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士大夫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x****o
发帖数: 29677
1

你这就是无中生有,什么限制商业开矿,明朝商税30抽一,基本相当于没有,商人在明
朝是最富裕的阶层,甚至比士大夫还要有钱,弄得士大夫纷纷成为其朝中代言人
晋商,徽商,扬州盐商都是富甲天下的,不然满清八大皇商凭空变出来的?
p*****i
发帖数: 739
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一直觉着中国运气差 (转载)
王学只是心学,谈不上革理学的命,只不过比较符合晚明的市井文化和士大夫阶层的奢
靡风气。士大夫敲门砖和主流仍然是朱程理学。徐光启等人虽然输入一些西方知识,但
这些知识不是西方的前沿主流,也不会有革命效果。晚明也没有所谓资本主义萌芽,只
能说有市场经济萌芽。要说晚明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东南沿海的下层百姓向海外移民
。但我不认为国家会象英国那样变成一种自觉地国家活动。
x****o
发帖数: 29677
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一直觉着中国运气差 (转载)

王学不是心学,而是后人没能继承王学,从理学的教条压迫过紧彻底变成了自由空谈
另外明朝士大夫和皇权并立,民与土地,这种矛盾贯穿始终,要么鼓励工商,要么海外
殖民,否则解决不了王朝更替还要重复。没有满清,明朝定要改变工商的策略,还有海
禁等等,这是必然的
另外明朝皇权不是独大,所以制约很好,而清朝皇权独大,如果皇权愚昧,士大夫再有
见识也不行
M*****n
发帖数: 16729
4
——道学兴起对男风的排斥
既然同性恋者之间的爱情不被宽容,则同性恋者的情欲遂降低为纯粹的低级的生理
发泄,造就了营利性男妓的蓬勃兴盛。
唐人对男风的态度,大抵是不提倡不支持不鼓励。
我们在前文说过汉代的宫廷已经出现女同性恋者,到了唐朝,由于国泰民安,宫女
越进越多,据《新唐书·宦者上》记载:“开元天宝中,宫嫔大率至四万。”
如果按当时人口比例换算,则全中国平均每600名女性中就有一名宫女。可见白居
易所谓的“后宫佳丽三千人”之说,并不是诗人的艺术夸张,反而是大大地低估了。
中国历史上的各朝代除了清朝规定宫女一旦年满22岁即可出宫,准其择配之外,其
他王朝都将宫女禁闭至老死。偶尔的例外无非是久旱不雨,皇帝才大发慈悲,将宫女放
出以求得阴阳感应之效。
深锁深宫的寂寞愁苦,往往成为文人笔下动人的辞章。元稹的《行宫》中说:“寥
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而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一诗
则写道:“……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
可是宫女的性寂寞与性苦闷又岂是诗词可以安抚的?只要一有机会,她们就会逃离
这“见不得人的所在”。有一年正月望... 阅读全帖
d*****0
发帖数: 68029
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宋朝内禅何其多
如果有宦官和外戚干政,士大夫们还能齐心协力跟他们斗争,没有宦官和外戚的压力,
士大夫们就喜欢窝里斗,搞党同伐异。
T******t
发帖数: 320
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zz: 国人被清朝误导300年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tampo (tempo),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zz: 国人被清朝误导300年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Dec 5 22:17:45 2011, 美东)
<感觉这篇文章写得很不错,很值得深思,作者历史功底很深。当代最重要的是提防带
路党,以防历史重演。>
正文:
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失去了儒道精神,而不是宣扬儒道造成的。这种
失去,是满清造成的。为了维护统治,满清费尽心思地破坏中华固有的文化、思想和科
技。并且将愚昧和麻木植入我们的民族。手段高明得难以想象。以至于,几百年后的今
天,我们仍固执的认为落后来自于文化,而不是满清。孔子也成了满清的替罪羊。悲哉。
我们需要恢复中华文化的本来面貌。找回能够让我们智慧、远见和自豪的正宗的中
华文化。不是那些早已面目全非的东西。
下面是具体的分析:先回顾一下明末和清末的情况。
万历三十六年(1608),澳门陷入混乱。香山知县蔡善继获知此事,单车驶澳,平
息了骚乱。事后制定了《制澳十则》,对违法葡萄牙人严厉惩处。... 阅读全帖
f****i
发帖数: 9419
7
别人都是傻13,就你聪明。还“没有哪本历史书不说朱元璋滥杀人的”,真是无知者无
畏。我看你才是要么是士大夫集团自居,要么就是二。你丫的都是读的是历史评论吧?
扯淡不是这么扯的,还“没有哪本历史书”。这话就充分暴露了你读的都是二道贩子的
东西,史书你就没看过多少。也就掌握着笔杆子的贪官污吏集团,没事就抹黑反贪反的
厉害的皇帝,从朱元璋,朱棣到雍正,这就是屁股问题。光以为自己是文人集团士大夫
了,可笑的要死。
教你个乖,所有正史史料里面,包括不断抹黑明朝的明史,评价朱元璋都是朱元璋时期
,休养生息,吏治清明,国力发展迅速。反过来最让文人狠的就是朱元璋,文人捧的建
文,反而是削藩削的朱元璋三十多年家底都败光了,朝令夕改,恢复礼制的口号下,搞
得全国皆乱。都骂朱元璋剥皮添草,就没看都被剥皮的是什么——都是贪官!还朱元璋
滥杀人,知道明朝农业税率多少么?三十税一,整个封建王朝时期最少。明朝所有的负
担都是后来的东林党文人集团造成的。没有这群特权阶级,哪儿来的农民负担越来越重
?还好意思说朱元璋杀人,怎么不看看自己为什么贪污?
t******o
发帖数: 2792
8
当时是哪个当时?
如果说是故雅典那个当时,东周列国不存在那样的土壤,比如不存在强有力的非贵族富
人这一集团,差不多就是今天说的中产阶级。
中国士大夫阶层对皇权一直有制约的,其中一个表现就是皇权与相权之争。
具体怎么回事千差万别,但是制约常常是有的,比如东晋的王与马共天下,宋文彦博直
接对皇上说,你记住了,皇上不是与庶民共天下,是与士大夫共天下。
q*d
发帖数: 22178
9
红二代基本上那是成了气候的,
看看人家当将军,政治局委员的概率,
比尔等下室琐男高了有100万倍吧?
同样走向储君到总书记这个位置,
看看锦涛筒子,长期在什么甘肃,西藏,贵州等鸟不拉屎,
兔子不生蛋的地方奋斗,
看看近平筒子,最次也是在河北,然后什么福建,
浙江,上海.
虽说都是党妈,这就是亲妈和猴妈的区别啊

,官员主要来源于豪门贵族集团,所以名门士族和勋戚集团的斗争尤为激烈,曹操为了
巩固皇权则试图拉拢寒门削弱士族,最终在曹丕的时候重新回到了士族政治的老路上来
了。南北朝则比较特殊,士族南
试成了做官的唯一合法途径。士大夫阶层也就完全压倒了豪门贵族集团。明朝初期,以
勋臣功戚为代表的贵族集团还能与士大夫文官集团相抗衡,到了中后期就被文官集团完
全把持住朝政了。到了清朝,满
的权力,扶持了很多新兴的寒门力量,比如华国锋,王洪文等与老一批开国功臣相抗衡
。文革以后拨乱反正,开国功臣的后代落实政策,作为新兴的红色贵族集团登上了政治
舞台。代表人物有李鹏,李铁映
m******r
发帖数: 4351
1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心中三大痛
崖山有啥好痛的?
宋朝文人地位和待遇极高,结果流于对官员的放纵。这么多年的恩遇,结果怎么样呢?
伯颜率大军逼近临安。临安守卫空虚。谢后下诏,要各地起兵“勤王”。勤王诏下,各
地大批官员都在准备投降元朝,不予响应。立即起兵勤王的只有张世杰和文天祥。张世
杰其实还不是南宋的,他本来是张柔的部下,后来投宋的。
一二七五年三月间,临安危急。主管军事的枢密院官员和御史官都相继逃跑,朝中一片
萧条。谢后急切下诏说:“我国家三百年,待士大夫不薄。吾与嗣君遭家多难,尔小大
臣不能出一策以救时艰,内则畔官离次,外则委印弃城,避难偷生,尚何人为?亦何以
见先帝于地下乎?
苦苦哀求也不管用,士大夫们,只求降元作官,并不顾什么面目。跑到后来,上朝的文
官,只有六人。
对比金,南宋的差距很明显。金亡的时候,女真统治阶级自己尽是庸才,作为少数民族
压迫者,汉族和契丹又不一心,又缺乏南宋那种地利,但是仍然打得可歌可泣,自杀的
,被俘不屈的,数不胜数。可以说是站着死的,力不如人,尽力了。
而南宋呢,应该说是趴着死的。虽然战力和形势并不弱,襄阳,合州,潭州等几个打得
还像回事,但总的来说,给人的感觉就像中国足球队一样,... 阅读全帖
t******o
发帖数: 2792
11

这个话题够复杂,我也就知道点皮毛。
宋对士大夫特别优容,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不杀士大夫”的太庙誓言,或者老赵家的遗传背景就是多数比较宽厚温和。
但这不等同于宋的相权就超过唐,如果从体制层面看,一般来说,宋对相权的压制还超过唐朝,当然主要说的是乱前的唐朝。
唐三省六部是比较成熟的,中书制定政策,门下副署或封驳,尚书执行。国家大政由宰执在政事堂决定,诏书草好会让皇上画押签字,皇帝一般只有同意权,不参与决策,顶多批几句,而宰相们的决议基本也是定稿,是为“熟拟”。皇上要有什么决策,必须要通过中书门下,当然绕过政府的皇上手诏也是有效力的,但当时上不了台面。武后时那位刘学士就说“不经凤阁鸾台何为敕”,虽然刘事后被杀,但这种观念已经成为规矩,接下来几百年一有违反总有类似的声音冒出来,这在明清是难以想象的。
宋袭唐制,架构相似,但经过晚唐五代一闹腾,很多就似是而非了。虽说元丰改制前后有差异,但基本都是细枝末节,最关键的是宋的政事堂给皇上的不是“熟拟”了,而是“劄子”,就是宰相们给皇帝几条意见,是草稿非定稿,皇上不但有同意权,还有参与权,即是最高决定权。另外宋初开始时宰执还能沿唐... 阅读全帖
d*****0
发帖数: 68029
1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所谓皇权相权讨论
中国从古到今统治阶级的主要矛盾就是权贵和士大夫之间的矛盾。现在的所谓太子党与
团派之争其实就是权贵和士大夫之争。
T*****y
发帖数: 18592
13
你还可以说金瓶梅已经不是士大夫调调了呢
难道士大夫的调调
指的是正襟危坐的朱熹王阳明
而不是西厢红楼贾珍贾赦贾宝玉?
i*****7
发帖数: 287
14
你说话的语气似乎你不是个“老百姓”----这就是孔门在现代社会已死的根源。现代社会是个人的,自由的,教育普及,平均民智极大提高社会。“老百姓”(中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主体,不再有一个教育智力远远领先的贵族/士大夫阶层。所以专门为贵族/士大夫管理愚民而量身定做的孔门理论,没用了。现代社会里的精英阶层,需要的是远比孔门理论更深刻的哲学。
i*****7
发帖数: 287
15
你说话的语气似乎你不是个“老百姓”----这就是孔门在现代社会已死的根源。现代社会是个人的,自由的,教育普及,平均民智极大提高社会。“老百姓”(中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主体,不再有一个教育智力远远领先的贵族/士大夫阶层。所以专门为贵族/士大夫管理愚民而量身定做的孔门理论,没用了。现代社会里的精英阶层,需要的是远比孔门理论更深刻的哲学。
c*l
发帖数: 1433
16
同意。高宗主和路线虽然对民族的利益不是最大,但对高宗和宋都是利益最大。
重文抑武,防止军阀坐大是宋的基本国策,不好动摇的。 而文人士大夫对于战争是外
行,所以不可能让自己不懂的东西成为政策导向。这个国策已经执行二百多年了,文人
士大夫作为既得利益集团根深蒂固,抛弃他们用武将主导国家政策是不可能的。好比现
在要土共顺应民意,放弃贪官集团,让人民群众反腐一样不可想像。
E******u
发帖数: 3920
1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资治通鉴》读书札记
汉质帝,桓帝,灵帝
汉纪四十五
孝质皇帝 本初元年(146年):梁冀毒弑质帝。立蠡吾侯刘志为帝,年十五。免太尉李
固。
孝桓皇帝上之上 建和元年(147年):太尉胡广罢,杜乔为太尉。梁氏权倾。八月,立
皇后梁氏。九月,杜乔免官。清河王刘蒜自杀。李固、杜乔因清河王案下狱,皆死。马
融为梁冀作章表。
二年(148年):正月甲子,帝加元服。
三年(149年):名士:荀淑、李固、李膺、陈寔、钟皓、钟瑾。
和平元年(150年):二月,太后梁氏崩。封梁冀合三万户,冀妻孙寿为襄城君。冀、
寿奢侈。陈蕃左转修武令。
元嘉元年(151年):梁冀、梁不疑兄弟有隙。马融、田明髠笞徙朔方。涿郡崔寔论世
事,作《政论》。
二年(152年):西域长史王敬为于窴所杀。
永兴元年(153年):朱穆下狱后赦之。
二年(154年):帝封乳母马惠子初为列侯。
永寿元年(155年):太学生刘陶上疏陈事,不省。
二年(156年):鲜卑檀石槐地据东西万四千余里。七月寇云中,度辽将军李膺退之。
颍川四长:韩韶、荀淑、钟皓、陈寔。段颎大破山东贼公孙举、东郭窦。
汉纪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 永寿三年(157年):太学生刘陶上议罢铸大钱... 阅读全帖
M******8
发帖数: 10589
1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人民日报》编者按(一九六五年十一月三十日)
姚文元同志在《文汇报》上发表的这篇文章,对海瑞这个历史人物和《海瑞罢官》这出
戏,提出了很重要的批评意见。我们认为,对海瑞和《海瑞罢官》的评价,实际上牵涉
到如何对待历史人物和历史剧的问题,用什么样的观点来研究历史和怎样用艺术形式来
反映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我国思想界中存在种种不同的意见,因
为还没有系统地进行辩论,多年来没有得到正确的解决。
本报过去也发表过吴晗同志的《海瑞骂皇帝》(笔名刘勉之,一九五九年六月十六日)
、《论海瑞》(一九五九年九月二十一日),还发表过其他有关历史人物评价的文章。
我们准备就《海瑞罢官》这出戏和有关问题在报纸上展开一次辩论,欢迎史学界、哲学
界、文艺界和广大读者踊跃参加。
毛泽东同志在《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文中说过,“我们的政权
是人民民主政权,这对于为人民而写作是有利的环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
于科学和艺术的发展给了新的保证。如果你写得对,就不用怕什么批评,就可以通过辩
论,进一步阐明自己正确的意见。如果你写错了,那末,有批评就可以帮助你改正,这
并没有什么不... 阅读全帖
l***o
发帖数: 5337
19
其实明朝皇权和士大夫的闹事权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皇帝随便看谁不爽就可以直接打
屁屁or砍了。包括太监接着皇权恶搞的时期,士大夫们除了‘你有狼牙棒,我有天灵盖
’的反抗以外,连武力清君侧的想法都没敢有过,更别提学霍光or学汤武了。表面上看
皇权很受局限是因为朱家的人格缺陷造成的。比如板上不管谁穿越回去,无论想收拾魏
党还是想收拾东林都玩一样。
x****o
发帖数: 29677
20

程朱有的套啊,他们把皇帝天命这个大前提框架先设定好了,所有的现象当然就往这些
上面去套。出现流星,现在人们研究天体运行规律,那时候就说朝有奸臣等等,反正皇
帝要依靠理学士大夫管理天下,方能太平盛世,主旨概念都定下来了,剩下的就是无论
出现任何现象,都套进去。
而且对于教化百姓,不是让百姓知而知之,而是不知而不知。也就是越无知的百姓越好
管理,最好除了士大夫外,其他各行各业都是文盲,这样最好管理
整个理学教导圣人临朝,开创太平盛世,就跟圣经最后说天启来临,上帝审判,然后基
督徒进入天堂万年国一样。共产主义也是一个道理,什么社会物资产品极大丰富,按需
分配。都给个目标,却把目标后的东西全部省略。
j********p
发帖数: 9680
21
杜车别 由满清禁毁书籍的丰功伟绩说开去
新浪历史论坛
作者:杜车别
最近看谢国桢著《明末清初的学风》,里面摘引清王芑孙《洴澼百金方》序中的
一段话,觉得有点意思,摘录出来让大家一起看看
“自朝廷开四库全书馆,天下秘书稍稍出见,而书禁亦严,告讦频起,士民葸慎
,凡天文地理言兵言数之书,有一于家惟恐召祸,无问禁与不禁,往往拉杂烧之。比岁
兵兴东南海隅,忧患日出,士大夫习享承平,仓皇迷闷,欲访寻曩碟以为前事之师,而
书之有者无几。呜呼!……”
我常听见有人为清朝文化专制辩护说,前有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有文化大革
命,所以满清也并不特别值得谴责,甚至无足道。其实这是不确的。
第一,从维持的时间来说,满清的文字狱,对文化严厉摧残百年有余,这一
点,无论焚书坑儒还是文革都不能与之相比,一长一短,后果便有本质的区别。
第二,从压制的规模广度程度上说,也有差异。
记得鲁迅曾经在《华德焚书异同论》中为秦始皇叫过屈,说秦始皇虽然烧书
,但技术科学方面的书籍是保留的,而且也有容纳博采别国思想的气量,所针对的仅仅
是一披泥古不化的儒生和骗人的方士而已,所以和德国纳粹的焚书是有本质区别。
至于文革,把某某书批判成... 阅读全帖
f****i
发帖数: 9419
22
我们再看三个对张献忠有利的主要证据,其实在我看来,这三个证据都很弱。很容易驳
倒。
————————————
这个是楼主读的内容太少导致的,事实上,对张献忠不利的那些史料,你可以找到很多
自相矛盾的内容。例如屠重庆。《纪事略》说“合城男妇大小二三百万有奇,俱尽锆锋
刃”,《蜀乱》说“尽屠其城”可是《续绥寇纪略》“初欲屠重庆,因是矣止。”
屠成都《明史》“坑成都民于中园”,可是《续绥寇纪略》明确说了“尽驱城中士民于
中园,将屠之,忽见一物如龙尾下垂,贼惧,又以其党汪兆龄言,乃止。”而且仔细看
内容,里面可不是“成都民”是“士民”在古文环境里面,这里面的意思不言而喻。主
要指的是士大夫阶层。虽然有解释说是士大夫阶层和庶民合称,或者指人民百姓,但是
看看这个解释的原文就知道,这里的人民显然包括庶民百姓的可能性很低。
这些史料可都是从对张献忠不利的书里面,各个事件的矛盾对立产生的疑点。而不是
没有对张献忠有利的证据,主要是在同一本书对他有利的证据都现在不摘出来呀。
f****i
发帖数: 9419
23
吕文焕的劝降应该也算是吧,当然了,他之前守襄阳那么久也是功绩,后期城破投降也
算不上太大过失,不能苛求。但是劝降部署的事情也算是带路了。张弘范我一直算是汉
奸的,但是他不算背叛宋朝。
当然了,明末东林党高管成批的投降,显然是高层比宋差多了,但是这个和明朝开国老
朱有关系。不过明朝的中下层殉国的很多,所以,明末那群文人高管,都死光了都不可
惜,也就现在文人舔着个脸给明朝文官招魂。宋朝善待士大夫,文官确实殉国很多,但
是我不清楚文官殉国到底是气节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当初赵二把赵大近乎全家杀光也没
见文官有多少站出来说个公道话。其实宋朝赵二善待士大夫也和他做的事情不厚道有关
系,想拉拢文官当基本盘。而且从后人的上帝角度看历史。赵二打仗和赵大差远了,玩
权谋倒是很强,征辽奠定了宋朝终其一生都是挨打的命。
l*****i
发帖数: 20533
24
明朝有一个根本性的矛盾,那就是经济规模和其政府规模不相适应。一定规模的国家,
就需要一定规模的政府才能有效操控。比如说收税,你可以制定税法,可是谁去负责收
呢?要知道不管是现代还是古代,人都是一样的,能赖的税肯定要赖掉。收税总归是个
麻烦事。所以如果你人口众多,经济复杂,自然就需要很多人力资源才能有效地收到税。
而明朝政府相对其经济规模来说就效能太低。首先就是明朝人力资源本就严重不足。明
太祖穷人出身,对官僚体系有反感,自己创建明朝就是按照‘小政府’概念来弄的。官
员俸禄极低,数量也少,以换来明朝初期农民的低税赋。这样一来,哪儿来那么多可以
收税的人呢?所以明朝税收主要精力就集中到传统的农业税赋上面去了,而商业税就一
定程度被放掉了。这就导致税收严重打折,尤其在明朝那样一个商业逐步繁荣的经济之
下。而即便田赋,要收集也严重人手不足。更倒霉的是明朝田赋搞实物征收,那这存粮
运粮等等又需要人,进一步加剧人力荒。明朝最后连全国普查农田的人力都没有,农田
实际情况和记录在册的经常严重不符。一方面导致赋税收不上来,一方面又容易制造矛
盾。总之整个赋税体系是严重人力资源不足,一塌糊涂。
需要说明的... 阅读全帖
f****y
发帖数: 7425
25
整个三国故事的一个主线就是崇儒尊道。在这里面,一个个人物被不断塑造的光芒万丈
。忠君第一,爱故国第二,先讲礼数,再讲道义。篡国窃政者要不横死暴亡,要不国祚
无长。忠君者分二,文人片言点谋可立世,武将一战胜可立威名而后败而成仁。别说诸
葛亮前有隆中对后有出师表身兼文武这种级别的了,就算是郭嘉这样给曹操出一两个策
略性主意都没有具体可行方略的都已经是备受尊崇了。武将就更有趣了,几乎都是一战
流,周瑜吕蒙陆逊张辽徐晃张合刘备关羽张飞黄忠后期姜维邓艾,平生拿得出手的战绩
往往就是一战。都成了天下名将。于禁这样的,有一次污点在历史上再也无法翻身了。
总结一点,就是三国这里面,大家水平都差不多,三家互攻不多不少,各位君主按照皇
家史学和文学需要被分配了不同的角色任务,各位‘名将’都是政治正确,这就可以了
。老百姓听了皇上安心,小士大夫们学了皇上放心。这真真是极好的!
相反,真论科学进步,技术进步,思想进步,社会革新,文化发扬,艺术繁荣,乃至真
正的人才辈出,春秋战国的历史尤其是战国无疑是华夏文明中最灿烂的。但是政治上绝
逼不正确。所以,再漂亮的战国也得给三国让路。这一点上有多少绝世写手都解决不了
... 阅读全帖
d********a
发帖数: 3698
2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dafemrenla (Light be with you.),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序曲(二),两宋的钱荒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Oct 17 15:13:11 2014, 美东)
序曲(二),两宋的钱荒
北宋的钱荒主要在东南。西北则是通货过多。很明显的东南之财,用于西北。其实这不
是北宋独家的问题,中唐后都是这样。一直到南宋仍然钱荒。南宋的问题再说。唐宋钱
荒主要原因有那么几个:
一, 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分离。钱只是表象,背后是财富。财富出于东南而用于西
北。由此种种问题都来了。这是个大前提。
二, 边患。边患加重了这种分离带来的后果。举个例子,宋养兵百万,据说一百万
贯养一万人,那一百万兵一年就是一亿贯。宋财政一年也就是一亿多贯。所以要横征暴
敛,极尽搜刮。对象呢?自然主要在东南。
三, 物质交流为由南向北的单向流动。北方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拿来和南方交换,漕
船回程多空载,后来载盐,南方也不缺盐呀。所以北宋的经济不是一个循环的体系。其
实以前历代的经济也都不是一个统一的... 阅读全帖
b****a
发帖数: 4465
27
中国金融史之换视角检据与思考
三多
序曲(一)中国古代的黄金
中国古代的黄金是多是少?看你相信什么了。你要是信实物呢,那么从三代到二汉,
古墓里没多少金器。春秋之前尤少,且多为小饰物,耳环什么的。同样的耳环,有
金制的,也有铜制的,杂放的一起。说明1, 黄金不多,不然不会用铜,2, 金,铜
等贵,不然不会将二者同放一处,让死者带走。你要是相信史书呢,中国古代大大
地有金。光西汉皇帝历次赏赐黄金总计达90万斤,大概237吨。王莽收全国之金,亡
国时史书载明了尚有六,七十万斤,160多吨的样子。
那么好,东西呢?哪儿去了?各路神仙都在瞎猜。有说佛像镀金用去的,有说埋下
去挖不出来的。这些也就是一听而已,当不得真。佛像镀上去的,到了乱世可以刮
下来,埋得下去,自然挖得出来。有多少古墓是没有被盗过的?再说事急埋下去,
被挖出来的青铜礼器有多少?三,五十公斤的黄金有被挖到过吗?一起都没听说过。
既然史载有过大规模地使用黄金,那么一定会有文物出土。不然这个史载就不能相
信。例子现成有。战国时楚国拿黄金做过制式货币,称爰金,史书上记的分明。实
物历代都有出土,还出土了铸币的范。史书实物二相对应,清清... 阅读全帖
k**o
发帖数: 15334
2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大明末路上的悲壮英雄
明末是个死结,流寇是灭不掉的,除非能从动辄数十万亩良田的士大夫
手里收的上来钱粮。否则老百姓没饭吃,还是要造反。如果老百姓有饭
吃,脑子被驴踢了去当流寇玩命啊。
中国这么大面积,不可能都遭灾。救灾不力,是明朝的主要问题。还是
宋朝的那一套,皇帝和士大夫共天下,对老百姓不是那么在意。问题是
人家宋朝一没有遭灾,二商业发达有的是钱粮,低下老百姓没兴趣造反。
最后李闯攻进了北京,抓士大夫追饷,几天功夫就敲出来7000万两白银。
够十年辽饷了。
满清其实是最没有威胁的,最后明朝都亡了,吴三桂都开关了,还疑神
疑鬼的不敢出兵。如果换成明朝中前期的执政水平,捏死满清就像捏死
蚂蚁一样。
x******5
发帖数: 189
29
前些天,一篇《曾国藩拒绝称帝是因为对皇朝感恩》在版上议论纷纷,各种观点交织。
无独有偶在版上还看到一篇《看了曾国藩四次拒绝称帝的帖子,好恶心》的帖子。
先说《曾国藩拒绝称帝是因为对皇朝感恩》的帖子,通读下来只是一篇正常帖而已。观
点可以不同,但污言碎语的人身攻击就过分了。
《看了曾国藩四次拒绝称帝的帖子,好恶心》的帖子就是满屏语无伦次的污言碎语。观
点更幼稚。从一处就看出这帖作者根本不清楚当时的历史形势。这贴的意思是天津教案
的曾国藩只知道一味向洋人退让,而最终形势失控(这是把原帖的污言碎语翻译成的人
话)。
天津教案的直接起因,源于一个年仅19岁、以迷药诱拐幼孩的罪犯武兰珍。他被人扭送
官府后当堂供称,是教民王三将他迷入法国天主教仁慈堂,然后由教堂提供迷药,命他
诱拐孩童,并称拐一人即付洋钱五元。消息传出,天津士绅、民众群情激昂,义愤填膺
,近万人不约而同齐聚仁慈堂外,要求逮捕主犯教民王三,并将仇恨情绪转移到传教士
、修女及一切外国人身上。
一个由罪犯提供且未经核实的谣传,竟然使得天津士民深信不疑,并成为“炸药包”的
“引信”,其实深层根源还在于民间长期以来对教堂一些捕风捉影的胡乱推...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9677
30
扯淡吧,明朝文人投降的多,因为老朱家不厚待士大夫
宋朝少,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B****s
发帖数: 1509
3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但凡帝王自杀都算殉社稷?
你的“当今皇帝”指特定个体,我的意思是泛指的皇帝,概念范畴内,古人还不是很能
剥离两者(皇权与国家),经常混为一谈。江山社稷一倒,肯定也是江山易姓,改朝换
代,中华还在,可国号变了。士大夫可以拥立同姓另一个皇帝,但让他们去支持另外一
个姓做皇帝,那就是造反叛国了。在这个意义上,古人是把某姓皇帝与国家划等号的。
[在 dhzdhz (敦厚之带孩子教主) 的大作中提到:]
:古代中国的士大夫阶层从来没有认为当今皇帝就是国家的一切。江山社稷是祖宗的江
山社稷,这个不仅仅是说说而已的东西。而是有巨大的政治效力的。正是因为这个,所
以才有君王死社稷的说法。而且进一步,君王死社稷不说明就一定亡国了。因为祖宗的
其它子孙还可以继续。事实也是如此,君王死社稷后,士大夫会另立新君。这个毫无问
题,也不改变前一个“死社稷”的评价。

:...........
s*******y
发帖数: 70
32
说到先秦,我们都知道苏秦这个人,苏秦是个文人,战国著名外交家,纵横六国,靠嘴
吃饭,但却在中国武术史上留下了一个招式命名:苏秦背剑。这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苏秦会武,他每次出行云游,不仅带书,还要持剑,且持剑的方式与众不同。先秦
人背剑,大多是剑柄在上,剑尖朝下。而苏秦背剑之时却是反之:剑柄在下,剑尖朝上
,斜跨于背。这种奇特的背剑方式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苏秦成名后,中华武术
界便将这一招,命名为“苏秦背剑”。这种命名就像天文界中,把一块天体起了个天文
学家的名一样,比如“哈雷彗星”。可见,说客苏秦在武术界中的地位。
有野史小说描述,和“说功”一样,苏秦剑术师从鬼谷子,鬼谷子教他的是简约剑法、
快剑突刺。说不管敌人如何挥剑,你只一剑快刺,只要做到“快稳准狠”四个字,自保
足矣。苏秦自然信奉老师,寻常练剑便是千遍万遍的突刺快剑,终于练成。有一次出行
,遇到劫匪劫他的车,他利用简约剑法,十剑之内让所有大盗倒地。
苏秦的剑术真的像传说中的那么高超吗?野史小说仅此一说,不足为据。要探究真相,
还是要从严肃的正史中寻找答案。
司马迁的《史记》对苏秦生命最后时刻的描述,可见其武功端倪——“齐大... 阅读全帖
s*******y
发帖数: 70
33
说到先秦,我们都知道苏秦这个人,苏秦是个文人,战国著名外交家,纵横六国,靠嘴
吃饭,但却在中国武术史上留下了一个招式命名:苏秦背剑。这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苏秦会武,他每次出行云游,不仅带书,还要持剑,且持剑的方式与众不同。先秦
人背剑,大多是剑柄在上,剑尖朝下。而苏秦背剑之时却是反之:剑柄在下,剑尖朝上
,斜跨于背。这种奇特的背剑方式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苏秦成名后,中华武术
界便将这一招,命名为“苏秦背剑”。这种命名就像天文界中,把一块天体起了个天文
学家的名一样,比如“哈雷彗星”。可见,说客苏秦在武术界中的地位。
有野史小说描述,和“说功”一样,苏秦剑术师从鬼谷子,鬼谷子教他的是简约剑法、
快剑突刺。说不管敌人如何挥剑,你只一剑快刺,只要做到“快稳准狠”四个字,自保
足矣。苏秦自然信奉老师,寻常练剑便是千遍万遍的突刺快剑,终于练成。有一次出行
,遇到劫匪劫他的车,他利用简约剑法,十剑之内让所有大盗倒地。
苏秦的剑术真的像传说中的那么高超吗?野史小说仅此一说,不足为据。要探究真相,
还是要从严肃的正史中寻找答案。
司马迁的《史记》对苏秦生命最后时刻的描述,可见其武功端倪——“齐大...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24
34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潜伏——穆斯林太监郑和
郑和下七次西洋历经几十年,期间花了明朝不计其数的银两,成果呢?带来几个外国酋
长回来,还有不少奇珍异兽。这成本和收获远不成正比啊?说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有好
几种说法:宣扬大明威德,寻找建文帝,发展海外贸易,但实际上这些目的,要么没达
到,要么有必要花这么多成本吗?派一个使节组几只船的船队一样可以做到啊,何必如
此兴师动众?
之前读史就对此百思不得其解,难不成朱棣和郑和都是傻瓜,显然不是啊。后来结合下
西洋的最终影响,我终于领悟到了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潜伏,潜伏之深,直至现在
还被国内历史书封为英雄。
动机很简单,郑和出身云南色目贵族,父兄当的是元朝的官。10岁时,蓝玉攻破云南作
为俘虏被净身当了太监,送给了朱棣。10岁是已经懂事了,和李莲英这种自愿净身的不
同,设身处地想如果你10岁时小jj被割掉,心中的怨毒会不会埋藏一生?那报复的对象
呢?肯定是汉人的明朝。但光靠个人之力,据说郑和这个太监是孔武有力型的,能对明
王朝有多大的伤害呢?郑和此时一定是把仇恨深深的埋藏在心里,而且他立了战功,成
了朱棣最信任的人,这肯定是他早年的谋划。
下西洋的差事... 阅读全帖
p*********3
发帖数: 8525
3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论宋明科举的不同
宋代与唐代相比,的确不看重谱牒和郡望了,考试成绩最重要,而且考卷密封,无须象
唐朝那样行卷,获取上层的称誉。但是宋代文风鼎盛,水平很高,非世族想考出好成绩
也不容易。只不过从士族的代代有人做官,变成世族的每隔几代就有人中举做官而已。
而且宋代重文官,文官全部科举产生,有严重的副作用:(1)武将受歧视,对外孱弱
;(2)胥吏没有上升空间,“宋押司”最早也是受了儒家教育“自幼熟读经史”的,
但最后还不是成了黑社会?
宋代汉族读书人跟赵官家太紧,宁肯跳海也不投降,今天喊“取义成仁”,明天嚷“丹
心汗青”,镇住了有奶就是娘的蒙古人。蒙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严重缺乏相同的价值
观,最终信不过汉族士大夫。解决方案?引进大量中亚穆斯林取代汉族士大夫,后者大
体而言底层化、边缘化了。
明代驱逐鞑虏,阉割穆斯林,恢复中华。但宋代之前的世族差不多100年没生意,和非
世族没啥区别了。而且,朱元璋出身淮右布衣,家里人饿死多半,遂成为超级愤青,极
端痛恨元朝官吏。
他当政以后,科举考试全面标准化--八股文。
这对底层读书人是天大的好消息。为什么?格式标准化,考题范围圈定了,那么你不用
花钱买一屋子参考书了。
相... 阅读全帖
o**********e
发帖数: 18403
3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论宋明科举的不同
明朝的言论”自由“随皇帝,皇帝的心情决定。
士大夫跪礼。当众被打屁股。杀头连坐。
这些都是宋朝基本不做的:宋朝言论自由
是中国古代统一王朝中做得最好的。
类似constitutional monarchy.
太庙之约中一条:“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我对历史不熟,可以参考。
http://www.49363.com/tansuo/8/201412/16271.html
蒙元以后确实就是中国版的中世纪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History/31976697.html
s*******w
发帖数: 2257
37
曾国藩与李鸿章:一对师生的时代悲剧
大中小2015-11-07 01:31:33
多维历史
在跟洋人打交道方面,曾国藩还算当时诸大员中比较开明的一位,但传统士大夫的那一
套,高超的儒学修养,却无法支撑他与洋人的周旋了。正当盛年的李鸿章接替了曾国藩
的位置,他比老师更擅长与洋人打交道,他务实,圆滑,手段高明,但悲哀的是,他是
在一个完全不对等的情形下与洋人打交道,他再能干,再能糊弄,再能讨价还价,也无
法躲过洋人甩过来的耳光。本文摘自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作者关山远。
曾国藩(左)与李鸿章有诸多共同点
如果玩标题党的话,这篇文章可叫《揭秘史上最牛师生创业过程》,或者《一对X丝师
生是如何双双逆袭成侯爷的》,是的,老师曾国藩与学生李鸿章,都是书生掌兵,风云
际会,崛起于乱世;历尽磨难,久久为功,成就他人难望项背之勋名。历史太大太庞杂
,但人的命运变迁,永远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不过,细细读曾国藩与李鸿章这对师生的故事,轰轰烈烈、争议、骂名、挣扎……突然
会真切感受到历史的沉重,这沉重,远不是今人喜欢的“创业”、“逆袭”等字眼所能
承载。

曾国藩第一眼看到李鸿章时,就喜欢上他了。
不要... 阅读全帖
m***e
发帖数: 428
3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中国何时开始落后于西方
中国何时开始落后于西方
——论西方汉学中的“唱盛中国”流派
卢汉超
【作者简介】作者为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内 容提要】“唱盛中国”是近年来西方学术界重新评估中国落后问题的一股新潮流
,与西方新闻界、政治学界和史学界长期以来“唱衰中国”形成对照。近年来西方汉
学界有一种倾向,即为已成定论、童叟皆知的“中国落后论”翻案。此派西方学者试图
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外交礼仪、人文意识、行政管理等角度,全面修正中 国落后
论。这种愿望显然与近年来中国的兴旺崛起有直接关系。由于中国近年来飞速而稳定的
发展超出了包括许多“中国通”在内绝大部分人的预期和想象,于是一 个重大问题提
了出来,即中国的重新崛起以其广度和强度来看,不可能是偶然的,而必定有其长远而
深厚的历史原因,唱盛中国流派旨在探明这个历史根源,从而证 明中国强大的延续性
和合理性。
【关键词】唱盛中国/学术潮流/西方汉学
“唱盛中国”这一命题源于西方特别是美国新闻界长期以来的“唱衰中国”的积习。随
着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崛起,美国媒体和舆论界对中国日益关
注,但直到最近,其主流仍是“唱衰中国”。... 阅读全帖
a*i
发帖数: 377
3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读秦晖走出帝制
一直到唐中后期,门阀士族的力量都是不可小觑的
宋以后中央集权在有限的范围勉强稳固,但士大夫们发明了宗族
宗族可以说是士大夫和老百姓们搞出来的既符合儒家礼法又能有效阻止王权下渗的组织
你说的征兵征粮,明清,尤其是清朝,基本都要通过宗族来实现
族长们控制着地,人,甚至武器,皇帝能多有效的调动资源可想而知 (可以读读叫魂)
不过宗族和欧洲封建领主还是有质的区别,
宗族势力范围太小,军事力量太弱,缺乏和政府谈判的能力。
所以也谈不上从宪法层面实现共和,但从礼法层面有效的约束肆意妄为的王权还是没问
题的。
l*****i
发帖数: 20533
4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读秦晖走出帝制
我说共和不是说现代共合制,而是说政治权利在地主阶层中分配并行使。正所谓‘天下
为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这也正符合西方古典政治哲学中‘
republic’的定义。具体可以去看看plato的《Republic》。
这种事任何一个了解古代政治日常的人都可以轻易明白。与其在这里背教科书的结论,
不如自己去看看古代史料,看看古代士大夫阶层如何与皇帝互动让国家运转。
封建这玩意如果硬要套在中国头上,顶多战国之后就结束了,这是个人就知道。所以我
说的是从汉朝开始的中原正统王朝,政治概念应该说是地主共和。中国古代没有相对后
世西方所谓‘主权’的定义,自然也就无从争辩主权在哪儿。硬要套的话,如前面所说
的,也包括你自己引述的文彦博的言论,都明确地表示中国古代的政治伦理并不是皇帝
一人的‘家天下’‘私天下’,而是要‘公天下’。
这里可以举个例子:《孟子》中的此种公天下思想已经广为所知,不用赘述。明朝朱元
璋一开始想以私人意志取消孟子的配享,最后在士大夫的反对之下也只能依然保留配享
,只把《孟子》中某些章句去掉弄了个节本用来取士而已。而到后来永乐之后,这个《
孟子节文》根本连明朝政府都羞...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4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蒲实:容闳- -耶鲁人,中国人
蒲实:容闳- -耶鲁人,中国人
发表于 2015 年 12 月 19 日 由 siyu
ronghong2容闳(1828.11.17-1912.4.21)原名光照,族名达萌,号纯甫,英文名Yung
Wing,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
会活动家。容闳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
,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史学家如此评说:容闳以一人之力带动一批,以一批影响一代,以一代造福一国的留
学教育,为封闭的中国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开创了百年留学教育的先河,培养了一
批批富国强兵的栋梁之才。】
容闳:留美之始
在耶鲁,时常会与中国元素在一些角落不经意相遇,牵扯出它与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
耶鲁斯特林纪念图书馆正门上方,就刻着古汉语的碑文,取自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书
法,让我感到意外又亲切。当然,中文并不是正门上碑文唯一的语言。中文之外,还刻
着另外七种古代文明的文字,从左至右分别是克罗马农人岩画、古埃及象形文字、亚述
楔形文字、古希伯来文、阿拉伯语、古希腊语和玛雅文字。图书馆的设计师是耶鲁1889
届的校友詹姆士...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2
晚清遗老遗少的陈氏父子
陈三立和陈寅恪父子在辛亥革命前后时期的态度,一般地说,从他们写于这一时期的诗
歌中就可以得到比较直接的反映。
在陈三立的诗中,作为旧士大夫阶层中的一位名宿和大儒,他一直以“乱”字来看待辛
亥革命。如,他在《情恨》一诗中自注说:“辛亥秋,避乱沪上。”这是把“辛亥革命
”和“乱”字联系在一起的铁证。又见《散原精舍文集·〈清道人遗集〉序》中说:“
辛亥革命之难兴,乱军四逼”。他进一步以“难”来看待它。通过此诗,我们可以知道
陈三立诗中的“乱”字是所谓“乱军”,而非“乱党”、“战乱”之“乱”。这反映了
他对这场革命认识的陌生。
两年后,陈三立在《留别散原别墅杂诗》一诗中公开地说“乱定我复归。”
何谓“乱定”?当时已是民国三年,中国社会虽已不是晚清时代,但亦不是武昌起义前
后时期的动荡与不安,在他看来这就是“乱定”。不过,进入民国时代以后,他的诸多
旧友(如谭组庵)、儿子(如陈隆恪、陈衡恪)皆在民国政府中任职,甚至有的学者说
陈寅恪先生本人也曾出任过蔡松坡的秘书。可见,陈三立本人对辛亥革命并没有持反对
态度,也没有持支持态度。同时也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在传统士大夫阶层中推广及... 阅读全帖
F***m
发帖数: 2284
43
小时候刚读书,看历史书说太平天国云云,那时候教科书对农民起义一般是褒义的多,
所以说湘军后来把太平天国运动给灭了,是被鄙视的。
现在不那么认为了。湘军还有清朝还有太平天国这些,都慢慢相对还原起来。
个人觉得,太平天国的运动,其实不是动摇了清朝的统治,而是动摇了士大夫阶层的统
治,这也是曾国藩开始练兵的原因。
太平天国后来做的那些事情,类似于后来的文革。
反正是乱七八糟的,而且太平天国后来那些高层荒淫无耻,比起清朝那些还要过去三里
路。
这种情况之下,最终失败也是可以预料到的。
但是湘军灭了太平天国之后,清朝高层发现,自己的军队完全不行,不如地方武装,所
以马上把曾国藩给明升暗降,接着另外组建其他地方武装,来削弱湘军的影响。
这种情况之下,湘军只能被慢慢削弱,不然就会造成内战。
而士大夫出身的曾国藩是不可能做出这种事情出来的。
所以湘军后来也就这样了。
不过真如海日说的那样,去打英国的话,还真有可能的,当时为什么清朝的最高层不这
么设想呢,可能还是觉得内部矛盾更需要提防把。
就像老蒋一样的。
L********o
发帖数: 2855
L********o
发帖数: 2855
45
到现在
少数精英还是企图掌控多数教育资源

发帖数: 1
4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一个跟乌鸦有关的文字狱
如果不算土匪流氓等“第三社会”中人,文人跟监狱的距离想必要比其他人近那么一点
,越是有才华的人,危险似乎就越大。有人反过来说,这种危险其实成就了这些才气乱
冒者,让他们写出传世的诗文,所谓“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但是受难的当口,
当事人似乎没有这样自觉的受虐意识,几乎没有不想早点摆脱苦难、过平常人的日子的。
在中国文坛上,苏轼几乎就是才华的同义词。虽然文人琴棋书画都要弄一点,但在诗、
词、书、画都有成就的却并不算多。就当时而言,苏轼在歌伎舞儿中大红大紫,哪个不
唱苏子瞻的词?如果有幸运儿得到品题,自会身价百倍,缠头不知要多得多少。苏轼的
诗词歌赋值钱,书画也宝贝,当时就能拿来换钱换物,有个朋友嗜羊肉,一馋了就找个
借口到苏轼那里骗幅字去换上几十斤上好的羊肉。
才华横溢而且有幸在生前爆得大名的人,往往都有点多嘴的毛病,在政坛,则表现为对
政事的挑剔,甚至“非议”乃至“横议”,令当局者满是不痛快。苏轼尤其如此,此公
中年以后,发福得紧,肚子很大,一日闲来,要诸姬猜他肚子装的是什么东西,有人猜
才学,有人猜智慧,只有爱妾朝云说道:相公那里面是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点头称是
。此公为官一生,... 阅读全帖
h***i
发帖数: 89031
47
士大夫阶级的目标是自己少缴税,然而尽可能多的以自己的派系掌握更多的国家资源
士大夫阶级的手段就是垄断舆论,标榜道德
h***i
发帖数: 89031
4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中国历史上的大罪人都有谁?
当时明初,士大夫阶层已经走向反动
依靠士大夫治国,这是明朝的既定国策,从朱元璋就开始的

发帖数: 1
49
在中国,“男女通吃”的历史非常悠久。有名的譬如“分桃断袖”。“分桃”是讲,春
秋时期,卫国的弥子瑕同国君一起在桃园游玩,他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便把这个没吃
完的桃子给了国君。国君说:“瞧他有多爱我呀,吃了一半的桃子都要分给我”。
虽然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弥子瑕后来年老色衰,失去恩宠,国君说:“这个可恶的人居
然给我吃剩下的桃子。”但是,至少在年轻帅气的时候,他掰弯过一国之君。
“断袖”则说的是汉哀帝和董贤两个大男人秀恩爱的故事,两人睡在一张榻上,董贤压
住了汉哀帝的袖子,怕弄醒董贤,哀帝果断割断了自己的袖子。其他如魏王和龙阳君搞
出来的“龙阳之癖”;汉武帝和李延年的情感纠葛等,都是男风界的代表CP。
卫国国君、汉哀帝、魏王、汉武帝,他们的后宫里美女佳人可不少,男女通吃,更像
是对生活的一种调剂。
先秦两汉,男女通吃的逸事大多关于王侯将相,历经魏晋隋唐宋元,到了明清两代,风
气终于形成风潮。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说:“明代虽有教坊,而禁士大夫涉足,亦不得狎妓,
然独未云禁招优……达官名士以规避禁令,每呼伶人侑酒,使歌舞谈笑;有文名者,又
揄扬赞叹,往往如狂酲,其流行于是日盛。”...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50
王夫之《宋论》中曾这样说:宋太祖赵匡胤临终前,“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
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三,不加农田之赋……”
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后周柴氏手中夺得政权,做了皇帝。循中
国历史故例,本当斩草除根,以绝后患。可赵匡胤终其一生,对柴氏一门优礼有加。临终
尚不忘以“政治遗嘱”的形式提醒后世嗣君不可亏待柴氏后人。后来《水浒传》中的小
旋风柴进根本不把国家法度放在眼里,靠的也是太祖所遗丹书铁券。
不仅如此,赵匡胤对平民“卑贱”的生命亦常怀恻隐与悲悯,从不妄开杀端。遣大将曹彬
征南唐,临行不忘以“城破日,不可妄杀一人”戒之,曹彬不解,曰:“兵久无功,不杀不可
以立威。”赵匡胤回答说:“朕宁不得江南,不可辄杀也。”
赵匡胤“政治遗嘱”的第二条“不杀士大夫”,堪称是“一塌糊涂的泥潭里的光彩”。
赵匡胤本人虽是“赳赳武夫”出身,却定下偃武修文的国策,遂使有宋一代成为中国历史
上少有的尊重读书人的朝代。相应地,宋代文化艺术各领域群星璀璨、空前繁荣也可谓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陈寅恪就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
世。...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