皇、德国的威廉大帝等等统统
咒死。
庚子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破北京,有权力的大官载漪、载勋把北京九个城门紧闭,使
城内居民无法向四郊逃难,死伤累累。清朝也是一样崇拜喇嘛,所以才会有千里杀人的
灵咒,从元朝以来就一直把喇嘛教当成佛教,却不知道喇嘛教的本质...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