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苦灭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r*y
发帖数: 706
1
http://www.dhamma.net.cn/books/ysfj/zahj50/zahj50j001-12.htm
(二八七)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
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
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
处.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
有。识缘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
。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
.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我时作是念。何法无故则老死无。何法灭故老死灭。即
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如是生.有.取.爱.受.触
.六入处.名色.识.行广说。我复作是思惟。何法无故行无。何法灭故行灭。即正思
惟如实无间等。无明无故行无。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
六入处灭。六入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
灭故生灭。生灭故老...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

“无我”,我个人的认知是,
表现在内的认知是,内在没有一个恒常的”主体”(就是我们自以为是的”我”的意思)
重要的是表现在外的思惟、行为,(也就是你这里说的问题)
表现在外是,当你做决意,发出心念时,
不会因为要保护这个”主体”,而做出”自私”的决意
(也就是会引出贪嗔忧悲恼苦的决意)
也就是,你的决意是对事务客观判断考虑。
这样就是”无我”表现在外的情况。
”无我”,你对世间的事,还是会判断、会思唯,
当然能辨别,这个人,那个人 这件事,那件事
这应该ok
问题是,这个人,那个人,这件事,那件事 在你心中怎么看待?
你的问题应该是这样?
我认为就是---- 客观看待,
一点也不复杂不难理解,简单的很。
(当然只是尽量客观,不同阿罗汉也有自己看待事物的不同考虑。)
你自己”无我”是阿罗汉,但是别人不是,
别人有苦,你当然不能制造别人的痛苦,去拿人家的东西。
这就是客观看待,你制造别人的苦,本来就不好,不该做。
没有”无他”的问题!!!!!
如果别人也是阿罗汉呢?
那还是一样客观看待。
虽然你不会制造阿罗汉的苦,
可别人的东西,当然要问别人...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
《杂阿含经》卷12〈293经〉:“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
、爱尽、无欲、寂灭、涅槃;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
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是名比丘诸行苦寂灭涅槃。因集故苦集,因灭故
苦灭,断诸迳路,灭于相续,相续灭灭,是名苦边。比丘!彼何所灭?谓有余苦,彼若
灭、止、清凉、息、没,所谓一切取灭、爱尽、无欲、寂灭、涅槃
=============
只要是涅槃,必定是无生,无住,无异,无灭的,这里的生住灭,都是指有为法,绝不
是什么所谓不生贪嗔痴。
涅槃也是非缘起的,而且是诸行寂灭,这些都是很清楚的经典原文,有些人接受不了涅
槃无五蕴,接受不了涅槃无生灭,想办法把涅槃调和成和五蕴生灭相容。
x*****i
发帖数: 1329
4
来自主题: Parenting版 - 叔本华的幸福观; 大孝( zz )
叔本华 | 自己是幸福唯一真实且持久的来源
http://cul.sohu.com/20161125/n474160868.shtml
就像富裕的国家无须依赖进口,自给自足,人民就能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人也一样,
自身拥有丰足的精神财富,对外在物质需求甚少或是根本无所求,才是最幸福的人。因
为进口的东西不但价格高昂花费不菲,又显示了对外的依赖性,但凡需要仰仗别人,就
有风险,颇为麻烦;而且,很多昂贵的舶来品实际上不过是国产货的劣质替代品而已。
总之,人们不应该期望从别人或外部世界获得太多。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而言并没有那么
重要——说到底,人只能靠自己。就像歌德在他的自传《诗与真》中所说的真理,“凡
事溯本求原,人最终只能依靠自身”;或者如戈德史密斯在《旅行者》中所言,“不论
身在何处,我们只能在我们自身创造或发现幸福。”
自己,是一个人所能成为或所能得到的最好的、也是最多的资源。一个人在自身发现的
乐趣越多,就越幸福。亚里士多德说得十分有道理,“想要快乐就得自给自足”。因为
其他一切的幸福来源,在本质上都是不确定的、不安全的、短暂的,具有偶然性,即便
是在最有利的条件下,也都不可避免地有... 阅读全帖
x*****i
发帖数: 1329
5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叔本华的幸福观; 大孝 ( zz )
叔本华 | 自己是幸福唯一真实且持久的来源
http://cul.sohu.com/20161125/n474160868.shtml
就像富裕的国家无须依赖进口,自给自足,人民就能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人也一样,
自身拥有丰足的精神财富,对外在物质需求甚少或是根本无所求,才是最幸福的人。因
为进口的东西不但价格高昂花费不菲,又显示了对外的依赖性,但凡需要仰仗别人,就
有风险,颇为麻烦;而且,很多昂贵的舶来品实际上不过是国产货的劣质替代品而已。
总之,人们不应该期望从别人或外部世界获得太多。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而言并没有那么
重要——说到底,人只能靠自己。就像歌德在他的自传《诗与真》中所说的真理,“凡
事溯本求原,人最终只能依靠自身”;或者如戈德史密斯在《旅行者》中所言,“不论
身在何处,我们只能在我们自身创造或发现幸福。”
自己,是一个人所能成为或所能得到的最好的、也是最多的资源。一个人在自身发现的
乐趣越多,就越幸福。亚里士多德说得十分有道理,“想要快乐就得自给自足”。因为
其他一切的幸福来源,在本质上都是不确定的、不安全的、短暂的,具有偶然性,即便
是在最有利的条件下,也都不可避免地有...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杂含读记:舍断五蕴

此处就是典型的把佛法所说的苦,完全理解错了。
正如我前面那篇详细谈什么是苦的文章中提到的,太多的人,将佛法所说的苦,理解成
了狭义的主观情绪的痛苦,而不知道,佛法所说的“苦”,巴利文dukkha,字面意思是
“恶的空”,意思是指不圆满,是强调五蕴本身这种存在方式是不圆满的,而苦的灭除
,最终是指向五蕴这种不圆满的存在方式的彻底熄灭。
你的禅定,你的观,本身还都是五蕴,仍然是不圆满,只要是不圆满的存在方式,都还
是“苦”。
不是培养苦感,而是本来五蕴这种存在方式就是不圆满,就是苦,苦,不是培养出来的
,而是去认识的。
由于没有正确理解佛法所说的苦是指什么,所以此处冒出邪见了。
世间就是五蕴,五蕴本身就是不圆满,你在世间,就是以一种不圆满的方式存在,如此
就不是苦灭。
你可以有禅定,可以有所谓的活在当下,可是你却根本没有苦灭,没有涅槃。
你仔细研究十二因缘了?既然了解十二因缘,应该明白,五蕴,世间之所以产生,根本
原因在于无明贪爱。无明贪爱灭,五蕴必灭。如此还怎么可能在世间???
如果又要解脱轮回,又要在世间,就必定要有个不生不灭,即非五蕴,又非涅槃的某东
西作为所依,如此必堕常见我见。...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7
你引的那个无明结不算一个吗?:)
-- 哪段经文? 我怎么不知道
你以为有什么新的方法吗?都已经在经文里面了
相应部12.126不是讲了如实知五阴的集灭法,就可以得明
方法就是观五阴的集灭法
刚开始的时候就一步到位?
不会一步到位的,在初果前,还有向初果,呵呵
无明不是这么容易断,就像初果不是那么容易证一样
-- 我是说,初果之前就达到的意思。
你为什么不回到经文呢?五阴的集,是指如何发生
断无明,就是知道了五阴是如何发生的,
所以才知道五阴如何可以止息,所以才可以开始修行断集证灭的道路
怎么叫没有无明,就没有集?你的思路似乎很混乱
-- 啊 我知道我们对 “无明” “明” 的定义的差别了
-- 这个定义之差别, 造成以后各种各说各话。
-- 我认为 断”无明” ,并不只是 “知道了五阴是如何发生的”
-- 还要能断五蕴的发生。
-- 当然 “知道了五阴是如何发生的” 是比较 “明”一点,但还不够彻底。
-- 还不到断无明的程度。
你看来是没有明白我之前对于刹那生灭与集灭的区别的论证。。。
anyway,色或者受,从来没有刹那生灭过,你怎么去看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何谓“我”与“无我”?
真心以及所出生的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的关系,是非一非异。既然真心藉缘出生了蕴处界
及诸法等法为众生所领受,表示蕴处界及诸法等法是为真心的一部分体性,不曾外于真
心而有,所以将生灭不已的蕴处界及诸法等法,摄归于不生不灭的真心,蕴处界及诸法
等法也就不生不灭了。菩萨悟了以后来观待蕴处界及诸法等法与真心的关系,其实就是
非一非异,为什么?佛在《杂阿含经》卷3曾开示我与无我的道理:
是故,比丘!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
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皆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多闻圣弟子如是观察,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解脱故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已经很清楚开示:凡是色、受、想、行、识的五蕴,不论是过去的、未来的、现
在的、内在的、外在的、粗糙的、微细的、好的、丑的、远的、近的,它们都不是真实
我,也不异于我,虚妄我的五蕴与真实我的真心是和合运作的,佛在这部经已经很清楚
开示两个我:一个是虚妄我是五阴,所以是非我,一个是真实我,是一切有情的真心,
所以是我;虚妄我与真实我是和合运作的,...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妄自菲薄的说一点感想
☆─────────────────────────────────────☆
howtogo (路漫漫) 于 (Thu Apr 29 15:59:59 2010, 美东) 提到:
感觉佛,就是让大家去悟的
我未曾读过任何佛经,佛法。自幼受父母言传身教,做个本分人
同很多人一样,经历很多人生的痛苦,也有幸运的一面
但自幼对很多事情纠结不开,比如为何人人都命运不同? 经常陷入思考不得出路。后
研究周易,八字,六爻,紫微。发现易学,佛学,道学有如此相通之处。这些年仅仅就
是思考而以,却发现感悟到很多很多哲理。
也许有些狂妄,但是个人似乎已经感受到了人生与世界之间彼此发展的规律。
我却从不加入任何宗教,只对于佛的哲学却是如此的痴迷。自己的个人经历,其实也并
无任何特别之处,所受苦难,比起很多遭罪之人,九牛之一毛。只是觉得,佛对世界的
诠释,让我如此信服
一切,皆在轮回之中
一切,皆在平衡之中
佛真的很奇妙
☆─────────────────────────────────────☆
jym2307 (罪魁) 于 (Thu Apr 29 17:08:09 2010, 美东)...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什么是三明
扫盲一下
节译自中部36经
初禅至四禅
「阿耆吠舍那!我食用粥饭、粗食,获得力气,离诸欲,离不善法,进入并住于有寻、
有伺,由离而生喜、乐的初禅。阿耆吠舍那!即使生起那样的乐受,也不能缠绕占据我
的心。」
「藉由寂止寻、伺,我进入内心明净、心得一境、无寻、无伺,由定而生喜、乐的第二
禅。阿耆吠舍那!即使生起那样的乐受,也不能缠绕占据我的心。」
「藉由离喜,我住于舍、念、正知,我以身感受乐,进入并住于圣者所宣称的『有舍、
有念、住于乐』的第三禅。阿耆吠舍那!即使生起那样的乐受,也不能缠绕占据我的心
。」
「藉由舍去乐,舍去苦,以及先前喜、忧已灭,我进入并住于不苦不乐、具舍与念、心
极清净的第四禅。阿耆吠舍那!即使生起那样的乐受,也不能缠绕占据我的心。」
证得三明
宿命明
「当心像这样专一、清净、皎洁、无秽、离于烦恼、柔软、堪任、安住、不动时,我将
心转向宿命忆念智。我回忆过去多生多世的生活状况,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
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众多成劫、众
多坏劫、众多成坏劫,『在那里,我有这样的名,这样的姓,这样的种姓,这样的饮食
,领受这样...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学佛的不同阶段

这里的问题在于,你并没有理解佛法所说的苦是什么。
你个人所谓的苦,是不知真相的苦,是不自由的苦,是被业力控制的苦。
你幻想的乐,是知道真相的乐,是自由的乐,是可以主宰业力,主宰宇宙的乐。
都说灭苦,可是佛陀所说的,和你所说的,却完全是两回事,佛陀也正完全否定你的所
谓那种乐,而且那时龟毛兔角,是子虚乌有的,是被错觉所骗。
佛陀所说的苦灭,是以厌离五蕴,舍弃五蕴,熄灭五蕴为特征。
凡夫的理解真相,是一种欲望,它实际造成“识”的不断相续,更幻想自己可以成为宇
宙主宰。
理解真相,是需要建立苦灭的前提,即以熄灭五蕴,证涅槃为根本目标,是全部导向苦灭
,导向涅槃的。
这里的真相,只能是有为法无常,苦,无我的真相,是缘生缘灭的真相,了解这个就足
够。
是问题很大,你不自知而已。
而且我之前曾经和你几乎一样的观点,但是我现在知道我原来是错的。
这个了解怎么去帮别人,又是waichi的灌输,也不是大乘的东西。
大乘的菩萨,是强调悲心,即因为悲心的原因,而甘愿在轮回当中受苦,教导众生佛法
。所以大乘极为强调慈悲心,强调菩提心。而且大乘真正的菩萨是忍而不证,不是什么
从涅槃当中出来。如果一旦涅槃,则必...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原始佛法之探究
证果的圣人能够现见,如果有灭,那么将来世的生就会灭,
这个还属于四圣谛的第二转:苦灭圣谛,已知「当」作证,
圣者们因为已经完成四圣谛的第一转,现见到,有的灭,可以灭将来世的生的因缘,是
确证有这件事情。
所以在四圣谛的二转中说,苦灭圣谛,已经知道了,现在应该亲身作证,就是亲身修证
,成就,就是应该精进修行,断「有」。
四圣谛的第三转,则已经完成,成就
所以,所有的阿罗汉都是这样记说:
此生已尽,梵行已立,所做已做,自知不受后有
最后一句是:自知,自己知道,确定,下一世不会再有五阴的业报,
但是现在还没有死,这个五阴苦还没有灭尽,还不是涅槃。
所以那位尊者是还在修行四圣谛的第二转,所以他会解释,自己只是现见,还没有证得
有的灭,所以自己还不是阿罗汉。
转法轮经说,苦灭圣谛,已做证出,
我的理解是苦发生的原因已经断,自己已经亲身作证,有已经灭,(可能有是指什么,
要再研究研究)
已经亲身证明,佛陀说自己因为就四圣谛完成三转十二行,而得证无上正等正觉。
说自己,得出,得离,得解脱,并没有说自己已经体验涅槃,或者已经涅槃。
i********7
发帖数: 808
13

:Why is it that 要修习定, so that 得定的比丘如实了知色的集起? Why is it he
:can't see 色的集起 w/o 定?
:My take is because it is difficult to see that clearly w/o 定. Why is that
?
:Because it is subtle and changes quickly. Otherwise it can be seen w/o 定.
我完全同意,因为没有一定的定力,观察的质量不好,基本上很难观察到细微的。
:观此五受阴是生灭法 is only seeing the noble truth of suffering. 观五阴的集
:is seeing the noble truth of cause of suffering. The insight develops to
see
:all 4 noble truths. 杂阿含59经 starts with seeing the 1st noble truth,
then
:the 2nd. This s... 阅读全帖
P******n
发帖数: 329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四圣谛的次第的疑问
杂阿含经第397经里,佛说四圣谛的次第,必须是苦圣谛,苦集圣谛和苦灭圣谛无间等
,才能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在其他很多地方也提到了四圣谛的次第是苦集灭道。但是
有人问,不是要先修八正道才能证苦灭吗?为什么不是苦集道灭,而是苦集灭道?
r******2
发帖数: 1021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学佛学什么

所谓的认识真相,认识真理,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全部是错路或者叫做不究竟的路。
轮回中的众生,有一种极为强烈的欲望:识欲!
这种欲望粗重而言表现的就是对物质和快乐的贪婪,而细微而言,就是所谓的伟大的试
图认识了解真理的种种探索欲以及试图主宰自己乃至整个宇宙的控制欲。
这种探索欲和控制欲尽管使得很多人走上修行,走上追求真理的路,然后到最后,它必
须要被彻底放下。
佛陀所说的修行的正确目的最为精准:苦灭!
佛陀说他只说两件事:苦和苦的灭除。
它不是什么明心见性,也不是什么认识宇宙最高真理,只是两个字:“苦灭”。
这里的苦,包含两种意思,一种是痛苦烦恼的灭除,一种是“不实"的灭除。
贪嗔痴属于烦恼,所以需要灭除。
而五蕴是不实的,所以需要灭除。
无贪嗔痴是解脱,五蕴灭尽是解脱。
没有贪嗔痴而五蕴灭尽的,就是佛法的终极目的:涅槃
明白这些,不得不佩服佛陀的伟大智慧!
S**U
发帖数: 7025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来藏--百度百科
你引的有此意。下两经更清楚表明∶离断常两边,靠观察缘起法。
跚陀迦旃延经被龙树《中观论》指名引用说明「中道」,唯识论也引用此经。
300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
时有异婆罗门,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庆慰,庆慰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云何瞿昙
!为自作自觉耶」?
佛告婆罗门∶「我说(此是无记),自作自觉此是无记」。
「云何瞿昙!他作他觉耶」?
佛告婆罗门∶「他作他觉,此是无记」。
婆罗门白佛∶「云何我问自作自觉说言无记,他作他觉说言无记,此义云何」?
佛告婆罗门∶「自作自觉,则堕常见;他作他觉,则堕断见。义说、法说,离此二边,
处于中道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则
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佛说此经已,彼婆罗门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 自作自觉∶造业者与受报者是同一自我,持此见者认为自我与梵我是同一。印顺
法师『佛法概论』∶印度传统的婆罗门教,以生命自体为「我」,此我为实有的,智识
的,妙乐的,常在的,为一一有情的本体。此有情的「我」,与宇宙本体的「梵」同一
。起初,以此「我」为肉体──色的,以后发展到真我为智识的,妙乐的。依...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7
佛陀第一个证果的弟子-挢陈如-证果后说∶所有集法,皆是灭法。
直接看到(现观)诸行是苦,直接看到苦的因都会灭,苦果接著灭,是解脱的核心。
杂阿含经反复说缘起法是∶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就是对如何正观、现观的指导。
解脱的正见,正思维,不外见苦,见苦集,见苦灭,见苦如何灭。
正念,是全心全意一个当下的对象,如实单纯的去看。
过去或未来的现象,可以是正念的对象,但不能由此现观得解脱。现观限于 here and now
Y**u
发帖数: 5466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如理做意
☆─────────────────────────────────────☆
dobby (friend) 于 (Tue Jul 19 21:30:54 2011, 美东) 提到:
大虾可以解释一下意思吗?
英文大概会是什么?
大意是不是说对什么事情都不要有成见,要用善心去看一切事情?
多谢!
我在网上找大了这个...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6891476/
☆─────────────────────────────────────☆
SeeU (See you) 于 (Wed Jul 20 12:39:25 2011, 美东) 提到:
可以参考开仁法师 ppt & MP3
http://www.kyba.org.tw/board/showbbs.asp?bd=11&id=24&totable=1
☆─────────────────────────────────────☆
runsun (runsun) 于 (Wed Jul 20 13:03:13 2011, 美东) 提到:
☆───────────...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19
索达吉堪布
十二、观苦品
上一品遮破了人我的所依——轮回,本品遮破人我的能依——痛苦。
外道及内道的有实宗认为痛苦实有,他们以自作等四边建立痛苦的存在。入宗派者尚且
如此,更何况世间人。世间人时常见到亲友叫苦连天,自己也不断感受身苦和意苦,对
于他们来讲还有什么比痛苦更真实呢?他们说:“你们佛教徒一再说万法皆空,其实这
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你们也空不了,学佛的人也很苦。虽然你们说出了家、学了佛后
一切都很快乐,但我们感觉并不是这样,其实你们心里也很苦,跟我们没什么差别。”
这些被实执束缚的众生很难认同空性。
当然,中观宗并未否认名言中的痛苦,大乘中观的创始人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就宣
说了六道的痛苦。比如地狱寒热的痛苦、饿鬼饥渴的痛苦、旁生被役使的痛苦、天人堕
落的痛苦、阿修罗战争的痛苦、人类生老死病的痛苦。
那龙猛菩萨承不承认痛苦有自性呢?不承认,本品就以理证抉择了痛苦的空性。痛苦本
是空性,只不过众生对痛苦产生了强烈的执著,《般若经》云:“苦以苦而空。”
庚三、(破人我之能依——观苦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辛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破四边苦;二、以此理类推他...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若无轮回主体,业由谁承担?

如果问”我”去哪里了?
“无我”了,为谁而俢行。
这个简单。
那真是”跑题”了,无从谈起。
因为只是误会解释清楚了,不是跑去哪了。
之所以会认为”跑去哪里了”,是因为把”我”当成一种主体。
这个简单,我们可以用常见断见,轻易理解,轻易回答。
就像看完电影,解闷了。(又例如 禅定,离五盖)
假设,假设的,譬如的,这类似”我”暂时找不到了,
我们不会紧张的问,看个电影”我”就不见了,那”我”跑去哪里了,为谁而看电影?
也不会问昨天的”我”与今天的”我”不一样? 还是一样?
不要揪在”我”,反正只是你身心受影响的变化,重点要放在自己身心如何受影响。。
只谈闷了、解闷
(苦与苦的止息。
身心的各种影响变化都是无常,有各种可能,就看你努力。
反正你知道”无我”就好)
(也就是不谈有为法,与那虚设的”我”的相关的问题,
只谈无为法,”无我”之后,实际你摸得到的角度是—苦与苦的止息、无常、无我
谈这样就好。
如果问阿罗汉死后更无所有?
这是更进一步的追问 -- 无为法的真相又是如何?
因为”无我”之后,最后连身心都灭了,那又是什么情况?
比较难回答。 连佛陀都不回答。 记得是十四无记...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21

没人说要灭现在世的色身阿,灭了这一世的色身,还有下一世,有什么用?
重点是让五蕴彻底灭尽不起,要熄灭造成五蕴这种形式存在的那个强大驱动力。
驱动力正是贪爱。
只是你的观点和我的观点尽管最后都说是要灭贪爱,但二者区别很大的。
我的观点是认为五蕴本身就是苦,是贪爱造成了五蕴的产生,所以要灭贪爱。
而你的观点是认为五蕴不是苦,有烦恼的五蕴才是苦,造成有烦恼的五蕴的原因是贪爱
,所以要灭贪爱。
前者要比后者更彻底,更有力度。后者实际暗含着对苦的不彻底的理解。不能意识到五
蕴本身的不圆满,是难以真正熄灭对五蕴的贪爱的。
两个人,都沉迷于游戏,一个意识到游戏本身就是苦,所以要彻底舍弃游戏不完,另外
一个意识到对游戏贪爱才产生苦,但是只要没有贪爱,还可以继续玩游戏
大乘因为逐渐否定涅槃没有五蕴,后来就冒出各种可以继续玩游戏的理论,听起来很爽
,实际是痴人说梦。
c***h
发帖数: 2262
22

苦灭 苦灭道迹
看起来是经过苦灭道迹(修行方法),才会得到苦灭永断。
当然,在修行过程会体会苦逐渐灭,或苦偶而灭,
然后继续再修,又更灭。
两者,我觉得是逐步轮流向前。不是一步到位。
r******2
发帖数: 1021
23
为了你少点扯其它不必要的话题,我还需要先告诉你
我并不认为存在客观独立的物质世界,我没有认为电子在没有观察它的时候,依旧独立
的在某个空间位置上。我没有认为杯子在我没有看它的时候,它依然以我观察到的样子
独立的在桌子上。逻辑上,我们是无法得出这个结论的,因为我们对事物的认识,确实
都是建立在感官之上,感官以外,事物到底是如何的,逻辑上是不可知的,而且现代的
物理实验和物理理论,已经在摧毁这种认识。
但是,我绝不会因为这个,就说物质现象是假象,是幻觉,更不会说是杯子是凭空意淫
出来的,因为这同样逻辑不能成立。
我理解的缘起是因为条件而生起,电子这个现象产生,需要依赖于条件才能产生,其中
一个重要依赖条件就是观察,但绝对不是观察创造了电子,观察只是电子产生的一个依
赖条件而已,而电子这个现象要产生,其实还有个重要的依赖条件,就是电子自身的波
函数,或者称为它的波性实在。是由于观察作用,将电子抽象的波性实在,转化为了现
象性的粒性实在。
我的观点是
1、现象只有因为观察才能产生,但现象本身不等同于认识。
观察产生,被观察者也一起产生,没有独立于观察之外的被观察者,也没有独立于被观
察者之外的...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24

佛陀式的灭苦其实也根本不是什么一般人以为的灭烦恼,而是要灭五蕴。这一点大部分
佛教徒根本不明白。熄灭贪嗔痴是为了熄灭五蕴而服务的,最后指向的是五蕴的彻底熄
灭。
根据佛陀的观点,五蕴都是无常,生灭的,是不圆满的,所有要熄灭它,才能实现圆满
。佛陀所说的“苦”,也根本不是我们以为的情感上的痛苦,巴利文的dukkha,指不圆
满,缺陷的意思。它指的是生灭的五蕴的不圆满性。dukkha这个词最好还是直接音译,
避免意译造成误解。
但佛陀所说的这种熄灭五蕴方式的灭苦其实也不对。因为佛陀并没有认识到五蕴的本质
,不知道五蕴其实是抽象的具有圆满性的本体的转化。从局域的现象上来看(还原的微
观视角),它确实具有不圆满性,但是本质上,它却具有某种圆满性(整体的宏观视角
)。它是本体性的波性实在在现象界的展开,通过生灭序列的进一步展开,而显现出一
种整体上的“圆满性”。这就是这个现象世界的“美”之所在。它的美,其实来自于本
体界。
而佛陀片面的排斥生灭,排斥变化,将禅修时体验到的那种寂静清凉的神秘体验误认为
究竟境界的涅槃,而实不知自己是被错觉所骗,离真相,离解脱还很遥远。
把修行目的说成是灭苦,灭烦...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苦集圣谛
我们上一集有讲到,苦圣谛是由于生、老、病、死苦,还有怨憎会、爱别离、所求
不得苦,还有五阴炽盛苦,总括而来是这个八种苦,就是苦圣谛所说的内涵。生、老、
病、死苦它是属于身苦,怨憎会、爱别离、所求不得苦是属于心苦,而五阴炽盛是总括
身心二苦。这个前面的七苦是过去所感之果,后面的这一个苦总括来说是身心诸苦而说
,也就是说是现在起心造作,是未来得苦的因。因跟果互相牵连、相续不断的,所以痛
苦就没有一个止期了。所以,有智慧的人必须要依止著声闻的解脱道,或是说大乘的佛
菩提道,才有办法解脱这八苦的这样子的一个烦恼。
所以,《中阿含经》里面舍梨子尊者才会这样说:过去时是苦圣谛,未来、现在时
是苦圣谛;这样子的圣谛,它是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也不是颠倒的;这个真谛审察确
实,合于这样子的谛,合于这样子的苦圣谛——这个诸谛,圣者之所有,圣者之所知,
圣者之所见,圣者之所了,圣者之所得,圣者所觉悟的;这个是说苦圣谛真正的道理。
所以,过去时的五盛阴是苦圣谛,未来、现在的五盛阴也是苦圣谛,这是真实的道
理,绝不虚妄的。这个苦圣谛并不离于如,什么是如呢?这个“如”字表示,苦谛它不
离于真实而如如不动的...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26
佛陀本人和佛教徒们有个非常严重的错误,就是鼓吹所谓的实证,而根本没有意识到佛
教这种所谓实证,即借助深入禅定之下的如实禅观而获得的经验性认识只不过是一种感
性认识,即便再深入的禅定,依然是一种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只不过是认识的低级
阶段,它永远不可能获得对存在,对真理的完整认识,它实际是一种低级的认识手段。
把低级认识获得的体验当成高深智慧,还自认为自己开悟解脱是非常愚蠢的。佛陀本人
的无常,无我,苦全部是对身心现象的生灭性进行如实观察的特殊禅修方法而必然产生
的结论,越是所谓的如实观察,越容易得出无常,无我,苦的认识,而实证涅槃的神秘
体验实际只不过是理论指引下的禅修实践所导致的必然现象,引发这些认识和体验的本
质原因是心物的波粒二象机制。
对我所创立的心物波粒二象理论,我简单说明一下:
无论是物质和意识都有形而上的波性本体 (阳) 和形而下的粒性现象(阴)的两种性
质对立但是又有统一性的存在方式,犹如中国古人所说的“一物一阴阳”,而经验性的
身心现象(佛教所说的五蕴)是波性本体(波性意识)的粒性坍缩,本来就是非连续的、分
立的、前后相异的生生灭灭,所以佛陀对身心现象的如实禅观必定...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632
27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①,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②,居于北蛮
,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駞③、驴、④、駃騠⑤、騊
駼⑥、騨騱⑦。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⑧,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⑨,以言
语为约束。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毌弓⑩,尽为甲骑
。其俗,宽则随畜(11),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长
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铤(12)。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
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13)。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
,贼老弱。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14)。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
①苗裔:后代子孙。②唐:陶唐氏,即尧。虞:即虞舜。③橐駞(tuó tuó,驼
驼):同“橐驼”,即骆驼。④(luó,罗):通“骡”,母马与公驴杂交而生者
。⑤駃騠(jué tí,决提):母驴与公马杂交而生的驴骡。⑥騊駼:一种良马。
⑦騨騱(tuó xí,驼席):野马名。⑧毋:通“无”。处:居。⑨文书:文字书
籍。⑩毌弓:通“贯弓”,拉开弓。(11)宽:不打仗之时。(...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8

因如何产生果?
‘业’是如何作用的?
SeeU法友前面贴过南传更精细的解释,如下
不过,如果没有禅修实际观察到这种现象,
我相信还是模模糊糊看不懂,我也看不太懂。以下我说的不一定正确。
大抵上是,”业”又更细的分成 1 “思”(业的核心)、2善心与不善心
“思” 推动了整个后续行动,因为行动而产生果报。
你说 因要如何产生果? 这又回到”业”(“思”),因为”业”的作用。 伤脑筋。
要再细看……
整个说来,有因未必有果。要有缘,才会有果。
什么是”有缘”? 缘起法就是告诉你, 什么是”有缘”
-- 无明 行 识 ….爱取有 生老病死
“业”这看起来很像缘起法 无明缘“行”(身口意) ,那个”行”
(或者更核心的说 ”思” )
佛陀驳斥耆那教主尼干子(大雄),
佛陀说 “行”是以”意”为主角而发动,不是以”身”为主角而发动
这个”意”,看起来就是这里说的(”思”+善心不善心)。
不知对不对。可能要请教SeeU法友。
“因如何产生果” ?
亲自”见缘起”时,就知道。
四念处中,法念处会以四圣谛为所缘,也就是观察四圣谛,
其中,苦集,苦灭,可以观察缘起法,见缘起缘灭,苦与...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9

因如何产生果?
‘业’是如何作用的?
SeeU法友前面贴过南传更精细的解释,如下
不过,如果没有禅修实际观察到这种现象,
我相信还是模模糊糊看不懂,我也看不太懂。以下我说的不一定正确。
大抵上是,”业”又更细的分成 1 “思”(业的核心)、2善心与不善心
“思” 推动了整个后续行动,因为行动而产生果报。
你说 因要如何产生果? 这又回到”业”(“思”),因为”业”的作用。 伤脑筋。
要再细看……
整个说来,有因未必有果。要有缘,才会有果。
什么是”有缘”? 缘起法就是告诉你, 什么是”有缘”
-- 无明 行 识 ….爱取有 生老病死
“业”这看起来很像缘起法 无明缘“行”(身口意) ,那个”行”
(或者更核心的说 ”思” )
佛陀驳斥耆那教主尼干子(大雄),
佛陀说 “行”是以”意”为主角而发动,不是以”身”为主角而发动
这个”意”,看起来就是这里说的(”思”+善心不善心)。
不知对不对。可能要请教SeeU法友。
“因如何产生果” ?
亲自”见缘起”时,就知道。
四念处中,法念处会以四圣谛为所缘,也就是观察四圣谛,
其中,苦集,苦灭,可以观察缘起法,见缘起缘灭,苦与... 阅读全帖
r*****g
发帖数: 478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陀第一次说法-转法轮经


教的版本有相应部56相应11经等。
此苦灭道迹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集圣谛已知当断,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苦集灭,}
此苦灭圣谛已知当{知}作证,本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以(次)
,此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当修,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觉;复次,此苦集圣谛已知、已断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
次,苦灭圣谛已知、已作证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苦
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出,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为解脱,为出、为离,亦不自证得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
罗门、闻法众中得出,得脱,自证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i********7
发帖数: 808
31

这些经文是特别引给你看的,大部分法友不喜欢看这么多的经文。
在杂阿含和相应部里有共说什么是五阴的集:
相应部蕴相应56经:
“。。。以食集而有色集;以食滅而有色滅。。。”
“。。。以觸集而有受集;以觸滅而有受滅。。。”
“。。。以觸集而有想集;以觸滅而有想滅。。。”
“。。。以觸集而有行集;以觸滅而有行滅。。。”
“。。。以名色集而有識集;以名色滅而有識滅。。。”
杂阿含59经:
"云何色集?云何色滅?云何受、想、行、識集?云何受、想、行、識滅?
愛喜集是色集;愛喜滅是色滅。
觸集是受、想、行集,觸滅是受、想、行滅。
名色集是識集;名色滅是識滅。"
关于五阴的集与灭:
佛陀指出禅观是如实观察: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
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
云何如實觀察?“
那么如实观察的内容呢?
”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滅;此是受……想……行……識,此是識集,此是識滅。
云何色集?受、想、行、識集?“
观察五阴的集与灭为如实观察,不是自己在静坐中自己想象,比如不净观,慈心观之类。
那么什么是五阴的集?
”愚癡無聞凡夫於苦、樂、不苦不...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2

涅槃不是一种身心状态,而是一种无五蕴,无生灭,无身心状态的抽象存在方式。用南
传上座部的说法,就是胜义的究竟真实法。
涅槃不是入定,因为一般的入定,都是有身心,有生灭,只是心专注于一个所缘上。此
时绝不是涅槃的,哪怕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定都还不是涅槃。
但灭尽定则确实是涅槃,因为灭尽定心心所全灭,它是一种稳定的涅槃。只有三果和四
果圣者才能达到的。
涅槃必须要符合以下几个性质
1,无贪嗔痴
2,无五蕴,无生灭
3,非缘起
不具备上述任何一个,都绝不可能是涅槃,所以阿罗汉和佛陀的日常生活状态,都不是
什么涅槃,t它们都是五取蕴,而且都是苦。
如果把阿罗汉和佛陀的日常生活状态也当成涅槃,则面临严重的矛盾,因为涅槃是苦灭
,而五取蕴是苦,不可能即是苦,又是苦灭。而且日常生活状态,全部是缘生的五蕴,
全部是有为法。
f*******e
发帖数: 5594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有我与无我(四)
现在可以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了,什么是大多数人所想到的“我”呢?这个“我”是在
我们大脑意识中的一个概念,就像我们苹果、树、地球等在大脑中的概念一样,是有多
种特征信息组合而成的一个集合体。“我”的这个集合体是由许许多多随时变动的、有
弹性的、模糊的碎片组合而成,这些碎片是被我们的记忆与生活粘着在一起的,如果追
根到底,它在物质的层面以及信息的层面上都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可得。而实际存
在于我们这个宇宙中的,只是一种由基本物质与信息所形成的无常法流。生命的过程就
如同氧原子与氢原子结合成水分子一样。我们所感受到的“我”的存在,只不过是物质
与信息在不断地变化与构架当中,所产生的一种虚幻的概念。其目的是为了维持物质与
信息的永不停息的造作与轮回。
在物质与信息的层面永远都找不到一个恒常不变的“我”的实有可得,这就是无我。梵
语ana^tman 或 nir-a^tman,巴利语anattan。其中,attan是灵魂,自己的意思,an是
无的意思。又作非身、非我。巴利语原文“n’etam mama, n’eso’ham asmi, na me
so atta”是说此非我所有,此非我,此非我的...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5594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有我与无我(四)
现在可以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了,什么是大多数人所想到的“我”呢?这个“我”是在
我们大脑意识中的一个概念,就像我们苹果、树、地球等在大脑中的概念一样,是有多
种特征信息组合而成的一个集合体。“我”的这个集合体是由许许多多随时变动的、有
弹性的、模糊的碎片组合而成,这些碎片是被我们的记忆与生活粘着在一起的,如果追
根到底,它在物质的层面以及信息的层面上都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可得。而实际存
在于我们这个宇宙中的,只是一种由基本物质与信息所形成的无常法流。生命的过程就
如同氧原子与氢原子结合成水分子一样。我们所感受到的“我”的存在,只不过是物质
与信息在不断地变化与构架当中,所产生的一种虚幻的概念。其目的是为了维持物质与
信息的永不停息的造作与轮回。
在物质与信息的层面永远都找不到一个恒常不变的“我”的实有可得,这就是无我。梵
语ana^tman 或 nir-a^tman,巴利语anattan。其中,attan是灵魂,自己的意思,an是
无的意思。又作非身、非我。巴利语原文“n’etam mama, n’eso’ham asmi, na me
so atta”是说此非我所有,此非我,此非我的... 阅读全帖
b**********u
发帖数: 2817
35
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二月,李自成趁明官军征剿张献忠之际,打出商洛山,转战
湖北、四川,又北上一路打到洛阳,旋又包围开封,虽未打下开封,但有力震动了明王
朝的大厦。后又经郊县之战、潼关之战,明王朝的帝国大厦终于倒塌。崇祯自缢煤山,
固若金汤的明王朝彻底崩溃。
一、官逼民反
明朝末年,朝政腐败,社会黑暗,贪官污吏横行,地主、豪强欺压百姓,农民赖以生
存的土地,多被官府、豪强、地主、强占、兼并,生活没有出路,尤其天启、崇祯年代
,阉宦当权,魏忠贤把持朝廷,朝政昏暗。这时边患也十分严重,后金(清初称后金)
常年与明军在辽、蓟地区作战,战争开支庞大,朝延为应付巨大的战争经费,在农民十
分沉重的赋税负担上,又加派“辽饷”,随后又增加了“剿饷”、“练饷”,谓之“三
饷”。“三饷”如同三座大山压得农民喘不过气来,各行业各业也都负担沉重,难以支
撑。天下人心惶惶,深感生存危机。更为严重的是水、旱天灾不断,尤其陕北地方数年
不雨,赤地千里。天灾人祸,造成遍地饥荒,原本就少地或根本无地的农民更加无法度
日,濒临绝路。又加官府讨饷横征,虎狼般地痛叱、催逼、打、抓、坐牢、杀害,种种
摧残之下,致使无数成...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6
第一个苦圣谛字面意思比较容易明白,意思就是关于苦的真理。
第二个苦集字面意思容易产生一些歧义,这里的集,巴利文是samudayam,直接字面意
思是“集起, 生起, 起因, 原因”,苦集圣谛,意思是关于苦的产生原因的真理,在经
典里面,佛陀已经指出了这个原因,就是我们的无明贪爱。
第三个苦灭圣谛,则代表苦的灭除,在佛法里面,它指的是佛法修行的终极目标,苦的
彻底熄灭,即涅槃。
第四个苦灭道圣谛,对应的是能够导致苦灭的道路方法,就是佛陀所说的八正道,分别
为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以上这些表面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却包含着非常深奥的含义,并且确实是很难通达理解的,尤其是看起来很简单的苦圣谛。
这个苦,到底是指什么,后面的帖子具体分析。

sacca意思是真理,真谛,真实。四圣谛的意思是四种被圣者所拥有,所通达,所宣说
的真理。(参考相应部注释书的解释,S.56.3.8)
S**U
发帖数: 7025
37
杂阿含412经 (庄春江标点)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作如是说∶
「我知法律,汝等不知;我所说成就,我等所说与理合,汝等所说不成就,不与理
合;应前说者则在后说,应后说者则在前说。」而共诤论言∶「我论是,汝等不如,能
答者当答!」
尔时,世尊于禅定中以天耳闻诸比丘诤论之声,
闻已,往诣食堂,于大众前敷座而坐,告诸比丘∶
「汝等比丘众多聚集,何所言说?」
时,诸比丘白佛言∶
「世尊!我等众多比丘集此食堂,作如是论∶『……如上广说。』」
佛告比丘∶
「汝等莫作如是诤论,所以者何?如此论者,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
非智、非正觉,非正向涅盘。
汝等比丘应如是论议∶『此苦圣谛,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
』所以者何?如是论议是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正向涅盘。
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相应部56相应9经/诤论经 (庄春江译)
「比丘们!你们不应该诤论∶『你不了知这法、律,我了知这法、律;你了知这法
、律什么!你是邪行者,我是正行者;我的...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38
相对南传的相应部,也有共说,真让人吃惊,看来南传的修行者可能真的不太读经,特
别是相应部:
蕴相应5经:
比丘知五阴的集与灭
”比丘們!得定的比丘如實了知,如實了知什麼呢?色的集起與滅沒,受的集起與滅沒
,想的集起與滅沒,行的集起與滅沒,識的集起與滅沒。“
那么什么才是五阴的集与灭?
”而,比丘們!什麼是色的集起?什麼是受的集起?什麼是想的集起?什麼是行的集起
?什麼是識的集起?
比丘們!這裡,比丘歡喜、歡迎、持續固持;歡喜、歡迎、持續固持什麼呢?歡喜
、歡迎、持續固持色;當歡喜、歡迎、持續固持那個色時,則生起歡喜;凡在色上歡喜
者,則是取;以其取為緣而有有;以有為緣而有生;以生為緣而有老、死、愁、悲、苦
、憂、絕望生起,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集。
受……(中略)……想……行……歡喜、歡迎、持續固持識;當歡喜、歡迎、持續固持
那個識時,則生起歡喜;凡在識上歡喜者,則是取;以其取為緣而有有;以有為緣而有
生;以生為緣而有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生起,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集。
比丘們!這是色的集起,這是受的集起,這是想的集起,這是行的集起,這是識的
集起。”
那么什么是五阴的灭?
而,比丘們...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9

亡所必定入流,但入流不一定亡所。入流,即入涅槃之流,它是初果须陀洹的代称。
亡所,实际就是证涅槃,只有涅槃才是真正的能所双亡。而证涅槃,只有入流以上的圣
者才能有。
但是没有证涅槃,不代表不是入流,因为存在慧见涅槃的情况,即通过对五蕴生灭无常
的认识,对苦的彻底认识,进而认识到五蕴存在的熄灭,必定是涅槃,“有之灭,即涅
槃”,因而破除疑惑,破除我见,此时也是入流,这是经典所说的见苦得道。
“诸比丘!见苦者,亦见苦集、亦见苦灭、亦见顺苦灭道”
其实五蕴和涅槃本就是同一的两面,彻底认识了五蕴,也必定洞见涅槃。
要实现涅槃,是有条件的,它大概需要四禅左右的定力(此处的四禅是指毗婆舍那四禅
,绝不是现今佛教或者外道所认为的四禅),乃至禅坐当中贪和嗔的彻底克
服,心高度平衡,无贪,无嗔,然后在此基础上舍弃名色,则识必定灭,于是涅槃被证。
井水喻经那个三果向的圣者,也没有身触涅槃。
尊者殊胜语尊者那罗言:“今当说譬,夫智者以譬得解。如旷野路边有井,无绳、无罐
得取其水。时有行人,热渴所逼,绕井求觅,无绳、无罐,谛观井水,如实知见而不触
身。如是我说有灭则寂灭、涅槃,而自不得漏尽阿罗汉。”
他之所...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 四圣谛
虽然佛教各种传统中都有许多佛经,但有种说法是,整个教法都包含在他最早的开示—
—《转法轮经》(Dhammacakka-ppavattana-sutta)中,那是他觉悟不久后,在波罗奈国
⑿的鹿野苑对五比丘所说。在这简短的开示中(大约只需二十分钟就可诵完),他解释了
中道与四圣谛的本质。这教导通用于一切佛教传统,就如一粒橡树籽包含了最后长成巨
大橡树的基因密码一样,一切多姿多彩的佛陀教法,都可说是从这“根本智”⒀中衍生
出来的。
四圣谛的形成,就如同阿输吠陀⒁的医方解释:(一)病症:(二)原因:(三)预后;(四)
治疗。佛陀总是充分利用当时人们熟悉的架构与形式,此例即是他心中的蓝图。
第一圣谛(病症)是苦(dukkha)——我们会感到不圆满、不满足与痛苦。虽然我们也可能
会对一个粗糙或超越的本质,有刹那或长时间的快乐;不过,心总是会有不满的时候。
这范围可能从极度痛苦,到一些无法持久的微细乐受——这一切都隶属于“苦”的范畴。
有时,人们阅读第一圣谛,却将它误解为绝对的陈述:“一切领域的实相都是苦的。”
这陈述为一切事物作了价值判断,不过那不是此处要表达的意义。若是如此,那就意味
着每个人... 阅读全帖
r******3
发帖数: 586
41
佛教徒们说,因为有我,所以才会有苦。如果要灭苦,就要认识无我,就要去除我执。
这是多么可笑的因噎废食,因为有自我之主体,确实会产生苦,但也是因为有自我之主
体,才能有美好与幸福,才能有发现与创造,才能拥抱大地,才能仰望天空,才能领略
宇宙之大美。
灭苦绝不是要去灭除自我主体,而是依靠自我主体不断的去认识和变革自我,认识和变
革世界。苦本是革新自我和世界的根本动力,是强者的食粮,而弱者却因为惧怕苦而泯
灭自我,厌离世界。主体性的觉醒正是思维的进步,而越是低级的动物,它的自我主体
性是越弱的。
热爱自我,让我执来得更猛烈些吧!
r****r
发帖数: 755
42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我所认为的“明心见性”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Wisdom/31496305.html
佛法与不二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pr 1 21:12:30 2011, 美东)
http://bbs.ifeng.com/viewthread.php?tid=6033611&extra=page%3D1
近年来,上座部佛教面对的一个具挑战性的问题,是传统的上座部止观禅与不二论的玄
思传统间的冲突。“不二论”的最佳代表,是印度正统哲学“不二论吠檀多”与“大乘
佛教”。面对这冲突的反应横跨两极:一极是激烈的对抗,另一极是各式各样的综合与
混合。当中的对话变化多端,本文实无法解释所有相关的复杂与微妙问题,然而,我想
以上座部佛教的经论立场来写,希望可以提供些微贡献。
我的第一个意见:一个禅修系统是不会构成一门独立学科的。任何一种可信的灵修系统
,经常都是被发现在某一概念距阵之内,并用来解决或实现这概念距阵所解说的问题或
目标。因此,把互不兼容的概念框架里的技巧合并起来,实在是危险的。虽然这种合并
可以安抚一些偏爱实验或折衷主义人士,它的长期影响将带来一定的“认...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43
以下经文直接指明涅槃是五蕴彻底灭尽并且不再相续,经文中的五受阴就是五蕴。
正法必备的一个特征:导向涅槃。
脱离五蕴灭尽的涅槃,就是舍下四圣谛的灭谛,非佛法。
===========================
杂阿含第61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云何色受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复次彼色是无常、苦
、变易之法。若彼色受阴永断无余,究竟舍离、灭尽、离欲、寂没,余色受阴更不相续
、不起、不出,是名为妙,是名寂静,是名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欲、灭尽、涅槃。
云何受受阴?谓六受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
受阴。复次彼受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
云何想受阴?谓六想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想,乃至意触生想,是名想受阴。复次彼
想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
云何行受阴?谓六思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思,乃至意触生思,是名行受阴。复次彼
行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
云何识受阴?谓六识身。何等为六?谓眼识身,乃至
S**U
发帖数: 7025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一直有个问题
你的问题很好。
未来是由过去与现在决定的,有可变性。因为人的行为有固定模式,模式没有改变时,
未来结果又是可预测的。所以使自己的行为模式向上、向解脱,是改变自己命运的方法
。佛陀说的五戒十善,是向上的行为模式;佛陀说八正道,就是解脱的行为模式。
杂阿含930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迦毘罗卫国尼拘律园中。
尔时、释氏摩诃男,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
白佛言∶「世尊!此迦毘罗卫国,安隐丰乐,人民炽盛。我每出入时,众多羽从,狂象
、狂人、狂乘,常与是俱。我自恐与此诸狂,俱生、俱死,忘于念佛、念法、念比丘僧
。我自思惟∶命终之时,当生何处」?
佛告摩诃男∶「莫恐,莫怖!命终之后,不生恶趣,终亦无恶。
譬如大树,顺下,顺注,顺输,若截根本,当堕何处」?
===============================================
摩诃男白佛∶「随彼顺下,顺注,顺输」。
佛告摩诃男∶「汝亦如是,若命终时,不生恶趣,终亦无恶。所以者何?汝已长夜修习
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终时,此身若火烧,若弃冢间,风飘日曝,久成尘末,而心、
意、识久远长夜正信所熏,戒、施、闻、慧所熏,神识上...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再问个问题-佛性
http://zh.wikisource.org/zh/%E7%91%9C%E4%BC%BD%E5%B8%AB%E5%9C%B
无明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于所知事若
分别、不分别。染污无知为体。
【南传中部】第9经 正见经
诸贤!如何是无明?如何是无明之集?如何是无明之灭?如何是达无明灭之道?诸贤!不知
于苦、不知于苦之集、不知于苦之灭、不知于达苦灭之道,此谓无明。因漏之集,而有
无明之集;因漏之灭,而有无明之灭。其八支圣道者,是达无明灭之道也,即正见……
乃至……正定。
......
诸贤!如何是漏?如何是漏之集?如何是漏之灭?如何是达漏灭之道?诸贤!此等有三漏∶欲
漏、有漏、无明漏也。因无明之集,而有漏之集;因无明之灭,而有漏之灭。
http://www.ahan.tk/view/6/9/
瑜伽师地论说无明是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来到慧版,使我对这
句话有深刻认识。
r**m
发帖数: 1825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与不二论 ZZ
近年来,上座部佛教面对的一个具挑战性的问题,是传统的上座部止观禅与不二论的玄
思传统间的冲突。“不二论”的最佳代表,是印度正统哲学“不二论吠檀多”与“大乘
佛教”。面对这冲突的反应横跨两极:一极是激烈的对抗,另一极是各式各样的综合与
混合。当中的对话变化多端,本文实无法解释所有相关的复杂与微妙问题,然而,我想
以上座部佛教的经论立场来写,希望可以提供些微贡献。
我的第一个意见:一个禅修系统是不会构成一门独立学科的。任何一种可信的灵修系统
,经常都是被发现在某一概念距阵之内,并用来解决或实现这概念距阵所解说的问题或
目标。因此,把互不兼容的概念框架里的技巧合并起来,实在是危险的。虽然这种合并
可以安抚一些偏爱实验或折衷主义人士,它的长期影响将带来一定的“认知失调”,且
将回荡至内心深处和激起更大的混乱。
我的第二个意见:各种 “不二论”的灵修传统并非互相一致,相反地,所包含的诸种
意见可说极之不同,且难免会被包含它们的哲学思想所污染。在吠檀多派的经典里,不
二论是指最内层的‘我Atman’与‘梵Brahman’并无本质上的分别,而‘梵’又称作神
圣的真实、或世界的本体。从最高实现的观点来...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459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贴]佛法与不二论
http://bbs.ifeng.com/viewthread.php?tid=6033611&extra=page%3D1
近年来,上座部佛教面对的一个具挑战性的问题,是传统的上座部止观禅与不二论的玄
思传统间的冲突。“不二论”的最佳代表,是印度正统哲学“不二论吠檀多”与“大乘
佛教”。面对这冲突的反应横跨两极:一极是激烈的对抗,另一极是各式各样的综合与
混合。当中的对话变化多端,本文实无法解释所有相关的复杂与微妙问题,然而,我想
以上座部佛教的经论立场来写,希望可以提供些微贡献。
我的第一个意见:一个禅修系统是不会构成一门独立学科的。任何一种可信的灵修系统
,经常都是被发现在某一概念距阵之内,并用来解决或实现这概念距阵所解说的问题或
目标。因此,把互不兼容的概念框架里的技巧合并起来,实在是危险的。虽然这种合并
可以安抚一些偏爱实验或折衷主义人士,它的长期影响将带来一定的“认知失调”,且
将回荡至内心深处和激起更大的混乱。
我的第二个意见:各种 “不二论”的灵修传统并非互相一致,相反地,所包含的诸种
意见可说极之不同,且难免会被包含它们的哲学思想所污染。在吠檀多派的经典里,不
二论是...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Recommending Byron Katie
☆─────────────────────────────────────☆
TrueStory (不是幸福的坑不挖) 于 (Fri Nov 11 13:43:09 2011, 美东) 提到:
http://evelynrodriguez.typepad.com/pointingtothemoon/2007/02/by
Above is a description on how she got her knowledge, and she experienced that no-me and no-name feeling.
I like that whole blog, and I will zz the full blog below.
The four questions are actually only one question "is it true?", as no thought is true. But for people not yet there, such as me, choosing the truer thought is a re-entr...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9
善哉!你说到要点了。
南北传阿含经都一致说∶无明,是没有如实知见四圣谛。修习八正道,能现观四圣谛,
也就无明灭,...乃至苦灭。四圣谛与缘起,在说明上与修行上,紧密结合在一起。
南传:相应部12相应2经
而,比丘们!什么是无明?不知苦、不知苦集、不知苦灭、不知导向苦灭道迹,比
丘们!这被称为无明。
北传:杂阿含298经
彼云何无明?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
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
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若劣、若胜,
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
间等、痴闇、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98.htm
增壹阿含31品9经
彼云何无明流?所谓无明者,无知、无信、无见、心意贪欲、恒有希望,及其五盖∶贪
欲盖、瞠恚盖、睡眠盖、调戏盖、疑盖,若复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是谓
名为无明流。
天子当知∶如来说此四流,若有人没在此者,亦不能得道。』
J******s
发帖数: 7538
50
善哉!你说到要点了。
南北传阿含经都一致说∶无明,是没有如实知见四圣谛。修习八正道,能现观四圣谛,
也就无明灭,...乃至苦灭。四圣谛与缘起,在说明上与修行上,紧密结合在一起。
南传:相应部12相应2经
而,比丘们!什么是无明?不知苦、不知苦集、不知苦灭、不知导向苦灭道迹,比
丘们!这被称为无明。
北传:杂阿含298经
彼云何无明?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
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
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若劣、若胜,
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
间等、痴闇、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98.htm
--------
So in 北传 Buddhism, 无明 is not only 如实知见四圣谛. Right?
增壹阿含31品9经
彼云何无明流?所谓无明者,无知、无信、无见、心意贪欲、恒有希望,及其五盖∶贪
欲盖、瞠恚盖、睡眠盖、调戏盖、疑...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